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影响近30万亿 理财产品新规要来了

2023-05-25 09:26:04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30万亿元规模的银行理财市场,将迎来自律新规。

  5月24日,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召集研讨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这意味着,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将迎来统一的自律规范。

  具体来看,会上讨论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设置了三条基本要求、三条展示要求和三条禁止行为。对每一种期限的产品业绩展示均设立了具体要求。

  据了解,目前正式文件出台并未设定明确时间表。但对于这份文件,银行理财人士和投资者均表示期待。

  设置三条展示要求

  据了解,此次会上讨论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提出的展示要求共包括三条。

  一是在选择过往业绩展示区间时,应注明区间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完整会计年度的过往业绩展示除外。

  二是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需满足以下要求:理财产品运作1个月以上但不满1年的,应至少包括从产品成立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理财产品运作1年以上但不满6年的,应至少包含自产品成立当年开始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理财产品运作6年以上的,应至少包含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

  三是如展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和业绩比较基准两项数据,应当将过往业绩与业绩比较基准同时展示。

  据理财公司人士透露,在本次会议上,各家理财公司针对业绩展示均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后续可能会对修改稿进行讨论并出台正式文件,但具体发布没有明确时间表。

  有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表示,对理财产品收益展示进行规范势在必行,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市场,向公募基金规则进一步看齐;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过往业绩展示问题多

  事实上,自银行理财产品实行净值化以来,不少投资者曾反映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存在“报喜不报忧”、展示时间维度不一等情况。

  例如,产品“报喜不报忧”,只展示表现好的区间业绩,对表现差的业绩区间不展示。再如,理财产品收益展示存在近七日年化、近一个月年化、近三个月年化、近六个月年化等多重时间维度,给投资者带来不便。更有理财公司通过修改图示方式,使得理财产品业绩波动“看似”缩小了些。此外,一些专业机构在对理财产品收益进行评价时,也时常面临难题。

  “我打开银行APP发现,即使是同一类理财产品,有的展示最高七日年化,有的展示七日年化、平均七日年化,确实有点眼花缭乱,产品收益到底是多少?又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各家的收益水平?”理财投资者陈女士吐槽。

  在股市、债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曾出现较为“夸张”的情形。

  2022年2月,有报道称,贝莱德建信理财于2022年1月成立的产品“贝盈A股新机遇权益类理财产品2期(最低持有720天)”收益率为-56.80%。行业相关人士表示,该数值为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而非实际收益率,市场有部分人士或对“收益率”存在误解。实际上,该产品成立仅有一个多月,投资者可参考其实际收益率,即产品成立以来的净值涨跌变化,以年化收益率来衡量产品表现并不合理。

  2022年12月,在债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有多位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亏损严重。一位投资者提供的截图显示,截至某日,“西银安心双周盈”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为-33.5%,“西银安心周周盈”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3.01%。

  对此,银行工作人员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称,七日年化收益率并非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该行已经参照同业情况,将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现形式,由原来的“七日年化”“近一个月年化”“近三个月年化”等,统一调整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

  理财市场走向规范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7.65万亿元。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逐渐走向规范。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理财新规、销售新规等文件陆续发布,银行业协会也发布了自律文件。

  2022年12月3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自律规范》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行为准则》提出,禁止以业绩比较基准直接替代或实际替代预期收益率,禁止在销售活动中以预期收益的概念误导投资者,禁止通过调节收益等方式变相实现业绩比较基准。《行为准则》设置了6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相关机构应逐条对照、积极整改。

  不过,对于《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实施,专家预计存在一定的整改难度。

  “如果说《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的整改难度相对较小,那么《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整改难度和压力明显大了不少。”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认为,一方面,《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的整改主要由理财公司方发起,而《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整改则是需要理财公司和代销机构共同合力整改。另一方面,目前实操层面的过往业绩展示行为纷繁复杂,这些调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上述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也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确实存在产品数量多、期数多、净值披露时间标准不一等问题,规范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周毅钦建议,新的规则落地后,亟需从金融科技层面对业绩展示版面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理性看待银行理财市场新变化

      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理财收益率的上行进一步提升了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和吸引力。据国盛证券测算,4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7.37万亿元,较3月份增加1.34万亿元。  专家预计,银行理财今年全年或将保持较好收益率水平。不过,银行理财净值化后,净值波动在所难免,未来新发产品的收益率或不及前4月收益率表现。  今年以来...

