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券商公募基金“成色”:96%产品开年实现正收益

2023-02-22 15:04:49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周尚伃

  当前,券商已经将布局公募基金业务、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作为资管业务的重点发力方向,今年以来申请牌照、增持股权动作频频。同时,券商由“私募”向“公募”渗透的过程中,产品业绩表现也备受关注。今年以来,券商公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88%,其中有96%的产品实现了正收益。

  产品表现分化较大

  作为公募基金行业的生力军,券商公募产品也面临着诸多的考验,需要与各大机构进行同台竞争。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记者发稿,券商公募产品(A/B/C/D份额分开统计,下同,剔除今年以来新成立产品,包含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88%,中位数为1.46%(同期,万得公募基金总指数涨幅为3.55%)。其中,96%的产品实现正收益;23%的产品收益率在5%以上,5%的产品收益率在10%以上。

  聚集主要产品类型来看,券商旗下310只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5.8%(同期,万得公募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涨幅为5.2%),中位数为5.68%;其中,渤海汇金新动能暂列第一,东方红远见价值A/C紧随其后,收益率均超15%。489只债券及偏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08%,中位数为0.83%,财通资管鑫逸A/C暂列前两位,国海证券安盈A/C紧随其后,收益率均超5%。45只指数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6.33%,中位数为6.94%,国泰君安中证1000指数增强A/C、浙商汇金中证转型成长、财通资管中证有色金属A/C的收益率均超10%。

  同时,作为券商资管的一大特色产品,47只FOF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44%(同期,公募基金FOF基金指数涨幅为2.75%),中位数为2.25%。券商公募FOF产品收益表现较为均衡,所有产品均实现正收益,浙商汇金卓越优选3个月收益率暂列第一,为5.14%,该产品也是目前券商旗下唯一一只股票型公募FOF基金。一直以来,券商私募FOF表现不错,年内326只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86%,中位数为2.14%。

  此外,券商公募产品表现分化较大,例如,今年以来,某只产品收益率为负,近两年的收益率接近-50%。

  “公募产品门槛较低受众较广,规模是盈利的主要驱动,相对稳定性更高;私募产品投资更灵活投资范围更广,除了传统资产外还包括期货、期权以及各种衍生品,如CTA、套利策略等,业绩表现是盈利的主要驱动。”广发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陈福表示。

  对比券商私募资管产品方面,今年以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68%,股票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5.51%,混合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3%,债券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27%。

  随着券商大集合公募化改造接近尾声,由“私募”转型“公募”的产品业绩情况又表现如何?今年以来,369只有数据统计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2.36%,中位数为1.12%。其中,有97%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其中,招商资管核心优势D/A/C、中金新锐A/C、中金优势领航一年持有A/C、海通智选一年持有A/C的收益率均超10%,上述产品均为主动权益类产品。

  提振券商资管收入

  今年以来,券商持续加速布局公募赛道。以国联证券为例,其2月7日宣布拟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不到10天,国联证券就已分别与上海融晟、中融信托签署相关协议,收购其所持有的中融基金24.5%、51%股权。这一进展之迅速,也显示了国联证券布局公募基金市场的决心。除了收购股权,行业内多家头部券商还正通过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

  同时,券商也在积极做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券商公募基金总管理规模为9833.4亿元,而2018年末时规模还不足2000亿元。其中,有数据统计的11家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或资管子公司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合计为6921.69亿元,占比为70%,头部效应凸显。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1000亿元的为东证资管、中银证券、财通资管,华泰证券资管的规模也超900亿元。此外,中证协最新数据显示,从2021年券商资管业务净收入构成来看,公募基金(含大集合)管理业务净收入占比达37%。

  海通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孙婷表示,“获得公募产品发行资格可以提高获客能力和收入来源,并与券商投研和经纪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券商资管打开普惠金融市场,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与公募基金类似,券商在投研人员、投研能力方面存在优势,但相比之下,券商还有遍布全国的线下营业部以及投顾人员,拥有更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更良好的客户服务能力。”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人才争夺战潮涌 公募基金招兵买马

      “最近,基金公司对投研岗的招聘需求比去年明显要高,市场宣传的岗位也有不少。”一位金融猎头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市场渐暖,最近公募基金人才流动随之快了起来。  近日,公募基金经理变动频繁,不少基金经理宣布离职,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传闻更是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基金公司春招、社招双管齐下,争抢ESG、REITs等热门新兴业...

