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厦门大学:瞄准国家需求,创新人才培养

2023-02-07 08:49: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瞄准国家需求,创新人才培养

近段时间以来,厦门大学捷报频传:《自然·通讯》刊发揭示调控妊娠过程新机制的研究论文,药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刘梦莹和医学院邓文波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7项一等奖;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中第十二次斩获金奖……

近年来,厦门大学牢牢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产教研融合创新,积极探索人才自主培养的厦大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打造品牌课程

在学武楼B413教室内,海洋与地球学院2019级本科生方辰予正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听授课教师蔡明刚教授讲述海洋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洪华生学成归国,致力海岸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管理的人生故事。课上,蔡明刚将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让方辰予听得入了迷。

当天,她上的这门课——《海洋环境化学》,是她觉得“最好听”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老师除了讲授前沿专业知识外,还结合国家战略、时事热点、海洋学科百年发展史及学科前辈的真实故事等,让我了解世界、国家海洋环境相关政策及中国海洋建设发展成就,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肩上海洋强国的使命担当。”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连通自然体,是以自然资源为出发点的思政资源库。比如从科考引申至海洋强国,从海洋保护引申至生态文明建设,这些都是很自然的融入。”蔡明刚认为作为教师,教书和育人两者都应兼顾。

在厦门大学,像这样好听的课程还有很多。课程是育人的重要抓手。这些年,厦门大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始终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育人的关键和重点,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通识课程为拓展、以实践类课程为补充的“1+3”教学体系。学校秉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厦门大学“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打造出一大批有特色、有温度的大思政课品牌课程。

目前,学校已建设90门本科和48门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这一门门有深度、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课上,具有中国特色、厦门大学特色的思想体系逐渐融入学生的心中。

创新教学模式

选修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课题组的实验、逐渐构思成形的学术论文以及每周一次的课程助教工作……去年9月,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本科生蒋佳宏提前开启了他的硕士研究生生活。

“我们实验班的每位同学都会有一份私人定制的专属培养方案,我的研究方向以及现在所选的课程,都是我的学术导师谢兆雄根据我的特点为我量身定制的。”蒋佳宏说。

蒋佳宏口中的实验班,是化学化工学院2019年正式启动的“中心科学”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导师组制度,导师组由学术导师、生活导师、朋辈导师组成,为学生提供课程科研、思想心理、就业生活全面辅导。更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班探索构建了一套“大班授课、探究实践、小组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中心科学实验”系列课程与“化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打破学科壁垒,打通本硕博阶段,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充分自由的修读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年,厦门大学各学院遵循各学科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引领,以一流的资源配置实现个性化培养,探索创新“专通结合、交叉融合、本研贯通、国际合育”的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博伊特勒书院,采取“双轨制”并行运作,启动“普适计划”和“拔尖计划”,组建了一支由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组成的国际顶尖师资队伍,打通生物医学部(包括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课程壁垒,对课程进行分级个性化定制,其中5门专业核心课程和4门荣誉课程采用双语及小班教学,走出一条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海洋与地球学院将课堂搬到海上,设立“海丝学堂”项目,依托三千吨级现代化的“嘉庚号”科考船进行远洋作业和训练,开展“海上厦大”创新实践培训,创新科创实践培养模式。

…………

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改革,不管以什么模式呈现,都是为了服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初心。教学模式创新的背后,是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刻思考。

紧盯国家所需

每天早上九点,于婧雅都会准时到达公司,打开电脑,运用软件搭建仿真电路,开始一天的工作。其实,于婧雅并非真正的上班族,她是厦门大学2021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19年,厦门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平台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园区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探索实施“订单式”联合培养机制,即实行校内教师导师与校外企业导师双导师,“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实习+学位论文”三段式培养模式。“‘订单式’的联合培养,是希望从人才培养、项目需求、合作项目、共享平台和联合指导多个维度培养集成电路与光电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平台执行主任陈忠介绍。

于婧雅便是这一探索的受益者。从去年9月起,于婧雅在拓尔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实践实习。经过前三个月的岗前培训,目前,她已顺利进入了项目组,开始项目训练。该项目将成为她的毕业设计。“在公司实习,有理论也有实操,定期召开的部门会议和学校组会一样,有交流、有讨论,更有答疑解惑,课题组和公司完美结合,这对个人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近年来,厦门大学深刻把握人才培养自主培育之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优化调整,近5年新增人工智能、基础医学等8个专业,撤销一个专业;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深化产教研融合创新,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拓展与重点行业、校友企业开展招生培养试点,建立稳定的专业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提高人才与需求的契合度。截至目前,学校共有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室联合培养基地11个,省级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5个,校院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近四百个。(马跃华、曹熠婕)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教育部与中科院联合项目“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第一期在深开班

    人民网北京2月7日电 6日下午,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首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开班仪式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教育部和中科院在“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又联合打造“特色...

    时间:02-07
  • 大学应更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

    原标题:大学应更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支持人类和地球福祉的全球发展的组织原则,为一个更美好、更规范、相互合作的世界提出了发展愿景。然而,自2015年9月通过到现在,七年多过去了,诸多目标的进展成效并不明显。从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世界经济萧条下行,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再到...

    时间:02-07
  • 从“优师”到“优师范” 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从“优师”到“优师范” 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强调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凸显教师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培养的摇篮和主体,师范院校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以215所师范院校为主...

    时间:02-07
  • 抓住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原标题:抓住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取得显著进步,高校招生“师范热”持续升温,师范类专业投档分数线屡创新高,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关注度高涨。教师资格考试持续火热,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次。然而,在“师范...

    时间:02-07
  • 为边疆少年种下“冬奥梦”

    原标题:为边疆少年种下“冬奥梦”“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在青少年志愿讲解员们稚嫩的歌声中,为期6天的北京冬奥精神巡展边疆青少年冬奥梦想营活动圆满结束。2月5日,近30名来自新疆和田、西藏拉萨和青海玉树的青少年志愿讲解员搭乘飞机回到家乡,开启“我讲北京冬奥精神”志愿讲解活动。提起这次活动营...

    时间:02-07
  • 师范教育,如何为薄弱地区培养“优师”

    原标题:师范教育,如何为薄弱地区培养“优师”“我接到老师电话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既庆幸大一时努力换来了好成绩,也庆幸赶上协同提质计划,获得了宝贵的交流名额。”2022年9月,呼伦贝尔学院2021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周莹与其他专业的4名师范生走进首都师范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在中西部地区,地方师范院校承担...

    时间:02-07
  • 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成立

    原标题: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成立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王镜宇)参加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世界中冬会”)的中国中学生体育代表团6日成立,来自全国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所中学的36名中学生运动员将参加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冰壶、花样滑冰等5个大项22个小项的比赛,代表...

    时间:02-07
  • 心理韧性是青少年应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一课

    原标题:心理韧性是青少年应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一课站在2023年新年伊始这个时间点,我们回望疫情对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并展望新的一年里需要尽力实现哪些可能的任务。自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总体来说,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身体素质的影响。由疫...

    时间:02-07
  • 跨越一时的分数,夯实一生之根基

    原标题:跨越一时的分数,夯实一生之根基社会心理调查发现,经过疫情,由于长时间的网课、居家、社交缺失,一些学生出现了“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督促就不愿学习;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等;社交无能力;对生命无热情。”增强内在学习动力现象:屏幕是一面镜子,网课是一把筛子。上午8点网课,7:3...

    时间:02-07
  • 科学家首次实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

    原标题:科学家首次实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以实现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因此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模式匹配量...

    时间:02-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