    时间:05-23
  • 贷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率现“倒挂” 业内称套利空间较小

      广经观察  一边是部分贷款利率走低至4%以下,另一边是部分银行理财收益率回暖至4%以上,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今年以来,贷款利率和理财收益率之间出现了较为少见的“倒挂”现象,令市场担忧背后是否存在套利隐患。有金融业内人士提醒,理财产品净值随市场波动,套利空间较小,且贷款资金有严格的用途要求,建议投资者按规定用途使用。 ...

    时间:05-18
  • 银行理财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能套利? 业界称空间不大且是违规行为

      本报记者 苏向杲  近期,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一些银行的贷款最优惠利率,引发市场对套利空间的讨论。“套利”即企业或个人在理论上可用较低利率的贷款购买高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从而获取“利差”。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套利空间由两大因素共振产生:一是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利率持续走低;二是银行理财市场回暖,理财收...

    时间:05-11
  • 公募基金一季报扫描:3291只主动权益基金股票仓位超90%

      计算机、传媒、通信行业一季度均获得了公募基金加仓,配置比例分别达到7.91%、3.9%和2.22%,分别较2022年四季度末上升了3.86个百分点、1.09个百分点、0.94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王思文  随着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完毕,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在一季度期间的调仓路径、对于二季度投资机会的研判已...

    时间:04-29
  • 公募基金一季报扫描:3291只主动权益基金股票仓位超90%

      计算机、传媒、通信行业一季度均获得了公募基金加仓,配置比例分别达到7.91%、3.9%和2.22%,分别较2022年四季度末上升了3.86个百分点、1.09个百分点、0.94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王思文  随着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完毕,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在一季度期间的调仓路径、对于二季度投资机会的研判已经明朗。总体来看,主动权益...

    时间:04-29
  • 王春英:近五年中国FDI投资收益率达9.1%,居全球前列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21日在北京出席新闻发布会时说,近五年中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投资收益率是9.1%,欧美是3%左右,巴西、南非、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收益率是4%至8%左右。“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是高的。”  从更长的周期看,王春英表示,中...

    时间:04-21
  • 首批20只公募基金产品一季报出炉 超九成实现超额收益

      本报记者 王思文  近期,中银基金、蜂巢基金旗下多只产品2023年一季度报告出炉。截至4月11日记者发稿时,公募基金市场已有20只基金产品发布一季报,大多数为债券型基金。由此,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正式拉开帷幕。  整体来看,首批20只基金产品今年一季度的规模出现分化,仅8只基金产品规模实现增长。但超额收益方面,有超九...

    时间:04-12
  • 2022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率为近十年最低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基金经理作为管理基金产品的核心人员,其变动情况备受市场关注。近期,有关基金经理离职的媒体报道较多,《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基金经理离职率实为近十年来最低。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基金经理队伍整...

    时间:03-15
  •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部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 洁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在哪些对投资者“不友好”的现象,哪些环节仍有优化空间?“3·15”前夕,《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体验、调查了10余家银行的理财服务。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披及销售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时“报喜不报忧”;二是预期...

    时间:03-15
  • 美债收益率断崖式暴跌,真要降息了?

      作者:周艾琳  受硅谷银行(SVB)事件影响,美国债券收益率迅速崩塌,引发市场对美联储3月22日会议暂停加息还是降息产生严重怀疑,毕竟借贷成本上升正是SVB破产的背后原因之一。  从本周一开始,对利率预期最敏感的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断崖式暴跌,一度从5%附近跳落至3.9%附近,创下自1987年以来两个交易时段最大跌幅。截至北京时间...

    时间:03-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