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科学家"的资讯101篇
-
东西问丨旅比科学家宋志伟:为何越是在当下,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中新社布鲁塞尔1月31日电 题:旅比科学家宋志伟:为何越是在当下,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手”形容宋志伟并不为过。作为计算机专家,宋志伟旅居比利时已有37载,现任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合伙人,统...
-
东西问丨旅比科学家宋志伟:为何越是在当下,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中新社布鲁塞尔1月31日电 题:旅比科学家宋志伟:为何越是在当下,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手”形容宋志伟并不为过。作为计算机专家,宋志伟旅居比利时已有37载,现任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合伙人,统...
-
科学家发现全新光学活性量子点机制
原标题:全新光学活性量子点机制发现光学活性半导体量子点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有效的自旋光子界面,尽管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但科学家仍很难将其存储时间延长到几微秒以上。在最新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林茨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研究人员证明,有一种简单的材...
-
中国科学家研究揭示“光照影响血糖”的奥秘
新华社合肥1月20日电(记者徐海涛、何曦悦)光照会引起人体体温、脉搏、血压等方面变化,夜间过多的光照还会增加肥胖和患糖尿病的风险。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教授团队发现了光通过激活人视网膜上特殊的感光细胞,引发眼、脑和脂肪组织中一...
-
涵养优良学风 勇攀科研高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
图①:张治军李小红摄图②: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量子频标研究团队本报记者 原韬雄摄图③:张信荣李媛媛摄图④:王军成厉运周摄图⑤:印开蒲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图⑥:潘彤(右)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供图数据来源: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知识产权局路虽远,行则将至...
-
我科学家观测结果证明:“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假设不成立
天体物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不变。然而,我国天文学家却发现,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有评论认为,这一发现将对天体物理多个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
-
涵养优良学风勇攀科研高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
图①:张治军 李小红摄 图②: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量子频标研究团队 本报记者 原韬雄摄 图③:张信荣 李媛媛摄 图④:王军成 厉运周摄 图⑤:印开蒲 本报记者 王永战摄 ...
-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挑战天文学经典理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对宇宙的科学观测,发现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银河系演化历史和环境而发生显著变化。该科研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1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本成...
-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挑战天文学经典理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科研人员通过长期对宇宙的科学观测,发现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银河系演化历史和环境而发生显著变化。该科研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1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本成...
-
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勇攀科研高峰
涵养优良学风 勇攀科研高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过去一年,在科技强国一线,涌现出很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他们用专注和专业突破一道道世界难题,在奋力攻关...
-
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勇攀科研高峰
涵养优良学风 勇攀科研高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特别策划))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过去一年,在科技强国一线,涌现出很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他们用专注和专业突破一道道世界难题,在奋力攻关...
-
我科学家建立正常结实率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
【成果播报】科技日报讯 (洪恒飞 陈鎏琰 记者江耘)近日,国际期刊《分子植物》刊登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王克剑研究员团队的最新成果。该团队通过优化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获得结实率可达80.9%—86.1%的Fix2植...
-
月球!中国科学家有了重要发现!
国家航天局公布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研成果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不断取得新发现和新成果月球岩浆活动新研究刷新认知1月16日,第一届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国家航天局、中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及科研人员展开深入研讨。据悉,...
-
月球!中国科学家有了重要发现!
国家航天局公布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科研成果科学家们经过不懈努力不断取得新发现和新成果月球岩浆活动新研究刷新认知1月16日,第一届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国家航天局、中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及科研人员展开深入研讨。据悉,...
-
科学家揭示珊瑚的高温驯化适应机制 让“适者生存”加速上演,为珊瑚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路径
科学研究正在为珊瑚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路径。尽管科研人员在不遗余力地设法保护珊瑚,但是导致珊瑚种群生存困难的根本问题在于当前气候变化速度过快。解决根源问题,即降低碳排放,避免气候变化速度过快,才能更好地保护珊瑚。——江雷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
-
我国科学家研究“火星日凌”获重要成果
原标题:我科学家研究“火星日凌”获重要成果新华社上海1月15日电(记者张建松、胡喆)“火星日凌”是指地球、火星运行至太阳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的自然现象。2021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经历了首次“火星日凌...
-
跟着他们一起追“星” 当科学家可以有多酷
王应睐: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去探索王应睐(1907年-2001年),著名生物化学家,我国现代生物化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963年他担任人工合成胰岛素协作组组长,坚持组织一支精干的队伍,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
-
科学家找到可能触发 阿尔兹海默症记忆衰退“机关”
科技日报讯(记者刘园园)记者1月15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施一公团队历经8年探索,在阿尔兹海默症领域取得重要发现——他们找到了可能触发阿尔兹海默症记忆衰退的“机关”。这一发现对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开展针对性的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
-
科学家找到可能触发阿尔兹海默症记忆衰退“机关”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园园)记者1月15日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施一公团队历经8年探索,在阿尔兹海默症领域取得重要发现——他们找到了可能触发阿尔兹海默症记忆衰退的“机关”。这一发现对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
-
“未来一定会产生世界级的大师科学家”
“未来一定会产生世界级的大师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助力“从0到1”的突破◎本报记者 操秀英收到朋友转发来的祝贺信息时,傅向东正在参加实验室的2022年度总结会。1月13日,作为目前国内社会资金资助基...
-
“天问一号”助力科学家研究“火星日凌”获重要成果
新华社上海1月15日电(记者张建松、胡喆)“火星日凌”是指地球、火星运行至太阳两侧且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的自然现象。2021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经历了首次“火星日...
-
科学家发明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新方法 可有效提升电池续航能力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魏梦佳、王琳琳)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心脏”,续航极大程度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随着市场对续航要求的不断提升,高能量密度成为电池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科学家以锂电池正极材料为突破口,针对电...
-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脑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转导模拟
原标题:我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脑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转导模拟类脑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但大部分研究设备只能“捕捉”到大脑发出的电信号,却无法获得化学信号。来自中科院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湘潭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聚电解质...
-
中国科学家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
新华社合肥1月12日电(记者戴威)近年来,富勒烯、纳米碳管、石墨烯和石墨炔等新型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研究团队在常压条件下构建了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并实现了其克量级制备。据...
-
中国科学家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有望解码人类大脑“化学语言”
中新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大脑控制着人类的思维、感受和情感,人类漫长发展过程中对人脑的探索以及对其运行机制和功能的模仿从未停止。其中,大脑的神经功能与化学信号和电信号关系密切,相关研究备受关注。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里程碑式突破!中国科学家实现化学反应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中新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面对无处不在的化学反应,如何精确调控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人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断深入到原子分子尺度和量子态层面,如何在微观水平上进一步发展精确调控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方法,也成为科...
-
里程碑式突破!中国科学家实现化学反应立体动力学精准调控
中新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面对无处不在的化学反应,如何精确调控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人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断深入到原子分子尺度和量子态层面,如何在微观水平上进一步发展精确调控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方法,也成为科...
-
近30年中亚农业干旱为何加剧?中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破案”
中新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近30年来,中亚农业干旱加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元凶”是谁?中国科学家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予以“破案”称,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加剧近30年中亚农业干旱的“罪魁祸首”。由中国科学...
-
中国科学家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
中新社合肥1月12日电 (记者 吴兰)中国科学家在新型碳基晶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并实现了其克量级制备。1月1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富...
-
科学家证实南京花内含胚珠 为侏罗纪已出现被子植物添新证
中新网南京1月11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11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王鑫研究员、傅强研究员等利用微CT技术“穿透”南京花化石、揭示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化石内部结构,证实南京花封闭子房内部保存有胚珠,而这正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