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能力 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2023-01-31 08:52: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全面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能力 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是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法治建设,完整擘画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

   在全面依法治国这个系统工程中,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地位。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法学院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育人能力,培养大批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注重价值引领,坚持德法兼修的育人观。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器。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法学院校要把厚德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致力于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有坚定法治信仰的时代新人。积极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有机融入,让学生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严密逻辑、鲜明特色和重要意义,让学生树立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追求。

   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授课形式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法学课程是富含思政元素的宝藏,要充分挖掘,推动法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法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让学生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法律制度的价值根基,深刻把握我国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法学院校和各级教学组织要适时选树一批内容精当、思想深刻、形式活泼、适宜推广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带动广大法学教师在传授法学价值体系与规则体系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法学院校不仅要传授法律职业技能,更要传授法律职业伦理。要组织专职教师讲好法律职业伦理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职业行为规范意识,培养自觉防范和有效抵抗职业伦理风险的能力。努力引导学生明法笃行、知行合一。要积极开展公益服务精神培育,让学生在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公益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经世济民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面向时代需求,坚持完善法学课程体系。高素质法治人才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法学院校要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和体系化的专业教育。打破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藩篱,让学生可以跨专业修读课程。针对国家对涉外法治人才需求,加大培养力度,构建国际法学、外国法学、比较法学、案例课程、实务课程等完整的涉外法学课程体系。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探索设置党内法规学、社会治理法学、国家安全法学、公共卫生法学、应急管理法学、数据法学等新课程。

   推动法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加大教学环境建设各项投入,集中打造智慧教学模式,构建混合式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云平台、课外学术资源平台等,为法学专业学生营造覆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学教辅的多维度智慧学习环境。

   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优化法学教材体系。积极构建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的教材体系。完善教材评价机制,鼓励汇聚立场坚定、业务精湛、学养深厚的法学大家在法学教材编写这件大事中挑大梁。

   法学教材建设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解读中国现实,正面回答中国问题,全面反映中国法治经验、法治贡献和鲜活实践,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用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实践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教材编写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但绝不能照搬照抄、机械临摹西方的理论,而是要仔细甄别、大胆扬弃。在深入研究中华法治文明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纳入法学教材内容,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完善协同育人,坚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在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上,各个高校不能孤军奋战,而要团体协作,实现优质资源互补。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设置的“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就是在这个方面做的一个有益探索,目的是发挥两校各自的学科专业优势,培养法学外语双精通人才,打造“1+1>2”的强强联合协同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法学院校要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学校,促进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法学院校要与政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等合作,建立法学实习实践基地。法学院校要延聘法治实务部门理论水平高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实践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考核评价等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让优质社会资源第一时间转化为法学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法律诊所教育中,要发挥实务部门专家的特长,引导学生打通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之间的经脉。

   (作者:胡明,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高等教育应如何更好布局

    原标题: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高等教育应如何更好布局2022年3月23日,大学生志愿者与陕西省合阳县坊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一起观摩“天宫课堂”。新华社发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关停位于青岛、深圳等地的异地建设的研究生院,这成为刚刚过去的2022年最引人注目的高教新闻之一。高校异地...

    时间:01-31
  •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如何解决“三高三难”

    原标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如何解决“三高三难”   数字化转型是当今职业教育应对数字时代发展与挑战的必然选择。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设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搭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展实训教学、技术创新和生产服务,其本质是以数字化转...

    时间:01-31
  • 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性的三个“抓手”

    原标题: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性的三个“抓手”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职业教育开展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职业教育数字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需要和“双高计划”等各...

    时间:01-31
  • “疏堵结合”,科学治理高校异地办学

    原标题:“疏堵结合”,科学治理高校异地办学   由于生源问题、办学规模受限、地理位置限制等原因,异地办学成为一些高校突围发展的“终南捷径”。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

    时间:01-31
  • 研究生院应以支撑国家战略为发展重点

    原标题:研究生院应以支撑国家战略为发展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而高校异地办学现象虽然很少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支持认可,但在高教扩张时期却大量出现,异地发展中的民办性质分校、小型校园、大规模校区、研究生院等多种模式都曾出现过。迈向内涵式发展新时期,高等学...

    时间:01-31
  •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建设

    原标题: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中高职一体化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

    时间:01-31
  • 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亟待加强

    原标题: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亟待加强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统筹协调,各行业协同发力。高校必须承担起绿色低...

    时间:01-31
  • 素质教育如何突破“两难纠结”

    原标题:素质教育如何突破“两难纠结”几十年来,众多校长和教师一直都在“应试”和“提升学生素质”间纠结。一方面,社会各方极其看重中考、高考成绩,另一方面,学校要下大力气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个看上去难以解决的两难问题,实际上隐含着破解之道。首先,从理论上看,考试重点关注的知识和技能...

    时间:01-31
  • 为职教发展注入新动能:找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密码”

    原标题:找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密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职业院校实训室越来越“炫酷”。而“炫酷”的虚拟现实技术,正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词之一。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工信部、教育...

    时间:01-31
  • 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面世

    原标题: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面世近日,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全球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布了研究成果,该系统以智能手机为应用终端,为破解婴幼儿视功能损伤及相关眼病早期筛诊难题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据...

    时间:01-3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