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红村蝶变:从人穷往外跑的薄弱村,到小康村文明村

2023-06-09 04:07:1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从房破屋旧、人穷往外跑的薄弱村,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

  红村蝶变

  让老区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牵挂。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深处,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分布着中共浙东区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多处革命旧址,有着“浙东红村”之称。进入新时代,革命老区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五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座“浙东红村”,实地探访革命老区人民推进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美丽图景。

  15年两次回信“红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老区人民

  “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在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字里行间承载着最真切的心意、最温暖的关怀,展现着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

  2003年1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横坎头村考察调研,先后看望了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和困难群众,并强调:“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只有老区达到了现代化目标,才谈得上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久后,在收到村“两委”汇报工作打算的信件后又回信指出,希望横坎头村党员“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记者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到了当时横坎头村的图片资料:地处四明山深处,周边植被茂密,进村道路少且曲折,低矮破旧的房屋稀疏地分布在村子里,正应了当地的一句话“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当时村里条件很差,一条水泥路都没有,人穷得都往外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700元,村集体负债40多万元。”横坎头村的讲解员黄颖颖言语中充满着感慨。

  在收到回信后,横坎头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立足本地实际,分析本地优势,以“红色党建”为引擎,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产业、特色农业等,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2018年2月10日,横坎头村召开党员大会。会上,大家提议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介绍村里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在这封由143名党员代表签名、饱含老区人民深情的书信中,横坎头村的变化跃然纸上: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探索“前哨支部”“农家小院党建阵地”等,积极发挥党员作用;对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进行保护性修缮,红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大力发展樱桃园、桑果园、杨梅园等产业,村民累计增收2000余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获得“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先进荣誉称号……

  十几天后,一封回信被送到横坎头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这些年,村党组织团结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把村子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

  殷殷嘱托、暖心话语让横坎头村人再次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心念念革命老区,深情牵挂老区人民。“村里人都清楚记得那一天,横坎头村一片沸腾。大家聚在一起,把回信读了一遍又一遍。”黄颖颖回忆。

  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早上9点多,记者刚来到横坎头村,就感受到了不同于其他村落的繁忙景象:多辆旅游大巴来来往往、导游们挥动旗子集结队伍、头戴不同颜色帽子的旅游队伍里,有银发老年团、少年学生团,还有从外地前来学习的集体观摩团。

  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20年来,横坎头村持续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把红色资源打造成了红色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全国各地游客。在余姚市纪委监委的指导支持下,横坎头村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因子,形成独具特色的红廉文化,并打造了以红廉馆为中心的“四明红廉”线下教育专线和线上“全域清廉导览图”,成了党员干部和群众争相参观学习的“打卡点”。

  在村里一处写有“锋领过坎”标识语、介绍本村党建情况的地方,一队老年旅游队伍正在拍照留念。来自宁波市的钟先生和李女士告诉记者,他们是党龄超过50年的退休老党员,十多年前就到访过横坎头村,再次来到这里,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真是不一样了,到处都充满着活力。”

  导游刘女士这天也非常忙碌,今天所带的团有180多人,她告诉记者,得益于横坎头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自己这样的外地人也享受到了红利,平均下来一天要带2至3个团,月收入6000元左右。

  近年来,横坎头村秉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成立横坎头新农村发展有限公司等村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培训产业。“按照‘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选择了红色旅游这个产业,现在看来是十分正确的。”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介绍,在一系列产业带动下,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66.3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108元。

  “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在被问到红村“蝶变”的“密码”时,黄科威表示:“在村里工作5年我感触非常深,解决好农村的问题、办好村民的事情,这个非常重要。从2003年开始我们一棒接着一棒干,通过发挥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

  2007年,横坎头村成立了浙江省首个革命老区村级党委;2018年,该村与周边3个村、3家企业组成红村党建联盟;2019年,横坎头村组建宁波市首个村级“大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横坎头村每户村民的入户墙上都有一个“联六包六”户联码,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该户的包联人或包联对象。为更好联系群众,发挥网格“廉情前哨”的作用,横坎头村探索“清廉守护人”机制,由“守护人”发动和联系党员,并由每1名党员联系6户农户,做好重要事项传达、意见收集反馈、矛盾纠纷化解、结对共建帮扶等工作,形成覆盖到位的基层治理网格体系。横坎头村共有“守护人”26人,他们通过会上发声、户上调查、账上把关等“六上监督”工作法,靠前一步处置化解群众各类急难愁盼问题。

  在黄科威看来,调动起党员的积极性,村里的事情才好办,“这样的方式既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又让普通群众有参与感。把‘联六包六’做到位、把‘六上监督’做得实,让党员充分发挥作用,村民遇到事情也不用东奔西跑,小事情在‘码上’就能办理。”

