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江“新农村故事”:绿水青山间的“共富梦”

2023-06-04 17:0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6月4日电(张煜欢 邱祥琪)一颗杨梅卖到了20元,一根竹子撬动起百万元产值,小山村成为游客扎堆的大景区……如今在浙江,绿水青山之间处处皆是“点绿成金”的故事。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访浙江多地的“新农村”,探寻依托“生态美”实现“百姓富”的奥秘所在。

  台州仙居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在当地下各镇西六村的一处杨梅基地里,技术工人们在1万多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上安装、固定相关配套设施。

  在仙居,类似的智能温控杨梅大棚有近1000亩。近年来,该县依托“亲农在线”应用,将远程数据采集、智能温控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杨梅产量、质量和效益都明显提升。

杨梅种植户在冷库中打包杨梅。(资料图)  张光剑供图

  2020年底,当地梅农朱铭程家的20亩杨梅林成为仙居杨梅智能化栽培示范基地之一,从传统种植转向智能化管理。“我们一旦发现农作物出现病症,就能通过‘亲农在线’远程问诊。”朱铭程介绍,他家大棚杨梅首次出果时每箱售价达780元,平均一颗杨梅便能卖出近20元的价格。

  位于浙西南山区的丽水青田县也是“中国杨梅之乡”之一。当地同样秉承“生态精品”发展理念,严把农业投入品质量关,实施鲜果质量安全检测、病虫统防统治与融合绿色防控技术等方式,提升杨梅的品质,塑造了青田杨梅果大均匀、肉质细腻、汁多爽口、风味浓郁的特性。

  如今,该县已形成“三带一区”杨梅产业布局,培育有杨梅专业村15个,专业大户1280户,杨梅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5%,杨梅产业从业人员近8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杨梅已然成为当地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绿意盎然的浙江乡村里,不仅结出了一颗颗“红果果”,大片的竹海也成为撬动当地致富的关键钥匙。

  走进“中国竹子之乡”衢州市龙游县,手艺人的手里的竹编巨龙、水壶、足球、竹蜻蜓等竹编工艺品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回乡创业的姜鹏介绍,他们邀请并签约当地竹编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参与创作,并将新的理念与传统竹编技艺融合,使竹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通过直播等方式销售,去年竹制品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

  在生态资源禀赋极佳的浙江乡村,自然生动的乡野风光以及农家趣味更是吸引游客的“不二法宝”。

  来到义乌后宅街道李祖村,沿着素色的石板路漫步,可以听梨膏糖非遗传承人弹唱婺剧,在“猫的小院”惬意撸猫……当地正在通过创客空间、乡村研学、非遗项目等多业态布局,不断吸引中国国内外创客入驻。在湖州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小山村如今变成了大景区,原本废弃的水厂变成湖州首家5D餐厅,山海竹林里建起长颈鹿庄园,游客能和长颈鹿共进早餐……当地先后招引落地文旅项目6个,2022年全村旅游业收入超1亿元。

长颈鹿庄园内,游客与长颈鹿在互动。(资料图)  妙山村供图

  近年来,浙江不断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发力,让越来越多农村从“种种砍砍”变为“走走看看”,带动农家乐、文创、旅游、现代化农庄等周边产业发展,真正实现美丽生态依旧,美丽经济发展,美丽生活续写。(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杨梅之乡”粤北始兴 以“梅”为介促发展

      中新网广州5月25日电 题:“中国杨梅之乡”粤北始兴 以“梅”为介促发展  中新网记者 王坚  “经过多年持续举办杨梅节活动,让始兴杨梅已经名声在外,每到成熟季节就吸引众多省内外的游客前来采摘品尝,农场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粤北韶关始兴县城南镇溢富农场负责人冯秋香日前介绍,东魁杨梅采摘期将持续到6月上旬,现在每天采...

    时间:05-25
  • 踏上“生态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踏上“生态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福建三明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纪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五月的闽西大地,风景如画。来福建三明这个“中国绿都”走一走,新鲜空气里,散发着勃勃生机;青山绿水间,蕴含着无限潜力。  三明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

    时间:05-10
  • 赓续农耕文明 培育乡土文化(话说新农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传承和弘扬好乡土文化,要立足乡村和农民主体,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以文明乡风引领和美乡村,同时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为产业振兴提供更多源头活水  四川兴文苗族花山节上,芦笙悠扬迎客来,载歌载舞“踩花山”;河北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好看的面花里,揉进了浓浓乡愁;湖北枝...

    时间:04-28
  • 桂林举办“4·25漓江保护日”系列活动 守护漓江生态美

      中新网桂林4月25日电(蒋丰慧 吴琳)4月25日,2023年桂林“4·25漓江保护日”系列活动在桂林市象山公园启动。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被誉为世界最美河流之一,它的保护和治理关系着桂林的山水名片,更关系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陈亮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自2022年起,桂林将每年的4...

    时间:04-25
  • 探访宁夏贺兰山:抚平“地球伤疤” 再造生态美景

      中新网宁夏石嘴山4月22日电 题:探访宁夏贺兰山:抚平“地球伤疤”再造生态美景  中新网记者 于晶  4月22日,适逢第5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众生的地球”。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进,从自然资源管理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关键词。  记者驱车来...

    时间:04-22
  • 四川雅安“生态美味”走俏欧美 鲟鱼“游”出乡村振兴路

      中新网雅安4月17日电 题:四川雅安“生态美味”走俏欧美 鲟鱼“游”出乡村振兴路  作者 单鹏 刘刚  近日,在四川雅安天全县一间鱼子酱加工车间,比利时鱼子酱经销商拉扎维神情专注,他仔细观察着鲟鱼鱼卵的色泽与大小,手中的笔不停在笔记本和包装罐上圈圈点点、做上标记。经过取搓洗挑、拌盐装罐等步骤,新鲜的鱼子酱迅速包装...

    时间:04-17
  • 江苏常州:鸢飞鱼跃生态美 渔村振兴走出新路子

      中新网常州3月9日电 题:江苏常州:鸢飞鱼跃生态美 渔村振兴走出新路子  作者 金子洋 唐娟  “我们这套系统年处理污水可达43万吨,水质好了产量也高了,养殖户全年效益能达2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多个,村集体收入将增加近70万元。”江南初春时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沈祥根,正张罗着对村里400亩养殖尾水...

    时间:03-09
  • 话说新农村:建好管好用好丰收水

      建好管好用好丰收水(话说新农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加快补上农田水利设施短板,畅通管水用水的堵点断点,让丰收水润泽田畴沃野  “及时浇上‘第一水’,小麦起身,心里真踏实。”山东省庆云县尚堂镇东郎坞村村民尹殿东说,“过去一到用水高峰期,就要开着三轮车拉水。如今用上指针...

    时间:02-24
  • 生态美 产业兴 百姓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的红树林间、滩涂上,鸟鸣声声。风吹过,近千只鹭鸟振翅飞起。  “看,那儿有只黑脸琵鹭!这可是全球濒危物种。”一名外地来的观鸟爱好者边拍照边赞叹。  从几近消失,到成群结队,黑脸琵鹭等鸟儿见证着演丰镇的生态变迁。演丰镇临海,我国第一个以...

    时间:02-22
  • 青海去年生态补偿超19亿元 “生态美”“民众富”同实现

      中新社西宁2月20日电 (记者 李江宁)记者20日从青海全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稳定14.51万个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全年直补民众生态管护报酬和各类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9.11亿元(人民币,下同),“生态美”和“民众富”同步实现。  青海雄踞世界屋脊,有“中华水塔”之...

    时间:02-2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