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脑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转导模拟

2023-01-14 23:01: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我科学家首次实现大脑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转导模拟

类脑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但大部分研究设备只能“捕捉”到大脑发出的电信号,却无法获得化学信号。来自中科院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湘潭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聚电解质限域的流体忆阻器,并利用单个器件首次实现了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转导的模拟。

这一研究有望推动人类对大脑“化学语言”的读取和交互,为发展神经智能传感、类脑智能器件和神经感觉假肢等提供新的思路。论文发表在北京时间13日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大脑的神经功能与化学信号和电信号密切相关。在类脑研究中,大量模拟脑神经结构与机制的器件和模型相继问世。不过,目前的仿突触器件只能实现对电信号的识别,很难直接感知化学信号,制备对于化学信号具有响应的人工突触(即实现类化学突触的功能)成了神经智能传感与模拟等领域的科学难题。

科学家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几乎所有的神经形态器件都是固体器件,很难实现与外界信号的化学交互;二是类化学突触的化学信号与电信号间转导的模拟尚未实现。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充分利用其在脑神经电分析化学和限域离子传输研究领域的长期积累,提出基于限域流体器件发展仿神经突触功能的构思。在构建聚电解质限域流体体系的基础上,他们发现此体系具有忆阻器的特征;利用溶液中对离子在聚电解质刷限域空间内传输可以使得器件具有记忆效应的特性,成功模拟了多种神经电脉冲行为。相比于传统固体器件,所发展的流体器件具有可与生物体系相比拟的工作电压和低功耗。

更重要的是,基于流体体系的特征,此器件可以在生理溶液中模拟神经递质对记忆功能的调控,成功模拟了突触可塑性的化学调控行为。进一步,他们利用聚电解质对不同对离子的识别能力,实现了神经化学信号与电信号之间转导的模拟,在化学突触的模拟研究领域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记者齐芳)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穗港澳青年为羊城新春献上花样艺术“餐点”

    新春将至,一股青春的艺术气息于14日吹进广州市青年文化宫(下称“广州青宫”)。当日,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主办的“追梦——首届穗港澳青年艺术交流季”在广州青宫揭开序幕,来自穗港澳三地青年的逾百件作品正式揭开“红盖头”,在春节期间为羊城市民献上花样艺术“餐点”。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此次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除...

    时间:01-14
  • 浙江教育两会观察:如何为职业教育发展“谋出路”?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存有误解:社会认可度低,上升通道受阻……在此间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多位浙江省政协委员为职业教育发展“支招”。近年来,中央、省里和各市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迎来了“春天”。然而,浙江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金华市委主委,金华市副市长庄...

    时间:01-14
  • 武当“洋教头”的中国年

    1月12日,杰克在家里录制视频课程。1990年出生于美国的杰克从小对中国武术充满兴趣,20岁时他孤身一人来到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习武修行。经过十几年的勤学苦练,杰克掌握了八仙棍、太极拳、气功等武术功法,并从“洋弟子”进阶为“洋教头”,教授的学员已有200人左右。随着修行的不断深入,杰克的学习范围从武术拓展到中国传...

    时间:01-14
  • 中国科学家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

    新华社合肥1月12日电(记者戴威)近年来,富勒烯、纳米碳管、石墨烯和石墨炔等新型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研究团队在常压条件下构建了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并实现了其克量级制备。据了解,此前,对于制备这类新型碳材料,研究人员要么是利用高温高压等...

    时间:01-14
  • 大湾区科学文化传播论坛聚焦科普发展

    本报广州电(钟欣)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文化传播论坛近日在广州举办。该论坛聚焦大湾区科普发展,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技术新媒体融合和跨界背景下,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发展趋势。据介绍,该论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指导,广东科学中心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主办,邀请了多位科学传播业界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旨在加强粤港澳...

    时间:01-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