  田地里有产业、家门口有收入,绿色发展让横坎头村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忙碌,是横坎头村村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村里的“网红”农家乐——百丈农家,年过七旬的黄彭勋夫妇忙着招待客人,院子里正在为旅游团准备近20桌团餐;在路口的传承大糕店,黄金军一家在制作当地小吃梁弄大糕,女主人一口气打包了13盒大糕,跨上电瓶车就去农家乐送货了;在红色景点的门口,年纪虽大但活力满满的老人正在向游客兜售自家产的新鲜桑葚,见到记者到来热情地招呼尝一尝……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带动,村里的游客多了、逗留时间长了,消费自然就带动起来了,在村集体企业红村旅游公司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赚到了钱。

  筛粉、上模、加馅、印字、开蒸……经过两分钟的制作和七八分钟的蒸制,热气腾腾、带有清香的梁弄大糕就出锅了。趁着装盒的间隙,梁弄大糕的经营者黄金军告诉记者,自己从事这门生意已经有6年时间了,最多时一天可以卖出500盒左右,少的时候也有几十盒,大部分都销售给了村里的农家乐。“一盒卖30块钱,算下来收入不少呢!”面对大家的说笑,黄金军进一步介绍,现在他同时也在发展“大糕体验店”,吸引游客动手制作大糕,体验从糯米到成品的全过程。

  “光村里的店每年营业额就有一百多万元。”提起现在经营农家乐的生意,“90后”海归黄徐洁笑着说。留学德国归来的黄徐洁于2018年在村里开办了一家农家乐,抓住村里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创业。随着生意走上正轨,红火的农家乐带动了村民共同增收,“农家乐的员工以及日常所用的食材,大部分来自本村。员工固定有10余人,工资跟市里比也不低,每月切配工能拿到6500元,杂工阿姨也能拿到4500元。”黄徐洁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上,横坎头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通过“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初新农庄、初新营地、绿领学院、初新绿品计划等产业项目,运用“公司+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引入蓝莓、猕猴桃、桑葚等特色水果,建成樱桃园、盆景园等特色四季鲜果园,近年来每年助力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

  在横坎头村,还有一家占地35亩的“植物工厂”——现代化蔬菜无土栽培基地,水培的几十种蔬菜水果在这里茁壮成长,成熟后通过相关配送网络供应市场。这是横坎头村与企业合作建设的项目,其中,横坎头村提供土地,村集体占股30%;公司提供资金、设备,占股70%。预计每年可为横坎头村增加经营性收入150万元。

  携手同行共富路,“红村”发挥自身力量带动村域共富、区域共富、协作共富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参观结束时,一个特殊的场景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两名身穿彝族服饰的工作人员,正在向来往的游客推介着两千多公里之外的四川大凉山,“山海情·彝家乐”原生态彝族歌会的广告十分显眼。

  “共富路上必须携手同行,这是我们与西部结对村开展的合作项目。”黄科威介绍,2021年,根据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对口协作部署,宁波市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对口协作,横坎头村与昭觉县三河村成了结对村。两村通过宣介联动、文化交流、特色农产品代销等形式实现共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宣介是双方共建的先行项目,“山海情·彝家乐”原生态彝族歌会演出由此而来。

  在与横坎头村的结对协作下,大山深处的三河村也发生了改变。据了解,目前在三河村的“户联码”一期项目以及投资65万元的宣介屏项目已经建成,两村还共同开展了双景呈现的互动“直播带货”活动,利用“直播带货”的线上模式,助销两万余元的横坎头村和三河村农产品,提升了横坎头村和三河村生态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在推动协作共富的同时,横坎头村也注重村域共富、区域共富,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2020年,横坎头村党委成立红村互助发展组织,吸纳全村包括农家乐、家庭农场、民宿等在内的10余家经营户加入,把红色旅游、会务培训等带来的客源源源不断推送给红村互助发展联盟,2021年推送350万元左右的餐饮、民宿量,帮助村民通过自身努力增收致富。

  不止如此,横坎头村与周边8个村建立党建联建机制,推进农贸市场分红制、“飞地”物业经济等,9个行政村获得农贸市场分红63万元,东山村、岭头村、贺溪村联合投资物业获利21.9万元。今年2月,又成立联盟区域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公司化、规模化运营,推动事务共管、资源共享、发展共促。与周边村庄编制《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片区未来乡村建设方案》《花开梁弄“浙样红”——美丽田园建设方案》等,对片区内近1000亩农田进行错位打造,建设高标准果蔬大棚,建成特色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基地10余个、家庭农场20余家、农家乐16家,打造“四季有亮点、时时能采摘”的美丽田园。

  如今,一幅美丽的共富图景正在四明山下横坎头片区徐徐展开。“这些年来,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发挥横坎头村的引领作用,看到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心里特别高兴!”黄科威充满自豪。

  本报记者 薛鹏 自浙江余姚报道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江“新农村故事”:绿水青山间的“共富梦”

      中新网杭州6月4日电(张煜欢 邱祥琪)一颗杨梅卖到了20元,一根竹子撬动起百万元产值,小山村成为游客扎堆的大景区……如今在浙江,绿水青山之间处处皆是“点绿成金”的故事。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访浙江多地的“新农村”,探寻依托“生态美”实现“百姓富”的奥秘所在。  台州仙居被誉为“中国杨...

