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东西问|孙毅华:敦煌壁画建筑形象何以兼容东西?

2023-11-05 19:14: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兰州11月5日电 题:敦煌壁画建筑形象何以兼容东西?

  ——专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特聘专家孙毅华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敦煌壁画保留的建筑形象有几何?它们如何呈现东西方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流与互鉴?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特聘专家孙毅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敦煌石窟目前保留了多少古代建筑形象?

  孙毅华:敦煌石窟目前保留的古代建筑形象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宗教方面,有佛寺、佛塔等。佛塔是随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建筑形式,在有着深厚汉民族文化底蕴的敦煌,佛塔形式多种多样,有西域式的覆钵塔,也有中国传统的楼阁塔,更有中西结合的组合塔寺。

2023年7月14日,孙毅华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李亚龙 摄

  在社会生活方面,有各式城垣如宫城、里坊城等,各式住宅如宫廷、民居等。既有太子居住的东宫,也有宅院、围屋、茅屋等,以及酒肆、屠宰房、旅店等。

  经考证,敦煌石窟中看似不合理的建筑形象都曾真实存在,如莫高窟第257窟(北魏)由殿、阙、覆钵塔刹组合而成的一座建筑,经与古文献记载和新疆留存的古建筑实物比对,结合同时期莫高窟第254窟的空间尺度,得出这就是《魏书·释老志》里记载的塔寺。

莫高窟第257窟(北魏)。敦煌研究院供图

  它应是早期佛寺的一种形式,在汉代的殿阙式建筑里增添西域佛塔里的中心柱,高耸的塔刹则伸出屋顶,外形有塔刹与殿阙组合,内里有中心柱加两坡屋顶的组合空间,成为一座有塔又有小型讲堂的组合佛寺,将塔与寺组合成为一座整体建筑。

  再例如,敦煌壁画的吐蕃建筑中出现的弯柱子形式,可得到西藏古文献的印证。《西藏王统记》记载了很多吐蕃时期的古寺院,其中有将柏树梢向内弯曲建造两层木构覆钵塔的过程。吐蕃建筑形式很多,在具有吐蕃影响的区域里能找到相应遗存,敦煌壁画里保留了它们的早期形象。

  中新社记者:这些建筑形象都有哪些特点?如何见证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融合历程?

  孙毅华:塔是见证中国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及东西方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典型建筑形象。塔的最初形式是埋葬佛骨(舍利)的坟冢,源自古印度的窣(sū)堵波(一种半球形的坟冢建筑)。印度的窣堵波是礼佛的重要象征,常被建造在寺院中间,受到佛教徒的礼拜。佛教传入中国后,按佛经说建塔可得大福报,因此从印度经中亚到中国新疆,在古代被泛称为西域的地方都曾建有很多窣堵波。

  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修庙建塔成为潮流。敦煌壁画中的塔,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建塔的材料主要有砖石和木材。砖石塔以覆钵形的窣堵波为主;木材建造的塔以汉地传统的殿屋或重楼建筑为主,在这些殿屋或重楼顶加上塔的重要标志——塔刹,以满足佛教的需要。还有以砖石和木材结合建成的塔,融合中西方元素,造型更加灵活。

  在古代“舍宅为寺”的过程中,将钟楼与藏经楼的楼顶加上高耸的塔刹,成为佛寺的标志。因而,在唐代佛寺壁画里,在楼、阁、高台建筑上起塔刹的形象很多,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钟台模型-莫高窟第217窟(盛唐)。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也在持续探索通过临摹、复原等形式,让这些古老建筑形象“重回人间”,目前都取得哪些成果?如何更好地与公众分享传统建筑艺术?

  孙毅华:敦煌石窟中的建筑形象,上起十六国,下迄唐宋。人间宫室、亭台寺院成为壁画中佛国天堂的缩影,净土世界中的殿阁、楼台、宝池、栏杆,成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极致美学,是十里楼台的流动意象,也是古人对于理想佛国的描绘。

西方净土变-莫高窟第217窟(盛唐)。敦煌研究院供图

  莫高窟保留了众多古代建筑,如第196窟的窟檐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重视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派专家对莫高窟及周边古建筑遗存作了测绘。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壁画中平面的建筑图像也可转化为立体的三维形象,使这些古老建筑形象“重回人间”,如复原的部分单体建筑模型及3D打印的佛塔模型。

  2022年7月,敦煌研究院推出“建筑”专题游览线路,全方位呈现敦煌石窟形制、壁画中的建筑类型及莫高窟实例建筑遗迹。该线路还特别增加了历时多年策划的《千年营造——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特展,包括三维建筑复原模型、3D打印建筑模型、数字化高清壁画复制品等400余件(套、幅)展品。

《千年营造——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特展上的古代建筑模型。该模型的“单门道花砖城门”来源于莫高窟第159窟。李亚龙 摄

  2023年4月发布的“数字藏经洞”项目,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及文献记载,“还原”现实中早已不复存在的莫高窟附近的宋代寺院——三界寺的3D图像。展览及数字化推广可帮助更多人认识敦煌石窟里的古代建筑艺术。

