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亟待加强

2023-01-31 08:56: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亟待加强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领域统筹协调,各行业协同发力。高校必须承担起绿色低碳教育的时代责任,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思政教育,统筹好绿色低碳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将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落到实处,向社会各领域播撒“绿色”种子,使大学生成为未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坚力量。

  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思政课是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论述精神编入高校思政教材,将党和国家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关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可以通过形势与政策报告、专题讲座、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和知识的教育宣讲。创新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更受大学生欢迎的方式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知识和理念。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专业课课程思政在绿色低碳发展教育中的作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议题,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的较多专业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掘其中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比如国际关系、外交学等涉及国际时政的课程可以在全球治理、中国外交方面的教学授课中,宣讲中国在承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多边进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开展双边气候外交、提供国际气候公共产品和促进南南气候合作等方面的实践与成就,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领导力、推动国家间合作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加坚定地支持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

   总之,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宣讲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理论和政策,提升学生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要意义的认识,将绿色低碳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知识教育

   高校绿色低碳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绿色低碳发展知识水平,专业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培养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门人才。

   在通识教育方面,广大高校应推动开设绿色低碳发展导论、碳中和碳达峰概论等通识课程,注重与中学阶段既有知识的衔接,面向各专业大学生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同时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合理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知识模块或章节,如宏观经济类课程中可以加入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GDP等内容,阐明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提升学生对国家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信心。

   在专业教育方面,应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知识体系建设,形成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图谱,编写绿色低碳发展教材和案例库。有条件的高校应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等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最新知识的教、研人员,合理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核心课程专任教师队伍。在学生培养环节加强碳中和碳达峰及绿色低碳发展专门课程的设置,培养具备扎实知识和能力素质的专门人才,形成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人才梯队。

   同时,探索建立更多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双学位和辅修项目,培养既具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技能,又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绿色低碳发展+”新型人才。绿色低碳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各专业相互配合、统筹规划,专业培养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绿色低碳发展知识水平,形成高素质专业人才储备。

  引导学生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实践

   高校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与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高校应支持和培育碳达峰碳中和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培育或孵化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科研和创新成果。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假期返乡实践、社会调研、模拟创业等形式,鼓励学生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形成研究和实践成果。在科技创新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中应设置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或组织专门赛事,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和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将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作为科研和职业方向。

   高校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绿色低碳发展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参观、调研、实习、志愿服务等方式,组织学生走进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实际参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实践。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依托低碳示范区、节能环保企业等平台和机构建立大学生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调研对象、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实现大学生从学习绿色低碳发展知识到投身实践的有效衔接。同时可聘请相关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科学技术人员担任大学生绿色低碳实践导师或就业导师,定期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提供科研、职业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优势资源在绿色低碳发展教育实践环节的作用。

   高校还应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校园文化,结合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组织开展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主题校园活动,将绿色低碳与优秀班级、优秀宿舍的评比有机结合,向学生推广节约资源能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作者:翟大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讲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高等教育应如何更好布局

    原标题: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高等教育应如何更好布局2022年3月23日,大学生志愿者与陕西省合阳县坊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一起观摩“天宫课堂”。新华社发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关停位于青岛、深圳等地的异地建设的研究生院,这成为刚刚过去的2022年最引人注目的高教新闻之一。高校异地...

    时间:01-31
  •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如何解决“三高三难”

    原标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如何解决“三高三难”   数字化转型是当今职业教育应对数字时代发展与挑战的必然选择。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设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搭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展实训教学、技术创新和生产服务,其本质是以数字化转...

    时间:01-31
  • 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性的三个“抓手”

    原标题:提高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性的三个“抓手”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职业教育开展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职业教育数字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需要和“双高计划”等各...

    时间:01-31
  • “疏堵结合”,科学治理高校异地办学

    原标题:“疏堵结合”,科学治理高校异地办学   由于生源问题、办学规模受限、地理位置限制等原因,异地办学成为一些高校突围发展的“终南捷径”。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

    时间:01-31
  • 研究生院应以支撑国家战略为发展重点

    原标题:研究生院应以支撑国家战略为发展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而高校异地办学现象虽然很少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支持认可,但在高教扩张时期却大量出现,异地发展中的民办性质分校、小型校园、大规模校区、研究生院等多种模式都曾出现过。迈向内涵式发展新时期,高等学...

    时间:01-31
  • 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建设

    原标题: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建设中高职一体化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

    时间:01-31
  • 素质教育如何突破“两难纠结”

    原标题:素质教育如何突破“两难纠结”几十年来,众多校长和教师一直都在“应试”和“提升学生素质”间纠结。一方面,社会各方极其看重中考、高考成绩,另一方面,学校要下大力气开展素质教育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个看上去难以解决的两难问题,实际上隐含着破解之道。首先,从理论上看,考试重点关注的知识和技能...

    时间:01-31
  • 为职教发展注入新动能:找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密码”

    原标题:找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密码”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职业院校实训室越来越“炫酷”。而“炫酷”的虚拟现实技术,正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词之一。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工信部、教育...

    时间:01-31
  • 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面世

    原标题: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面世近日,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全球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发布了研究成果,该系统以智能手机为应用终端,为破解婴幼儿视功能损伤及相关眼病早期筛诊难题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据...

    时间:01-3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