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上半年公募基金首募总额超5100亿元 新基金发行市场“冷暖不一”

2023-06-30 10:13: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王思文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不断震荡波动,基金净值随之遭遇短期下挫,公募基金行业也迎来考验。面临“期中考”,公募基金行业迎难而上,资产管理总规模登上27万亿元台阶。

  新基金募集发行正在为公募基金整体规模稳步增长提供“养分”。《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29日,今年上半年公募市场新成立601只基金产品,合计募集规模为5167.14亿元。整体看,新基金发行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

  2023年下半年大幕将启,公募基金行业将继续迎接挑战。业界有声音认为,当前新基金发行遇冷,公募基金公司应聚焦投资主业,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着眼长期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多样化的资产配置新工具。

  募集规模同比下滑33%

  与上半年A股走出的M型震荡行情较为相似,今年以来,投资者对新基金的认购热情起伏不断。总体来看,公募基金发行市场延续“冷暖不一”的发行态势。

  今年上半年,有募集上限设定的爆款类新基金纷纷提前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配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其中“一日售罄”的新基金产品多达60只。这些爆款基金产品大多是指数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另外,以投资门槛低、高分红为主要优势的REITs产品在发行当日均被抢购一空。

  除此以外,既有渠道和口碑的优势,也有绩优王牌基金经理做“护城河”的部分主动权益新基金发行情况十分火爆。例如,招商基金首席研究官朱红裕掌舵的招商社会责任混合发行一日即售罄,该基金的募集规模上限为30亿元。今年以来,基金经理胡宜斌掌舵的华安景气领航混合、曾豪掌舵的博时均衡优选混合等主动权益类基金首募规模也都超过了20亿元。

  但也有部分新基金发行艰难。据记者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市场共有172只基金宣布延期结束募集,更有6只基金产品宣布募集失败。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市场共成立601只新基金,较去年同期减少159只;合计募集规模仅为5167亿元,与去年同期募集规模相差1682亿元,同比下滑33%。单只新基金的首募规模也较去年同期明显下滑,今年上半年平均单只新成立基金的募集规模约为8.66亿元,较2022年上半年的9.65亿元下滑明显。

  回溯基金发行历史可以发现,各年份公募基金发行成绩迥然。2015年是基金发行规模快速增长的源头,2016年至2018年的基金发行规模明显下滑,直至2020年,新基金发行热度再次高涨。

  “基金发行热度的起起伏伏主要受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阶段性震荡变化、基金发行制度改革落地、创新产品机遇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所致。”北京地区一位公募FOF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

  “对于公募基金公司来说,在布局各类型基金产品过程中,不能一味迎合投资者的需求,而应着眼长期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多样化的资产配置工具。尤其是当市场情绪过热时要抑制规模扩张的欲望,应谨慎发行新基金;当市场情绪过冷时,应站在社会责任层面多做投资者教育工作。”一位公募基金高管对记者坦言。

  债券型基金挑大梁

  受权益市场震荡影响,市场资金避险情绪升温,主打稳健收益的债券型新基金在今年上半年颇受投资者青睐。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债券型基金募集规模合计3238.4亿元,占新基金发行总规模的63%。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成为上半年基金发行市场的一大亮点,发行规模达80亿元的爆款产品屡屡出现。

  公募REITs发行也颇为火热。比如,2023年首单公募REITs嘉实京东仓储REIT发行累计吸引了720亿元资金参与,其中公众发售配售比例仅为0.46%,中信建投国家电投新能源REIT、中航京能光伏REIT发售首日均吸金近300亿元。

  权益基金的募集规模同样可圈可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有338只权益基金成立,占超新成立基金总数的五成;募集规模达到1699亿元,占新基金募集总规模的32.8%。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公募基金在产品创新上的多次突破,为新基金发行市场助力良多。首先是“1+N”央企指数产品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其次是指数基金,今年上半年各家公募巨头持续在细分行业或主题ETF领域不断开发新产品,为市场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投资工具。

  而业界有声音认为,今年上半年新基金发行市场形势持续严峻,募集时长已创15个月新高,下半年公募基金公司应聚焦投资主业,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如何真正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家庭财富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公募基金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公募基金一季报扫描:3291只主动权益基金股票仓位超90%

      计算机、传媒、通信行业一季度均获得了公募基金加仓,配置比例分别达到7.91%、3.9%和2.22%,分别较2022年四季度末上升了3.86个百分点、1.09个百分点、0.94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王思文  随着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完毕,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在一季度期间的调仓路径、对于二季度投资机会的研判已...

