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6日开幕

2023-01-06 19:38: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三亚1月6日电 (王晓斌 俞萌萌)1月6日,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在三亚开幕。大会以“聚焦种业科技创新 牢筑现代农业根基”为主题,汇聚中外种业科学家、专家学者、企业领袖、行业精英以及近2000名行业代表,共享种业前沿成果,共话种业振兴之道。

1月6日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作主旨演讲。 主办方供图1月5日,第二届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展出的良种。 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分别围绕水稻分子设计、水稻抗虫育种、大豆种业、辣椒育种、功能性稻米研究、小麦育种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开幕式之前,“首届种业科学家奖”颁奖盛典&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代表会议、《国际种业资讯》期刊创刊启动仪式、海南国际仲裁院崖州湾种业国际仲裁中心成立仪式、“领袖峰会”、“玉米与生物技术论坛”等多个活动在1月5日陆续开展。

  6日下午,水稻与麦类论坛、畜禽与水产论坛等分论坛活动同期进行。种业各细分领域相关知名专家,围绕种稻与盐碱地利用、水稻适应红壤土分分子机制、水稻育种创新、水稻核心育种体系、籼稻选育与应用、Genotyping(基因分型)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多倍体水稻育种、小麦基因组信息解析、小麦品质产量协同提高、海水鱼类生物技术创新、畜禽育种、猪业育种进展及地方猪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就前沿技术与产业趋势进行深入交流。

  第二届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同期开展。博览会以突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能力建设、良种市场供应保障、核心育种企业发展成果等,集中展示全产业链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在生物育种产业化、种业创新、供种保障、种企结构优化等方面体现行业趋势。

  大会期间,海南自贸港产业园区投资合作大会崖州湾科技城招商推介会同期举办。崖州湾科技城三亚国际种业科创中心与11家入园企业集中签约,安徽新世纪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科学研究所小麦新品种经营权转让签约。(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2.44亿年前“奇异罗平龙”

    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论文通讯作者尚庆华研究员介绍,奇异罗...

    时间:01-06
  •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2.44亿年前“奇异罗平龙”

    尖嘴长吻的“四脚蛇”化石,全长超过半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中三叠世海相地层(2.44亿年前)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将其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论文通讯作者尚庆华研究员介绍,奇异罗...

    时间:01-06
  • 每一步选择都瞄准现实需要(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高仕斌在查验实验数据。   王永战 赵 娜摄影报道 人物名片 高仕斌:1964年生,湖北随州人,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他致力于铁路供电及自动化领域的创新研究与人才培养,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与运营做出重要贡献。他主持完成的“高速...

    时间:01-06
  • 中外科学家首次联手实现费米尺度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

      中新社合肥1月5日电 (记者 吴兰)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基石原理,也是量子力学“反常识”和“反直觉”的源头之一。单粒子的双缝干涉思想实验能够非常直接地从现象上诠释波粒二象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实验学家们相继以光子、电子、原子、分子和生物大分子作为干涉实体,实现了单粒子的双缝干涉思...

    时间:01-05
  • 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颁奖盛典在三亚举办

      中新网三亚1月5日电 (记者 王晓斌)第二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5日在三亚举行,“国际种业科学家奖”此间颁出首届奖项。动物、园艺、水稻、小麦和其他五个领域的19位专家、3个科研团队获奖。  由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和大北农集团共同设立的“国际种业科学家”奖,主要奖励在植物、动物、...

    时间:01-05
  • 弘扬科学家精神,书写能源报国新答卷

    原标题:弘扬科学家精神,书写能源报国新答卷陈 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中国石油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家精神涵养学风,以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端牢能源饭碗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时间:01-05
  • 我科学家发现1.2亿年前长着恐龙头骨的鸟类新属种

      科技日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陆成宽)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热河生物群,发现了鸟类新属种——朱氏克拉通鸷。这一发现增加了基干鸟类物种和形态的多样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  “我们将新发现的鸟类命名为朱氏克拉通鸷。鸷,意指...

    时间:01-04
  • 我科学家发现长着恐龙头骨的白垩纪鸟类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金地、张泉)记者3日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热河生物群新发现一种长着恐龙头骨和怪异身体的白垩纪鸟类,命名为“朱氏克拉通鸷”。这一发现为解答鸟类如何由恐龙演化而来并演化出独有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

    时间:01-04
  • 中外科学家揭开密西西比亚纪珊瑚礁“崩溃之谜”

      中新网南京1月3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参与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腕足类壳体氧同位素、以及生物礁和多门类化石多样性统计,揭示了密西西比亚纪中-晚期气候变冷与珊瑚礁系统崩溃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关系。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

    时间:01-03
  • 我国科学家发现师范孔子鸟 揭示鸟类早期演化机制

    原标题:我科学家发现师范孔子鸟日前,《自然》杂志子刊《通讯生物学》在线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徐星团队在古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在一件距今约1.19亿年前的鸟类化石中,发现了古生物“孔子鸟”的一个新物种,命名为“师范孔子鸟”。它的发现改变了此前对古鸟类部分演化机制的认知,对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鸟类演...

    时间:01-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