  中新社记者: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对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

  孙毅华:敦煌壁画中的建筑跨度约一千年,展示了中古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演变。梁思成先生曾说,敦煌壁画中有“从北魏至元数以千计的,或大或小的,各型各类各式各样的建筑图,无异为中国建筑史填补了空白的一章,它们是次于实物的最好的,最忠实的,最可靠的资料”。(完)

2023年7月14日,孙毅华向中新社记者介绍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李亚龙 摄

  受访者简介:

孙毅华在莫高窟第196窟研究资料。受访者供图

  孙毅华,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建筑维修、保护与测绘,参加或主持了炳灵寺石窟测绘,榆林窟前期加固和窟前遗址测绘,莫高窟上、中、下寺、第16窟等的测绘、修缮方案设计和维修加固工程,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窟檐维修方案设计与修建工程,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窟檐维修方案设计等。著有《敦煌石窟全集·石窟建筑卷》、《敦煌石窟全集·建筑画卷》、《解读敦煌中·创造敦煌》、《解读敦煌中·世纪建筑画》等。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东西问·人物|常沙娜:“永远的敦煌少女”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电 题:常沙娜:“永远的敦煌少女”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倪伟  已经92岁的常沙娜身上汇聚着许多标签:“永远的敦煌少女”,“敦煌守护神”的女儿,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师,中央工艺美院在任最长的院长,梁思成、林徽因病床前的学生……如今,她是一个蹒跚在记忆迷宫里的九旬老人。 ...

    时间:07-15
  • 东西问·汉学家丨埃及汉学家 :中国小说《捎话》在中东火“出圈”有何“绝活”?

      中新社乌鲁木齐7月14日电 题:中国小说《捎话》在中东火“出圈”有何“绝活”?  ——专访埃及汉学家艾哈迈德·赛义德  作者 陶拴科 陆志宙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特别的作用。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维度的文学作品,往往容...

    时间:07-14
  • 东西问·汉学家丨埃及汉学家 :中国小说《捎话》在中东火“出圈”有何“绝活”?

      中新社乌鲁木齐7月14日电 题:中国小说《捎话》在中东火“出圈”有何“绝活”?  ——专访埃及汉学家艾哈迈德·赛义德  作者 陶拴科 陆志宙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特别的作用。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维度的文学作品,往往容...

    时间:07-14
  •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陈振裕:你知道越王勾践剑考古发现的那些事儿吗?

      中新社武汉7月14日电 题:你知道越王勾践剑考古发现的那些事儿吗?  ——专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陈振裕  作者 梁婷 武一力  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唯独1965年于湖北省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作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时间:07-14
  •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陈振裕:你知道越王勾践剑考古发现的那些事儿吗?

      中新社武汉7月14日电 题:你知道越王勾践剑考古发现的那些事儿吗?  ——专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陈振裕  作者 梁婷 武一力  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唯独1965年于湖北省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作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时间:07-14
  • 红色文化+绿色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

    人民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王鑫)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红色文化+绿色建筑”为主题,组织80名本科生赴延安、榆林开展为期一周的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将思政课堂搬至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遗迹与红色场馆中,打造双向互动、实地教学的模式。同时,学生在延安新区、安塞区,榆林市米脂县杨...

    时间:07-14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如何成为城市“新窗口”?

      中新网北京7月13日电 (记者 杜燕 徐婧)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作为中国首都,北京近年来不断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新路径,让这些文物建成能成为居民休闲休憩的文化空间,成为外地文化游客观察和体验首都文化旅游和城市发展历史的窗口,成为文化交流的平台。  7月13日,“高质量发展...

    时间:07-13
  • 东西问丨丘昌仁:“龙狮运动”为何会风靡印尼?

      中新社雅加达7月13日电 题:“龙狮运动”为何会风靡印尼?  ——专访印尼龙狮运动联合会总主席丘昌仁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源于中国的“舞龙舞狮”,如今在印度尼西亚也有着广泛影响力和吸引力,出现在印尼各地、各民族、各种各样的节日庆典中,并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尼“龙狮运动...

    时间:07-13
  • 东西问丨丘昌仁:“龙狮运动”为何会风靡印尼?

      中新社雅加达7月13日电 题:“龙狮运动”为何会风靡印尼?  ——专访印尼龙狮运动联合会总主席丘昌仁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源于中国的“舞龙舞狮”,如今在印度尼西亚也有着广泛影响力和吸引力,出现在印尼各地、各民族、各种各样的节日庆典中,并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尼“龙狮运动...

    时间:07-13
  •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田河:为什么说《仪礼》简“简”述华夏交流往事?

      中新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为什么说《仪礼》简“简”述华夏交流往事?  ——专访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田河  中新社记者 丁思  时移世易,礼仪代代不同。若要详细了解古人礼仪规范,须翻开一部叫做《仪礼》的古书。众所周知,早期经典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难免会失真。如果能得到早...

    时间:07-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