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东西问·汉学家丨埃及汉学家 :中国小说《捎话》在中东火“出圈”有何“绝活”?

2023-07-14 21:05: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乌鲁木齐7月14日电 题:中国小说《捎话》在中东火“出圈”有何“绝活”?

  ——专访埃及汉学家艾哈迈德·赛义德

  作者 陶拴科 陆志宙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发挥特别的作用。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维度的文学作品,往往容易被翻译家选择。

  《捎话》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是中国知名作家、“乡村哲学家”刘亮程三十年写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2023年第31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由埃及著名汉学家叶海亚·穆赫塔尔翻译的《捎话》阿拉伯语版正式出版并首发,此后在阿拉伯世界22个国家推广发行。作者刘亮程在首发式上表示,他在书中“构造了一个人和万物共存的声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声嘈杂,各种语言自说自话,需要捎话人转译。捎话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沟通,也是人和万物的相互倾听和对话”,并期待自己的文字像风一样,吹进每一颗敞开的心灵。

  《捎话》这部中国文学作品缘何在中东读者群传播?这部文学作品包含哪些人类共性的思想?如何发挥当代文学交往作用,促进地区文明互鉴?近日,埃及汉学家、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艾哈迈德·赛义德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出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2023年第31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刘亮程长篇小说《捎话》被翻译成阿拉伯语版首发,走进阿拉伯世界,中东读者缘何喜欢中国作品?《捎话》在写作手法、构思、创意、技巧方面,与中东文学作品有哪些共性?

  艾哈迈德·赛义德:一部中国作品能在中东国家被读者广泛喜爱,除了其本身透出与阿拉伯国家强烈的文化共鸣外,还有高质量翻译的因素。本书译者叶海亚·穆赫塔尔博士将作品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让人读起来就像读原著小说一样,非常通顺、流畅。译者在翻译时提供了文化背景等详尽注释,让读者真正理解文本内涵。

刘亮程作品《捎话》阿拉伯文版新书首发式在阿布扎比书展举行。译林出版社 供图

  此外,该书翻译出版后,我们不断更新对作品的解读和评论。《捎话》这部文学作品,故事脉络清晰,深具艺术性,穿插其中的表层是语言和捎话,深层是传递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每一个设定、每一句话背后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些世界不只是人的世界,更是万物的世界。在这本书的世界中,连尘土都有了意义。这部小说所包含的思想,让人读完之后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本书不仅与中东文学有很多共性,更与世界文学作品有共性。它超越了宗教、国家和民族,其普适价值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译林出版社与埃及希克迈特文化集团联合举办《捎话》阿拉伯文版新书首发仪式。译林出版社 供图

  《捎话》更是一部让人惊奇的作品,是一部在时代之外又在时代之中的作品。可以说,《捎话》所呈现的内容面向过去也面向未来,叙述超出了小说这门艺术既定的限度。因此,《捎话》在阿布扎比国际书展落地后,不仅收获了阿拉伯读者的喜爱和认可,还引发了共振与共鸣。

  中新社记者:《捎话》如何推动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对今后中国文学走进中东地区有何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挥当代文学交往作用,促进地区文明互学互鉴?

  艾哈迈德·赛义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是构建中华文化海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捎话》阿文版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和文化内涵,铺垫了中阿读者的文化交流之路。正如作者刘亮程所说的“捎话本身就意味着沟通”,“小说家也是捎话人,小说也是捎话艺术”。在此意义上,《捎话》这本书也成了一位“捎话人”,从中国出发,迈向中东,融入世界

在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阿拉伯文学爱好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捎话》。译林出版社 供图

  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了文明交流和对话,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差异,减少冲突和误解,促进文明互鉴与交流。我在中国生活了12年,一直从事中阿文化交流工作,切身感受到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在各领域,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的交流非常活跃。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加强与中国作家、中国出版社的合作,将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出版,让更多阿拉伯读者看到。

在新疆木垒县的刘亮程文学主题馆。译林出版社 供图

  同时,我们也会借助各大国际书展、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等,组织中阿作家、学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并分享彼此的创作经验,促进中阿互学互鉴,让更多中国作家了解阿拉伯文学作品及风格,也让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进阿拉伯国家的寻常百姓家。

  中新社记者:《捎话》在阿拉伯国家的反响如何?如何评价其展现的共性和独特性?

  艾哈迈德·赛义德:《捎话》融合了作家的思想、智慧、情感,艺术水平很高。阿拉伯著名文学评论家穆尼尔·阿提拜教授对《捎话》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反映人与万物平等共存、不可多得的融文学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他很欣喜能在阿拉伯世界读到这样构思奇妙的中国文学作品,他说:“我第一次收到这本书的电子稿时没有想到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我觉得他很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他相信《捎话》一定会给阿拉伯世界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

《捎话》阿拉伯文版封面。译林出版社供图

  中国作家贾平凹曾说:“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走得更远一些,使不同语言的读者都能读到它。”我们也一直在通过翻译团队、出版团队积极推动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刘亮程在阿布扎比书展上与当地作家留影。译林出版社 供图

  自成立以来,我们的文化公司已翻译出版了莫言、刘震云、徐则臣、王小波、钱钟书、贾平凹、叶梅、吉狄马加、麦家、迟子建、王安忆、李佩甫、苏童、阿城、阿舍、唐樱等中国作家的众多文学作品,通过文学独特的话语方式,讲述人类共通的情感故事,有效拉近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的距离。

  我认为小说《捎话》中的文化共性大于独特性,人性都是相似的。不同文化强调的重点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文学作品在本质上都关注人性、情感和生活,都致力于通过文字来传达思想,激发情感共鸣,以及反映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体验。

  中新社记者:《捎话》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受众群体有哪些?借此契机,如何用这一文学作品打通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世界文化的认知?

