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离生活越近,自然教育的场所就越棒

2023-03-21 08:44: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离生活越近,自然教育的场所就越棒

   王放的身份很多元——作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他承担《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导论》等课程教学多年;走下讲台,他发起、参与了不少与自然保护相关的公益活动和调查项目;而作为一位6岁男孩的父亲,带着孩子在小区里游荡、看鸟看昆虫,是他最乐此不疲的事。

   在他看来,对于迫切想让孩子放下手机、亲近自然的家长来说,花费不菲的自然教育训练营并不是唯一选择。最好的自然教育,其实就在孩子身边。

   记者:近年来,自然教育实践在各地蓬勃发展。当孩子们在自然中奔跑、探索时,他们会得到什么?

   王放:最早期的自然教育先行者们,像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等用特别优美又有科学性的语言歌颂了瓦尔登湖、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甚至威斯康星的一个小木屋。在他们看来,人在自然中才能够形成健全人格,才能够完整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我记得利奥波德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像山一样思考”,就是指在自然之中人们能够找回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包括坚强勇敢、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好奇心与责任感。

   记者:正是看到这些益处,让孩子参加自然教育活动正在成为城市家庭的热门选择。但很多机构课程报价不菲,半天活动就要花去六七百元甚至上千元。家长们时不时还会“踩雷”,花了钱却觉得没啥收获。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什么才是好的自然教育?

   王放: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自然教育论坛。整整三天,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带着孩子去自然训练营,怎么带孩子设计自然校本课程、课外活动……这让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触:为什么要把自然教育限制在孩子身上?事实上,当下成年人的自然教育也是非常缺失的。而当成年人不熟悉、不了解自然的时候,就很难带给孩子导向正确的自然教育,也就只能简单地依赖培训机构。

   我确实能感受到家长们对于优质自然教育的渴求。去年上海市林业总站、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复旦大学共同发起了“貉以为家”公民科学家项目,邀请上海市民和我们一起调查城市里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貉的分布情况。一开始,我们很忐忑,没把握到底有多少人关心这件事。但市民的热情远远超乎想象,几百名各行各业的人报名,或顶着40度的高温,或奔波几十公里跟着我们一起做调查,非常投入。我跟一位家长聊天,他说起自己在给孩子讲解自然知识时捉襟见肘,就花很多钱带孩子去自然保护区参加训练营,最终竟然仅仅是做了一堆标本回来。而在跟我们一起调查的过程中,他觉得尽管没有课堂讲授、没有PPT,却带孩子真正了解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人与自然的联结、对于城市建设的科学支持。后来他主动陪孩子一起尝试进行身边的自然科研,推动孩子从被动参加训练营到主动去探索自然。

   自然教育同样应该从成年人开始。如果父母有了这些意识与知识,孩子的自然教育问题就不再是一个看起来有那么多困难的事情了,也就拥有了比“报班”更多元的落地方式。

   记者: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里的自然教育束缚太多、野趣不足”,认为自然教育一定要远足、出行,去旷野、高山、景区……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王放:我觉得作为一个普通孩子或市民,郊野的保护区的确是特别好的自然教育场所,但身边的公园绿地也很好,甚至比保护区更好:比郊区公园绿地更好的场所,其实就是我们居住的小区。离生活越近,自然教育的场所就越棒;自然教育或者自然观察跟生活连接得越紧就越有趣,也越有可能持续下去。

   我举我儿子的经历作为例子。当我们去一些风景区爬山,甚至我带他去爬玉龙雪山,这是一件一辈子只会经历一两次的事情,他会记住,但只是像一个匆匆过客那样去观察和体会。但当我们在自己小区发现有一只凤蝶把蛹用丝挂在了一棵花椒树上,孩子便每天早晚都要去看,惊呼“这个蛹变得透明了”“蛹变成了深色的硬壳”,直到有一天看到“蛹开始孵化、变成蝴蝶”,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每天孩子都会问我“我们什么时候能去观察?我不能错过蝴蝶飞出来的这一瞬间”。

   这让我觉得,这样的过程有持续性,是一件有始有终的事情。这更是一个孩子在真正关心自然,他会觉得一个普通的蝴蝶蛹跟自己是有关系的,自己像一个守护者,不能让别人去破坏它。这样持续的投入和探索,其实和我们做科学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将观察、归纳、推理、证明等科学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记者:让人与自然产生联结,尊重、敬畏自然,这是自然教育的迷人之处。

   王放:是的。自然教育的产出不仅仅是知识,更可能是科学精神,可能是对于身边自然环境改造与提升的责任感。

   如果中小学孩子的观察对象就是校园里的一片草坪,他们会特别自然地想到是不是要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是不是可以投放更多植物种子营建一个小花园,也会对破坏草坪、砍树等行为有更深的思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北大校园里有学生推动成立自然保护小区,用制度化的做法保护校园里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我们也会看到上海市民关心自己小区的貉,自发组织科普小讲座,发起野生动物志愿者保护群,劝阻对野生动物有害的投喂行为。

   所有这些,只有在身边的自然教育才能够做到。

   (记者 邓晖)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在蓉开幕

    原标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在蓉开幕  图为活动现场。徐婷婷摄  人民网成都3月21日电 3月20日,新时代、新课标、新表达——“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研讨活动在成都开幕。该活动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提供学...

    时间:03-21
  • 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落幕

    原标题: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落幕  3月19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落下帷幕。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出席闭...

    时间:03-21
  • 大学生盯上农村之“痛”

    原标题:大学生盯上农村之“痛”  3月18日,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位小朋友在现场体验AR投影台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守护粮食安全、传承非遗文化、改善乡村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护卫食品安全……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现场,...

    时间:03-21
  • 挑战杯新观察:踩“云”追“需”

    原标题:挑战杯新观察:踩“云”追“需”  3月19日晚,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闭幕,图为闭幕会上的情景诗朗诵表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2019年参赛‘挑战杯’,项目成果获得专业认可;这一次,我们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再次参赛,也算是为7年科研创业路画上一个完美...

    时间:03-21
  • 将自然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

    原标题:将自然教育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自然教育,为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开辟了新路径。   学...

    时间:03-21
  • 深入推进分类培养,提高专硕教育质量

    原标题:深入推进分类培养,提高专硕教育质量   专业学位硕士(以下简称“专硕”)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是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自1990年我国建立第一个专业学位MBA开始,迄今已有30余年历史,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规模不断增长,形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格局。2021年,我国专硕招生64.90万人,学...

    时间:03-21
  • 考研初试成绩出炉 专业学位硕士报考缘何“热度攀升”

    原标题:考研初试成绩出炉 专业学位硕士报考缘何“热度攀升”“我来自一所普通二本,专业是生物科学师范类,想报考生物方面的研究生,是报学硕还是专硕呢?报‘双非’一本还是冲‘211’呢?”在微博“考研超话”求助栏目,一位来自江西的准考生表达了自己的纠结。日前,各省相继公布了2023年度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报专硕(专...

    时间:03-21
  •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共享

    原标题: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共享   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必须做好人才的“引育留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澳门应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助...

    时间:03-21
  • 为培养更多爱国爱港人才贡献力量

    原标题:为培养更多爱国爱港人才贡献力量   这些年,我见证香港教育出现重大改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深有体会。2020年香港国安法出台后,香港各高校以讲座、宣讲会、工作坊、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课程改革方面,就香港教育大学而言...

    时间:03-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