- 相关"科学家"的资讯101篇
-
科学家找到乳腺癌细胞的淋巴转移通路
◎钟 轩 本报记者 王 春我们团队发现乳腺癌转移细胞在“跑”向腋窝淋巴结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细胞能量代谢模式,从而支持自身突破转移路径上的各种障碍,最终完成远端转移。余科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教授随着医疗技...
-
中国空间站敞开大门欢迎全球科学家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2年,苍穹之上,中国空间站建设迎来高光时刻: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地面,神舟十四号乘组升空,问天舱、梦天舱先后发射,神舟十五号乘组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完成“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完成三个舱段“T”字基本构型的在轨建造,国家太空...
-
科学家成功合成铹的第14个同位素【在重离子加速器中进行熔合反应,实现近20年来首次直接合成】
◎本报记者 颉满斌超镄新核素铹-251不仅是近20年来科研人员首次直接合成的铹的新同位素,也是迄今为止合成的中子数N为148的最重同中子异位素。铹-251具有α衰变性,可以发射出两个不同能量的α粒子。超重元素的合成及其结构研究是当前原子...
-
我科学家发现人基因组内休眠古病毒可促衰老
科技日报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张佳星)“人基因组中有8%的‘化石’序列整合自古病毒基因的,我们首次发现它的活化能诱发衰老。”1月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还证明抑制这些基因的“复活”,能延缓组织和机体...
-
科学家实现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教授等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郭强兵博士等合作,首次利用新型二维材料NbOCl2的非线性过程实现了超薄的量子光源,厚度可低至46纳米。这是目前国际报道的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
人类基因组古病毒如何影响衰老?中国科学家研究提出干预策略
中新网北京1月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人类数百万年演化过程中整合进入基因组中潜藏的古病毒,对人类健康特别是衰老有何影响?如何阻断它们复活及扩散?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一直以来亟待解决,也吸引科学家长期持续聚焦研究。中国科学家团队对数百万年...
-
我国科学家揭示衰老新机制
原标题:我国科学家揭示衰老新机制 人为什么会衰老?目前尚没有正确答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合作发现,这或许与人类基因组中古病毒的“复活”有关。 这一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7日在国际...
-
科学家研究发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与紫外线辐射强度有关
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造成了约81%的海洋物种和89%的陆地物种灭绝。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及海洋酸化可能是引起这次大灭绝事件的主要诱因,但对于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还有很多争论。...
-
我国科学家揭示衰老新机制
本报北京1月7日凌晨电(记者齐芳)人为什么会衰老?目前尚没有正确答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合作发现,这或许与人类基因组中古病毒的“复活”有关。这一成果于北京时间1...
-
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6日开幕
中新网三亚1月6日电 (王晓斌 俞萌萌)1月6日,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在三亚开幕。大会以“聚焦种业科技创新 牢筑现代农业根基”为主题,汇聚中外种业科学家、专家学者、企业领袖、行业精英以及近2000名行业代表,共享种业前沿成果,共话种业振兴之道。1月6日第二...
-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2.44亿年前“奇异罗平龙”
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
-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2.44亿年前“奇异罗平龙”
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
-
每一步选择都瞄准现实需要(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高仕斌在查验实验数据。 王永战 赵 娜摄影报道 人物名片 高仕斌:1964年生,湖北随州人,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他致力于铁路供电及自动化领域的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与运营...
-
中外科学家首次联手实现费米尺度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
中新社合肥1月5日电 (记者 吴兰)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基石原理,也是量子力学“反常识”和“反直觉”的源头之一。单粒子的双缝干涉思想实验能够非常直接地从现象上诠释波粒二象性。近半个世纪以来,实验学家们相继以光子、电子、原子、分...
-
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颁奖盛典在三亚举办
中新网三亚1月5日电 (记者 王晓斌)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5日在三亚举行,“国际种业科学家奖”此间颁出首届奖项。动物、园艺、水稻、小麦和其他五个领域的19位专家、3个科研团队获奖。由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和大北农集团共...
