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心理韧性是青少年应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一课

2023-02-07 08:51:0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心理韧性是青少年应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一课

站在2023年新年伊始这个时间点,我们回望疫情对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并展望新的一年里需要尽力实现哪些可能的任务。

自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总体来说,疫情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身体素质的影响。由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儿童青少年的体能数据因而也显著下降。一项针对全球一万四千余名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时间的综合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在疫情期间平均每日运动时间平均下降了约20%,下降了17分钟。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022年,一项涉及全世界130余万名儿童青少年的综合分析发现,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的比例分别为31%、31%、42%。可以说,疫情对心理健康的损害是逐年加剧的。另外,疫情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青少年中也屡见不鲜,表现为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噩梦等。一项国内的研究表明,仅在疫情初期,统计报告显示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高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值得重视的是,疫情引起青少年的社交活动和社会联系显著下降,并且带给青少年更多的孤独感体验。

对学业学习的影响。来自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综合世界各地35项研究,涉及超过1500万名学生,报告发现疫情造成的学业损害约为0.17个标准差,这实际上等同于一个学期的净学业增长。我们对一项全中国代表性抽样项目的青少年进行了数学学业分析,发现疫情期间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显著下降,下降水平约12%。

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疫情对与学习相关的其他重要非认知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控制力、社会情感能力)损害同样不容小觑。一项针对8个国家2500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他们积极学业情绪、内在学习动机、学业投入、学业坚持性等指标均得分不高,这与他们缺乏密切的人际互动、有效的教学指导等息息相关。

尽管疫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但我国政府和国内教学研究机构及心理健康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为积极应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后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因此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新发展和变化。例如,在疫情期间,我国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和应用蓬勃发展,针对疫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电话不断涌现。这为我们后续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各种青少年教育和心理难题提供了更为高效便利的工具。

随着疫情逐渐趋缓,儿童青少年该如何回归到正常生活,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

恢复必要的体育锻炼活动,但短期内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各项调查均表明,运动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帮助非常大,所以青少年要恢复疫情前的体育锻炼,每日保证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最好是在户外。但因为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仍在,近期应避免高强度体育活动。

重新投入线下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与同伴一起。长时间的居家在线学习让大家深刻具体地认识到,线下的人际互动是多么重要。在居家过程中,青少年与父母或长辈之间多了不少互动,但这些无法替代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走出疫情后,青少年应当约上自己的朋友,走到户外,与同伴一起娱乐休闲。学校和老师也可以适当组织一些集体休闲活动。

感受当下生活的美好,追求积极的人生目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对身边的日常生活保持足够的感激之情,我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上升。同时,在脚踏地面之时,我们也应该“仰望星空”,确立并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的牵引,人生便有了意义感和充实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愈发感到幸福。

将心理韧性作为疫情教给我们应对当下和未来的重要一课。在以后的漫漫人生路当中,依然还会有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具备了心理韧性,我们终将能战胜它们,继续追求美好人生。该如何培养心理韧性?首先,应当树立对压力的积极认知。最新一项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发现,当我们认为压力可以带来机会和成长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应对压力的能力更强了,更能应对挑战了,这就是发展积极的“应激心向”。其次,要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事实上,韧性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自己一个人去扛。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我们需要他人的情感认同和支持,也需要他人的直接帮助。再者,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当对未来保持着希望和期待时,当下的很多艰难险阻也更容易在心理层面被消解,许多的负面情绪也更能被及时化解。

(作者:唐 鑫,系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甘怡群,系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教育部与中科院联合项目“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第一期在深开班

    人民网北京2月7日电 6日下午,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首期“特色科学教师研修班”开班仪式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教育部和中科院在“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又联合打造“特色...

    时间:02-07
  • 大学应更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

    原标题:大学应更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支持人类和地球福祉的全球发展的组织原则,为一个更美好、更规范、相互合作的世界提出了发展愿景。然而,自2015年9月通过到现在,七年多过去了,诸多目标的进展成效并不明显。从新冠疫情持续影响、世界经济萧条下行,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再到...

    时间:02-07
  • 从“优师”到“优师范” 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从“优师”到“优师范” 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强调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凸显教师在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培养的摇篮和主体,师范院校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以215所师范院校为主...

    时间:02-07
  • 抓住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

    原标题:抓住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取得显著进步,高校招生“师范热”持续升温,师范类专业投档分数线屡创新高,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关注度高涨。教师资格考试持续火热,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次。然而,在“师范...

    时间:02-07
  • 为边疆少年种下“冬奥梦”

    原标题:为边疆少年种下“冬奥梦”“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在青少年志愿讲解员们稚嫩的歌声中,为期6天的北京冬奥精神巡展边疆青少年冬奥梦想营活动圆满结束。2月5日,近30名来自新疆和田、西藏拉萨和青海玉树的青少年志愿讲解员搭乘飞机回到家乡,开启“我讲北京冬奥精神”志愿讲解活动。提起这次活动营...

    时间:02-07
  • 师范教育,如何为薄弱地区培养“优师”

    原标题:师范教育,如何为薄弱地区培养“优师”“我接到老师电话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既庆幸大一时努力换来了好成绩,也庆幸赶上协同提质计划,获得了宝贵的交流名额。”2022年9月,呼伦贝尔学院2021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周莹与其他专业的4名师范生走进首都师范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在中西部地区,地方师范院校承担...

    时间:02-07
  • 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成立

    原标题: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代表团成立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王镜宇)参加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世界中冬会”)的中国中学生体育代表团6日成立,来自全国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所中学的36名中学生运动员将参加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冰壶、花样滑冰等5个大项22个小项的比赛,代表...

    时间:02-07
  • 跨越一时的分数,夯实一生之根基

    原标题:跨越一时的分数,夯实一生之根基社会心理调查发现,经过疫情,由于长时间的网课、居家、社交缺失,一些学生出现了“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督促就不愿学习;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等;社交无能力;对生命无热情。”增强内在学习动力现象:屏幕是一面镜子,网课是一把筛子。上午8点网课,7:3...

    时间:02-07
  • 科学家首次实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

    原标题:科学家首次实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以实现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因此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模式匹配量...

    时间:02-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