    时间:06-04
  • 安徽屯溪茶叶加工赛:打造乡村振兴技能共富学堂

      中新网安徽屯溪5月31日电(刘浩 任俊翔 黄敏)炒茶锅整齐排开,片片茶叶在18名参赛制茶选手的“铁砂掌”上飞舞,茶叶在温度达200摄氏度的锅中上下翻滚,一抛一撒之间考验的是手感和力度。  2023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第三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5月30日在该区三充村举办,参赛选手们娴熟地对...

    时间:05-31
  • 浙江:特色产业拓宽共富路

      5月的浙江衢州,山清水秀,村舍幽雅,竹海无垠。漫步在龙游县溪口镇老街上,粽子、发糕、生煎等当地美食香味扑鼻,手作陶艺、竹编工艺品、文创小摆件引人驻足;河对岸不远处的“未来乡村社区”,创客工作坊、特色民宿、农耕文化园、亲子研学园里则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看记者到处拍个不停,一位老人主动走过来...

    时间:05-27
  • 乡村迈上共富共美路

      漫步浙江的村落,时常有移步换景的感觉。在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刚领略白墙黛瓦掩映下的文创小店,走进衢州市龙游县浦山村,便又被斑斓墙绘、畲族歌舞编织的亲子民俗“童话世界”吸引。同在龙游县,溪口镇溪口村工业风吸睛,曾经的矿区重焕活力,小南海镇团石村因水而兴,水上运动引来大批游人……  各村的风景不同,但都在因地制宜深...

    时间:05-27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浙东红村”看革命老区里的乡村共富

      中新网宁波5月25日电(胡丰盛 林波)穿过蜿蜒山路,坐落于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悄然映入眼帘,隐隐青山中,绿树农家、特色民宿顺着一湾碧水蜿蜒漫溯。很难想象,这个曾经“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偏僻山村以红绿融合的“共富经”敲开了革命老区的寂静。  横坎头村被誉为...

    时间:05-25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东延安”吃出“共富糕” 原乡人诉说发展蝶变

      中新网宁波5月24日电(胡丰盛)筛粉、上模、加馅、印字、开蒸……短短两三分钟,16块豆沙馅的梁弄大糕制作成功。梁弄大糕放在蒸锅上蒸个七八分钟,一股特有的清香就扑面而来。  5月24日下午,面对着“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央媒体采访团的媒体记者们,黄金军演示起制作梁弄大糕的工艺,“梁弄大糕制作手艺看着简单,但从原材料米粉的...

    时间:05-24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浙江湖州妙山村的“共富新事”

      中新社湖州5月23日电 题: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浙江湖州妙山村的“共富新事”  作者 胡丰盛  2013年至今,村民汪士良一直在妙山村种植黄桃。凭借着不错的手艺,黄桃销量越来越好,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对他来说,生活在小山村,能拥有自己的事业,便是成功的标志。  在妙山村,与汪士良一起名声在外的还有“90后”民宿老板娘赵丽敏开...

    时间:05-23
  • 福建稳经济观察:沙县小吃闯出共富大道

      中新网三明5月21日电 (雷朝良 许琰)鱼片要怎么腌制才能又嫩又鲜,一碗面的酱料和水的比例多少合适,鱼片要煮多久口感最好……走进醉有才沙县小吃品牌提升培训中心,培训老师正在向几名学员讲解制作老坛酸菜鱼片汤面的窍门。  在老师讲解和演示后,学员们自己动手尝试。抓粉、下锅、捞面,几分钟之后,一碗老坛酸菜鱼面便热气腾腾...

    时间:05-21
  • 严州古城今何在?“千鹤一线红”助农闯出共富路

      中新网杭州5月19日电(王潇婧 郭其钰)在浙江杭州,行至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便能看见江畔宛如半朵梅花形状的城垛,它就是建德梅城镇。近年来,这座千年古镇如何逆袭蝶变,让村民越来越富?其背后,离不开该镇持续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凝聚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智慧和力量。  三国置县至今已...

    时间:05-19
  • 浙江县域观察:“种植红果”何以变为“共富金果”?

      中新网丽水5月17日电(邵燕飞 周健)“杨梅产业在推动莲都区农民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22年,莲都全区杨梅栽培总面积达1.41万亩,产量达5200吨,产值达9500万元。”  5月17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23莲都区‘寻根阙园 共富梅好’第三届紫金杨梅节”于当日启动。莲都区人民...

    时间:05-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