    时间:04-29
  • 公募基金一季报扫描:3291只主动权益基金股票仓位超90%

      计算机、传媒、通信行业一季度均获得了公募基金加仓,配置比例分别达到7.91%、3.9%和2.22%,分别较2022年四季度末上升了3.86个百分点、1.09个百分点、0.94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王思文  随着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完毕,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在一季度期间的调仓路径、对于二季度投资机会的研判已经明朗。总体来看,主动权益...

    时间:04-29
  • 首批20只公募基金产品一季报出炉 超九成实现超额收益

      本报记者 王思文  近期,中银基金、蜂巢基金旗下多只产品2023年一季度报告出炉。截至4月11日记者发稿时,公募基金市场已有20只基金产品发布一季报,大多数为债券型基金。由此,公募基金2023年一季报披露正式拉开帷幕。  整体来看,首批20只基金产品今年一季度的规模出现分化,仅8只基金产品规模实现增长。但超额收益方面,有超九...

    时间:04-12
  • 2022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率为近十年最低

      本报记者 昌校宇  基金经理作为管理基金产品的核心人员,其变动情况备受市场关注。近期,有关基金经理离职的媒体报道较多,《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基金经理离职率实为近十年来最低。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业务负责人刘亦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公募基金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基金经理队伍整...

    时间:03-15
  • 29.95亿!年内募集规模最大主动权益基金诞生,新基金发行显著回暖

      冷清的基金发行市场出现丝丝“暖意”。  今年以来,受权益市场行情表现不佳影响,新基金发行市场较为冷清。  进入3月份,新基金发行出现回暖迹象,如博时均衡优选混合基金募集29.95亿元,成为今年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产品,而近2周新成立的主动权益基金发行总规模占今年全年的一半。  基金公司在主动权益基金的发行布...

    时间:03-09
  • 权益基金发行升温 3月份以来新发数量占比超60%

      记者 王思文  近一周,权益基金发行回暖迹象愈发明显:首先,博时基金旗下权益新品募集规模突破30亿元;其次,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富达基金和贝莱德基金旗下新基金定档发行;再次,华夏基金、富国基金等基金公司权益新产品接连发售。多位业内人士就此向记者表示,今年基金公司加速布局权益市场的意图鲜明。  在持仓方向上,多位基金经理...

    时间:03-07
  • 看好信创产业长期潜力 144只公募基金产品前瞻性布局

      本报记者 王思文  近来,数字经济再度站上风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下称“信创”)产业投资机会备受市场关注,相关概念板块二级市场表现抢眼。3月2日,多只信创概念股涨停,大数据ETF、计算机ETF均大涨超3%。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公募基金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据《证券日报...

    时间:03-03
  • 券商公募基金“成色”:96%产品开年实现正收益

      记者 周尚伃  当前,券商已经将布局公募基金业务、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作为资管业务的重点发力方向,今年以来申请牌照、增持股权动作频频。同时,券商由“私募”向“公募”渗透的过程中,产品业绩表现也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券商公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88%,其中有96%的产品实现了正收益。  产品表现分化较大  作为公募基金行...

    时间:02-22
  • 人才争夺战潮涌 公募基金招兵买马

      “最近,基金公司对投研岗的招聘需求比去年明显要高,市场宣传的岗位也有不少。”一位金融猎头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市场渐暖,最近公募基金人才流动随之快了起来。  近日,公募基金经理变动频繁,不少基金经理宣布离职,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传闻更是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基金公司春招、社招双管齐下,争抢ESG、REITs等热门新兴业...

    时间:02-20
  • 公募基金查询更便利

      近日,证监会同意中国结算启动公募基金账户份额信息统一查询平台暨“基金E账户”公开试运行。“基金E账户”APP已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上架,试运行期间投资者可通过持有基金的基金管理人获取邀请码进行注册使用。  “基金E账户”APP是中国结算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开发建设的公募基金行业门户手机应用,可为投资者提供全市场公募...

    时间:02-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