  艾哈迈德·赛义德:作为西亚北非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书展之一,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创办于1991年。经过30余年发展,该书展已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各国人民彼此了解、认识的重要渠道。《捎话》阿文版的受众群体包括了阿拉伯国家的作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中文学习爱好者等。

2023年第31届阿布扎比国际书展上,《捎话》阿文版吸引阿拉伯文学爱好者。译林出版社 供图刘亮程在阿布扎比书展与阿拉伯著名文学评论家穆尼尔·阿提拜教授、阿拉伯语译者叶海亚·穆赫塔尔对谈。译林出版社 供图

  目前,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文很感兴趣,中文教材很受欢迎,每个阿拉伯国家的大学都有中文系或设立中文学校,仅阿联酋就有200所中文学校。现在,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国家特别受欢迎。我始终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闪光点,不同文化会因历史、宗教、语言、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点与风格。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果只在其自身的语言文化里流传,没有进入世界阅读范围,那就只能称其为某一民族的文学作品。我们希望通过将《捎话》这样的中国文学作品面向阿拉伯世界译介,让阿拉伯国家及地区的更多读者看到,使这类作品汇入世界性多元文学艺术的潮流之中,成为广泛流传的世界文学。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东地区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以“互联互通”为特点,中国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吸引中东读者,民众从文学作品中互相欣赏,认知彼此。(完)

  受访者简介:

  艾哈迈德·赛义德(中文名:白鑫),埃及人。汉学家、出版人、作家,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总裁,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顾问、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者。

   毕业于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民族学博士。代表作品有:《中国道路-奇迹与秘诀》《不与民争利》《一位埃及学者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月是故乡明》《新时代的中国》《阿拉伯想象中的中国》等。因其在中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被誉为“当代阿拉伯世界的马可·波罗”。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在银川开幕

      中新网银川7月13日电 (记者 杨迪)7月13日,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在银川开幕,来自19个阿拉伯国家的67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智库媒体代表等现场参会,推动文明互鉴、加强交流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凝聚共识。  本届对话会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宁夏回族自...

    时间:07-13
  • 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一道,继续加强青年交往

      中新网北京6月27日电 (记者 张蔚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6月27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日前,有媒体报道迪拜公关公司ASDA’ABCW对18个阿拉伯国家的3600名18岁至24岁青年开展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视中国为盟友,位居友好国家前列。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毛宁:我们注意到了有...

    时间:06-27
  • 外媒:去美元化加速,阿拉伯国家正寻找替代美元的货币

      中新网6月20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当地时间20日报道,阿联酋穆斯塔克巴尔前沿研究中心专家沙迪•阿卜杜勒•瓦哈卜表示,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放弃美元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中,阿拉伯国家也在寻找替代美元的货币。资料图:美元。  阿卜杜勒•瓦哈卜认为,在西方对俄制裁下,世界正在形成...

    时间:06-20
  • 让“洱海经验”走得更远 生态纪实文学作品《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在沪首发

      中新网上海6月5日电 (记者 许婧)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生态纪实文学作品《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该书讲述了水生态环境学者孔海南奔赴洱海湖畔,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坚守一线十几载,与当地各族人民密切配合,让曾经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渐...

    时间:06-05
  • 2023中国—阿拉伯国家企业合作洽谈会在广州举行

      中新网银川6月1日电 (记者 李佩珊)记者6月1日从宁夏贸促会获悉,由宁夏贸促会与广东省贸促会、广州市贸促会共同举办的2023中国—阿拉伯国家企业合作洽谈会当日在广州举行。本次洽谈会以“陆海丝路相携手、聚创合作新空间”为主题,宁夏、广东相关部门及中国—沙特(吉赞)产业园、中国-阿曼杜库姆产业园、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

    时间:06-01
  • 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推介会在沙特举行

      中新网银川5月22日电(记者 于晶)5月22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获悉,当地时间21日,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推介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言顺在致辞中说,中阿传统友谊历久弥坚,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十年来,我们携手成功举办了五届中阿博览会,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

    时间:05-22
  • 中方谈叙利亚重返阿盟:表明阿拉伯国家有能力把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张素 李京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5月22日主持例行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毛宁 薛伟 摄  有记者提问:5月19日,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在沙特吉达召开。我们注意到,习近平主席向会议轮值主席沙特国王萨勒曼致贺信,祝贺会议召开。您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此外,...

    时间:05-22
  • “中国始终是阿拉伯国家真诚、可信赖的朋友”

      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轮值主席沙特国王萨勒曼致贺信,祝贺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在吉达召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阿拉伯国家人士积极评价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赞赏中国长期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正义事业,支持阿拉伯国家团结自强、自主解决地区问题。他们...

    时间:05-21
  • 习近平向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致贺信

      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轮值主席沙特国王萨勒曼致贺信,祝贺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在吉达召开。  习近平指出,阿盟长期致力推动阿拉伯世界联合自强,促进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我很高兴看到,阿拉伯国家在团结自强道路上持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果。...

    时间:05-19
  • 阿拉伯国家官员访义乌:中国发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中新网义乌5月13日电(记者 董易鑫)“我家里的吸尘器等一些小家电都来自中国。可以说,无法想象家里没有中国产品。”  5月11日至13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第十二期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学员在浙江义乌走访。其间,来自阿联酋外交与国际合作部的研修班学员曼苏尔·卡阿比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时间:05-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