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2022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率为近十年最低

2023-03-15 13:41:32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基金经理作为管理基金产品的核心人员,其变动情况备受市场关注。近期,有关基金经理离职的媒体报道较多,《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基金经理离职率实为近十年来最低。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基金经理队伍整体较为稳定、人数持续净增长,人员流向以‘内循环’‘净流入’为主,基金公司投研体系建设更加注重稳定性和持续性。”

  基金经理人数持续净增长

  人员流向以“内循环”为主

  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整体较为稳定,人数持续净增长。2018年以来,基金经理人数分别为2025人、2237人、2588人、2865人、3262人,同比分别增长了14.08%、10.47%、15.69%、10.7%、13.86%,呈逐年递增趋势;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分别为192人、206人、237人、299人、270人,离职率分别为10.82%、10.17%、10.59%、11.55%、9.42%,虽然离职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相较于整体数量的逐年增长,离职率保持相对稳定,2022年度离职率首次降至10%以内,为近十年来最低。

  人员流向以“内循环”“净流入”为主。2018年以来,新注册基金经理人数分别为457人、406人、438人、604人、631人。其中,来自本机构投研梯队及其他公募机构引才的人数占比分别为61.49%、69.95%、53.42%、82.45%、59.43%。

  刘亦千表示,“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基金经理参与,人才队伍快速扩张且以‘内循环’为主,体现出公募基金行业强大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的人才梯队建设。”

  形成双向流动的良好行业生态。“公”而优则“私”曾是部分基金经理的职业转型路径,而现在,“公”“私”之间的双向流动成为投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部分“奔私”基金经理开始选择回归公募。如2021年,于洋“奔私”1年后重回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2年,韩会永重返公募基金行业在合煦智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刘亦千表示,“上述情况表明,公募基金对来自其他行业机构的‘老将’‘新人’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已成为投研人才不断聚集的高地。”

  投研人员稳定性的增强离不开监管部门的持续强化引导。2022年,监管部门先后修订发布《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则,要求公募基金管理人建立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对知悉基金投资交易信息等非公开信息的岗位人员设置一定期限的离职静默期,要求公募基金经理离职6个月后才能到其他公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研工作,离职1年后才能到私募基金从事投研工作,对规范公募基金经理离职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机构投研体系建设

  注重稳定性和持续性

  基金公司着力打造平台化、团队化的投研体系。在投研体系建设方面更加注重通过平台化、团队化来提高整体投资管理能力,增强组合管理的专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嘉实基金构建了“投资须研究,研究即投资”的投研体系,投研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全程参与研究、投资,力求明确每一笔投资收益的来源和逻辑,相信只有基于深度研究、深度认知、多元思想碰撞、相互校验所形成的投资策略,才能与其所创造的投资收益一样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嘉实基金重视建立由风格相近或不同策略的投资人员组成投资团队,在遵守统一风控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形成风格清晰、能力聚焦的精细化投资。嘉实基金还注重投研队伍的阶梯培养,通过包括传帮带式的投研文化传承、优秀人才引进、基金经理与研究员的双向驱动等方式,建立了可持续、可预期的投研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科学、稳定的人才梯队,提升人才储备的“厚度”。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还坚持长期性、持续性的投资理念。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体系,将长期业绩表现及合规风控水平等指标作为投研人员重点考核要求,强调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稳定性。在绩效考核方面,着重考核长周期表现,设置投研专业能力等指标,同时考量合规风控水平、有效履行反洗钱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及廉洁从业规定、防控内幕交易等方面的合规表现;在薪酬激励体系方面,严格执行薪酬递延制度、建立完善绩效薪酬跟投机制、实施违规责任人员薪酬止付及追索扣回机制,注重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最终实现投资者利益、员工和公司发展的一致。

  “公募基金在不断强化基本面研究基础上,坚持价值投资,坚守长期投资,丰富价值投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并从制度、文化等方面加快建设。”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向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制度管理上,博时基金强化坚持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的理念,完善对于“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的管控机制,限制博取短线交易收益的行为,落实长期考核机制和薪酬递延、跟投机制,探索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在投研文化上,坚持自信自立、独立思考,克服从众交易,在提高交易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上专精卓越,在为投资者管理好财富上担当尽责。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举行全员大会 何超琼: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巾帼力量

      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 (朱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民参与,女性在其中可担负起重要任务、发挥重要力量。”全国政协常委、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会长何超琼14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当天,北京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举行第七届二次会员大会,何超琼参会并作大会报告。她在受访时表示,妇...

    时间:03-14
  • 新华社社评: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热烈祝贺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新华社社评: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热烈祝贺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凝聚奋进力量,谱写崭新篇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全国人大代表不负重托、履职尽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十四届全...

    时间:03-14
  • 专访:“可能是有史以来任何一个国家取得的最大进步”——英国知名社会学家阿尔布劳谈中国式现代化

      新华社伦敦3月12日电 专访:“可能是有史以来任何一个国家取得的最大进步”——英国知名社会学家阿尔布劳谈中国式现代化  新华社记者杜鹃 许凤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视频专访时表示,从人口规模和发展速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可能是有史以来任何...

    时间:03-13
  • 康义:在转变统计思维上下功夫 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统计监测体系

      3月12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我们知道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我想请问一下,对于统...

    时间:03-12
  • 成卫东: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工人现代化

      3月12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  新华社、新华网记者  成卫东代表,您好!天津港是我国重要的海上门户。作为一线拖车工人,听说您左右脚都能驾驶拖车。请问,您是如何发挥技...

    时间:03-12
  • 中俄专家视频连线探讨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 (肖玉笛)10日,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联合“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举办“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北京—莫斯科”视频连线活动。中俄两国专家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世界意义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

    时间:03-12
  • 中俄专家视频连线探讨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 (肖玉笛)10日,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联合“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举办“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北京—莫斯科”视频连线活动。中俄两国专家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世界意义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

    时间:03-12
  • 代表通道|成卫东: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工人现代化

      今天(3月12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会前,第三场“代表通道”,也是今年两会最后一场“代表通道”开启。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表示,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全球前十大港口中,有八个在中国,我们在港口能力、效率、自动化等诸...

    时间:03-12
  • 新华社社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新华社社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11日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过去7天半时间里,来自34个界别的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协商议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团...

    时间:03-12
  • 全球连线|(两会世界眼)中国式现代化将产生世界性影响

      2022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今年两会,中国式现代化再次成为会场内外的热词。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同时也重视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

    时间:03-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