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疏堵结合”,科学治理高校异地办学

2023-01-31 08:58: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疏堵结合”,科学治理高校异地办学

   由于生源问题、办学规模受限、地理位置限制等原因,异地办学成为一些高校突围发展的“终南捷径”。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笔者看来,对积极转型为研究生院或研究院的异地办学模式,相关部门应给予科学客观评价,采取疏堵结合方式规范治理,积极引导社会公众认知。

   首先,引导社会全面客观认识高校异地办学的性质定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激烈竞争下,高校均面临“不进则退”的压力。尤其是那些区域经济优势不明显的高校,谋求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跑出“加速度”,是正常的办学追求。笔者认为,对依靠自身品牌和实力,寻求异地办学这种错位发展模式,既要予以理解包容、引导规范,更要客观公正地看待高校作出的有益探索。只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适应、积极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需要,那么,对于高校异地办学、设置分校等办学行为,应给予包容理解。当然,在高校异地办学实践过程中,个别高校在招生、收费、日常管理和办学质量保障方面出现问题,对此要秉持法治精神,及时用制度堵住漏洞,用法律规范权力运行。

   其次,要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科学分析高校异地办学的初衷。随着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建议相关部门通盘考虑,面向学生家长、区域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开展深入调研,倾听基层群众渴盼优质教育资源的心声,分析高校热衷异地办学的原因,科学预判、综合研判政策可能引发的后续反应,做好应对预案和解决方案,以保证政策落地。

   当下,很多名校异地办学不仅着眼于学校自身发展小循环,更包含了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综合考量。因此,建议立足国家和省市教育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快健全政策法规,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引导高校科学制定发展布局。要深刻认识治理高校异地办学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性,如果简单要求这些学校撤、拆、并、转,必将带来人力、物力、财力和办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需要慎之又慎。

   再次,建议相关部门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内外部治理体系,打破高校的“属地化”保护模式,建构高校有序竞争的局面。高校的发展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也要兼顾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市场规律,一味实施区域性、地方性行政保护,不仅无助于区域高校发展,反倒会助长高校的资源依赖性。不妨把高校异地办学看作激发区域高等教育系统办学活力、搅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鲇鱼”,并在此基础上予以规范引导。

   笔者认为,在治理和规范高校异地办学过程中,要做到“五个尊重”,即尊重高校异地办学历史、现状及贡献;尊重高校在保障异地办学的质量、水平、学科优势特色等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方面形成的经验和实践探索;尊重办学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合理诉求;尊重高校自身特点。

   总之,治理和规范高校异地办学问题,既要采取“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规范治理原则,还应多措并举,灵活采取科学治理策略。具体而言,省级层面应结合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划,科学理性建设新校区,将其作为重新定位、谋划和布局发展的新增长极;对于新申报的跨省、跨区域异地办学项目,要明确不再进行审批立项;对于中西部高校跨省迁建工作的管控,要逐步清理规范,平稳过渡转型,引导其向研究院、科研院等机构转制;对于异地办学已形成品牌效应的,要积极推动其与办学主体(校本部)剥离,逐渐划转属地,交付给办学所在地接管;鼓励高校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和环境友好、条件成熟、基础扎实的境外、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强化教育涉外监管力度和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作者:张雷生,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高等教育应如何更好布局

    原标题: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高等教育应如何更好布局2022年3月23日,大学生志愿者与陕西省合阳县坊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一起观摩“天宫课堂”。新华社发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关停位于青岛、深圳等地的异地建设的研究生院,这成为刚刚过去的2022年最引人注目的高教新闻之一。高校异地...

    时间:01-31
  •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如何解决“三高三难”

    原标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如何解决“三高三难”   数字化转型是当今职业教育应对数字时代发展与挑战的必然选择。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设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搭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展实训教学、技术创新和生产服务,其本质是以数字化转...

    时间:01-31
  • 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性的三个“抓手”

    原标题: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性的三个“抓手”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职业教育开展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职业教育数字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需要和“双高计划”等各...

    时间:01-31
  • 研究生院应以支撑国家战略为发展重点

    原标题:研究生院应以支撑国家战略为发展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而高校异地办学现象虽然很少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支持认可,但在高教扩张时期却大量出现,异地发展中的民办性质分校、小型校园、大规模校区、研究生院等多种模式都曾出现过。迈向内涵式发展新时期,高等学...

    时间:01-31
  •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建设

    原标题: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中高职一体化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

    时间:01-31
  • 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亟待加强

    原标题: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亟待加强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统筹协调,各行业协同发力。高校必须承担起绿色低...

    时间:01-31
  • 素质教育如何突破“两难纠结”

    原标题:素质教育如何突破“两难纠结”几十年来,众多校长和教师一直都在“应试”和“提升学生素质”间纠结。一方面,社会各方极其看重中考、高考成绩,另一方面,学校要下大力气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个看上去难以解决的两难问题,实际上隐含着破解之道。首先,从理论上看,考试重点关注的知识和技能...

    时间:01-31
  • 为职教发展注入新动能:找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密码”

    原标题:找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密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职业院校实训室越来越“炫酷”。而“炫酷”的虚拟现实技术,正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词之一。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工信部、教育...

    时间:01-31
  • 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面世

    原标题: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面世近日,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全球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布了研究成果,该系统以智能手机为应用终端,为破解婴幼儿视功能损伤及相关眼病早期筛诊难题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据...

    时间:01-3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