-
弘扬科学家精神,书写能源报国新答卷
原标题:弘扬科学家精神,书写能源报国新答卷陈 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中国石油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家精神涵养学风,以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
-
我科学家发现1.2亿年前长着恐龙头骨的鸟类新属种
科技日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陆成宽)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热河生物群,发现了鸟类新属种——朱氏克拉通鸷。这一发现增加了基干鸟类物种和形态的多样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杂...
-
我科学家发现长着恐龙头骨的白垩纪鸟类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金地、张泉)记者3日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热河生物群新发现一种长着恐龙头骨和怪异身体的白垩纪鸟类,命名为“朱氏克拉通鸷”。这一发现为解答鸟类如何由恐龙演化而来并演化出独有的形态特征提...
-
中外科学家揭开密西西比亚纪珊瑚礁“崩溃之谜”
中新网南京1月3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腕足类壳体氧同位素、以及生物礁和多门类化石多样性统计,揭示了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气候变冷与珊瑚礁系统崩溃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
我国科学家发现师范孔子鸟 揭示鸟类早期演化机制
原标题:我科学家发现师范孔子鸟日前,《自然》杂志子刊《通讯生物学》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徐星团队在古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在一件距今约1.19亿年前的鸟类化石中,发现了古生物“孔子鸟”的一个新物种,命名为“师范孔子鸟”。它的发现改变了...
-
16位科学家、191项成果获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陈杭)近日,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16位科学家、191项成果获奖。其中,谢晓亮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肖云峰、程群峰、颉伟、宋江平、高扬、邓方、刘鸿瑾、陈云霁、魏运9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阿尔门...
-
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一种超冷三原子分子气体
原标题: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一种超冷三原子分子气体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潘建伟、赵博等利用相干合成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高相空间密度的超冷三原子分子系综,向基于超冷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学和量子模拟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家发现17个影响脸型的新遗传位点
我科学家发现17个影响脸型的新遗传位点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能够集成分析多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方法C-GWAS,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人类78...
-
中国科学家发现17个影响脸型的新遗传位点
我科学家发现17个影响脸型的新遗传位点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能够集成分析多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方法C-GWAS,并利用该方法分析了人类78个面部形态表型,发现了17个影响...
-
《新科学家》:2023年这些科技故事或将发生
【今日视点】2022年,科技界发生了很多令人激动的故事:中外天文学家公布银河系中心黑洞首张照片、美国和日本科学家造出迄今最冷物质、美国公布韦布空间望远镜宇宙图像等。2023年,精彩仍将继续!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2023年或将值得书写的科学...
-
1400名华裔科学家,决定离美返华!
香港媒体25日发表文章称,1400名华裔学者离美返华,因美国司法部调查造成寒蝉效应。据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报告,美国1400名华裔科学家返华,全因美国司法部调查造成寒蝉效应,质疑他们对美国的忠诚甚至怀疑他们泄露国家机密,不少华裔教授...
-
1400名华裔科学家,决定离美返华!
香港媒体25日发表文章称,1400名华裔学者离美返华,因美国司法部调查造成寒蝉效应。据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报告,美国1400名华裔科学家返华,全因美国司法部调查造成寒蝉效应,质疑他们对美国的忠诚甚至怀疑他们泄露国家机密,不少华裔教授...
-
【科学的温度】人工智能时代,科学家会失业吗?
中新网12月23日电 (张东方)你是否喜欢社交平台的“猜你喜欢”?“刷脸”是否为你省去了很多麻烦?你知道自动驾驶已经让人类解放双手了吗?人工智能这项看似高深莫测的技术,其实早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当我们为人工智能带来更便捷的生活而啧啧称奇时,也对人工智...
-
科学家提出设计抗冲击性仿贝壳结构新策略
原标题:科学家提出设计抗冲击性仿贝壳结构新策略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倪勇教授、何陵辉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仿贝壳结构在较高冲击速度下会丧失优异的抗冲击耗能机制,其性能弱于普通层状复合结构;基于此现象,他们提出一种利用不同结构来匹配...
-
中国科学家提出一种有潜力的生育力保存新方法
中新网合肥12月21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赵刚教授、史庆华教授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小鼠卵泡的高质量深低温保存。该结果对基于卵泡的女性生育力保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