    时间:02-20
  • 全面注册制下打新“闭眼赚钱”或成历史 公募投研要“更往前看”

      本报记者 昌校宇  2023年以来,伴随市场回暖,A股新股赚钱效应有所升温。今年以来截至2月16日,上市的24只新股(含北交所)总体表现稳健,上市首日无一破发,平均涨幅54.74%。其中,5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  与此同时,证监会近日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而作为A股...

    时间:02-17
  • 公募基金查询更便利

      近日,证监会同意中国结算启动公募基金账户份额信息统一查询平台暨“基金E账户”公开试运行。“基金E账户”APP已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上架,试运行期间投资者可通过持有基金的基金管理人获取邀请码进行注册使用。  “基金E账户”APP是中国结算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开发建设的公募基金行业门户手机应用,可为投资者提供全市场公募...

    时间:02-16
  • 再融资新规三年 公募参与定增超千亿

      自2020年2月14日证监会实施再融资新规以来已有三年时间。受益于新规要求,上市公司定增对于机构而言也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如今三年过去,公募参与定增热情依旧不减。公开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公募基金参与定增总额已达67.96亿元,同比涨超170%。近三年来,公募参与定增成本总额更已超千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经济复苏预期下,公募对...

    时间:02-15
  • 主动“按下终止键” 公募基金“出清”加速

      赵若帆 杨皖玉   公募基金正在“主动出清”。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39只公募基金清盘,值得关注的是,有36只基金系“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而清盘,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清盘的基金为少数。  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近十年来公募基金“出清”速度不断加快,自2017年以来,每年均有上百只基金产品退场,其中债基在整体清盘的过程...

    时间:02-13
  • 券商加速布局公募基金业务 增持股权、申请牌照动作不断

      本报记者 周尚伃  近年来,券商积极开拓公募基金业务,设立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拿下公募基金公司控制权等成为重要抓手。  近日,两家券商发布消息:为弥补公募基金牌照空缺,国联证券宣布拟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中泰证券控股万家基金已获批准,核心竞争力将得以提升。而今年1月份,另外两家头部券商资管子公司也递交了公...

    时间:02-08
  • 全面注册制来了,公募抱团投资势头会否减缓?

      据证监会网站2月1日消息,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交银施罗德产业机遇混合基金经理田彧龙表示,在注册制的背景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主动权益投资预计进入黄金期。  一部分观点认为,随着优质股票供给增加,会对原本“核心资产”造成分流,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基金抱团”现象。  但也有机构认为...

    时间:02-03
  • 看好价值回归 公募港股仓位提升

      2022年四季度港股上演深V反转,公募基金的港股仓位也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港股仓位由此前的4.3%提升至5.8%,资讯科技行业是公募基金港股配置比例最高的行业。  业内人士认为,2023年港股市场或迎来盈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重点关注互联网、电子、通信、医药和消费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公募基金港股配置提升...

    时间:02-01
  • 公募“逆势”调仓半导体:减持绩优设备企业,增持绩差设计公司

      半导体板块内部调仓出现分化,2022年四季度半导体设备、材料板块遭公募大幅减仓,而半导体设计板块则被底部加仓。  公募们的调仓路径似乎和个股业绩表现正好相反。近期公布的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遭公募大幅减仓的半导体设备板块中,多家上市公司业绩预喜;而在公募大幅减仓的半导体设计板块中,则有多家上市公司业绩预减或首亏,且不...

    时间:02-01
  • 谋求公募牌照 券商资管加速转型

      近期,两家券商资管子公司递交申请公募基金牌照相关材料。近年来,券商通过设立资管子公司进军公募赛道热情较高。据统计,2022年,中信证券、申万宏源、万联证券、国金证券先后被证监会核准设立资管子公司。截至目前,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在排队申请设立资管子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以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是券商...

    时间:01-3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