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山里来的大三学生设计“黄连炕”机器获国赛大奖

2023-11-17 09:31:44

来源:长江日报

  解放农民父亲干“苦活”的双手

  山里来的大三学生设计“黄连炕”机器获国赛大奖

  □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杨美琳

  “山里的娃儿走出去不容易,希望娃儿的作品能帮助到村里更多的人!”近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汪营镇鹞子池村村民贺文六,在手机视频中看到儿子贺章涛从武汉科技大学发过来的改良版“黄连炕”,激动不已。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几年来的心结能在儿子和他老师的手中被解开。

  ■ 父子家中土法制出“黄连炕”

  汪营镇地处800里清江的源头,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利川黄连成为当地特产之一。鹞子池村有2000多人,种植黄连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黄连药效好,但性苦,民间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俗语。52岁的贺文六家就种植了10多亩黄连,在他看来炒制黄连同样是件苦活累活。

  黄连生长周期较长,一般栽后5至6年才能收获。采摘后的黄连块茎不能直接售卖,还要除湿除根须。在太阳下晾晒出来的黄连易呈黑色,颜色不好看;只有人工炒制出的黄连才呈现金黄色,有卖相。

  贺文六说,每年10月至11月,用铁筛网翻炒黄连是鹞子池村村民的传统做法。翻炒时附着在黄连上的泥土变成灰尘四处飘散,不一会儿身上全是灰,“鼻子眼睛都看不见”。铁筛网上黄连要不停翻炒,一炕需要4个小时翻炒,一天也只能加工150斤。要是翻炒不及时就会炒煳,几年的辛苦可能毁于一旦。

  贺章涛从小就跟父母在黄连地里劳动,觉得父母很辛劳。即便如此辛苦,家里收获的黄连被炒煳也是常有的事。2020年,还在上高三的贺章涛凭着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父亲商量起改进炒制黄连的办法,让炒黄连不再又苦又累。他们买来钢材,在家使用焊机、切割机、角磨机等工具改造了一辆废旧摩托车的变速器,制作了一台自动翻炒黄连的机器——黄连炕。

  贺章涛说,之所以使用摩托车变速器,是因为在烘炒过程中,翻炒速度需要根据含水量调整,才能避免炒煳。机器必须能够实现变速翻炒,自行制造一台变速器较为困难,摩托车的变速器刚好合适。

  父子二人制造的土设备很快引来村民围观。村民们惊奇地发现,贺文六父子的“黄连炕”能够自动翻炒黄连,加工时省力不少。很快有村民开始模仿打造这种“黄连炕”加工黄连。

  贺文六父子的“黄连炕”虽然实现了自动翻炒,但效率依然不高。“由于采收的黄连大小不一,烘干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无论是手工加工还是机器加工,都需要先将黄连按大小分多批筛选,这一过程非常耗时耗力。”贺章涛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如何提高“黄连炕”的加工效率,父子俩琢磨了很久也无能为力,渐渐地成了父亲贺文六的心结——“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炒黄连也就不再辛苦了”。

  ■ 用知识解放父母干苦活的双手

  2020年9月,贺章涛考入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坐在宽敞的图书馆,贺章涛脑海里总会浮现父母沾满灰尘的脸庞,时时惦记着父亲心中的那个心结。“炒制黄连时,不仅腰酸背痛,鼻孔里也都是灰尘。”贺章涛向长江日报记者比画着自己小时候炒黄连的窘态。

  贺章涛的想法很快被辅导员何一鸣得知。在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学车辆工程专业出身的何一鸣询问了参赛者贺章涛的家庭情况。贺章涛说出了自己的设想:改进家里的“黄连炕”,使其从手工分拣黄连变为自动分拣。

  何一鸣决定成立一个团队,和贺章涛一起攻关改良“黄连炕”的技术。团队成员一起查专利、找论文,学习设计仿真软件和机械设计相关知识,参考农户加工经验,进行仿真实验。经过120天攻关,最终将“黄连炕”改良的核心确定为加装一个可变筛孔结构。“这一结构能根据黄连的湿度信号来调节孔径大小,从而实现对炕干的黄连进行自动筛选。”贺章涛说。

  为改进“黄连炕”存在的问题,何一鸣驱车千里前往贺章涛家家访,仔细听取贺文六的意见后,给团队明确了从环保、省力、精准控温三个方面改进“黄连炕”的思路。

  何一鸣告诉记者,他们给“黄连炕”加装了烟尘过滤器,这样可有效过滤烟尘中的较大颗粒物,减少灰尘排放,炒制黄连的人再也不会“黑脸”。

  他们还为“黄连炕”设计了可变筛孔,不再需要人大力翻炒黄连。“筛筒在不断转动下实现对黄连的翻炒,其筛网轴上固定安装有T形爪以实现对黄连的搅拌,同时筛筒内的黄连在不断碰撞和摩擦下被去除表皮根须。”贺章涛说,翻炒自动化可以把父母的手解放出来,他们再也不会汗流浃背、腰酸背痛。

  ■ “黄连炕”装上智慧大脑不再炒煳

  在改良“黄连炕”的过程中,团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给“黄连炕”智能化升级——确定设备决策机制的具体算法,即把预期指令转化为机器能听懂的语言。这决定了设备能否对炕干的黄连块茎实现精准筛选。

  贺章涛说,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对黄连块茎进行建模,利用专业知识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不同初始条件下的黄连块茎的干度随机器运作时间、炕内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让机器能通过具体的数据“读懂”黄连的状态,实现精准控温。

  团队还给“黄连炕”配置了聪明的大脑。他们在黄连生产中采集不同条件下黄连体内水分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并与仿真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综合连农生产经验,将数据拟合成相应条件下的算法存入控制单元内,让“黄连炕”走向智能化。

  “再也不会发生炒煳黄连的事了。”贺章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黄连亩产最好的在600斤左右,最差的产量只有200斤左右,炒干后的黄连每斤收购价都在150元左右,有些金贵,要是炒煳了5年的收成就没有了。

  据悉,改良“黄连炕”成功解决了黄连人工粗加工效率低、污染环境、耗费柴薪、灰沙无法回收等系列问题,实现了筛孔实时可变、时速智能控制、烟尘无害排放等多项技术的创新。该作品已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精英联赛国家一等奖,还获得了两项软件著作权。

  “改良后的‘黄连炕’不仅能将加工效率提高5到6倍,还能实现灰沙回收……”面对视频中儿子贺章涛的滔滔不绝,贺文六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激动地说:“能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学到真本事,我们为娃感到高兴。”

  贺章涛改良“黄连炕”的喜讯也传到了鹞子池村村党支部书记邹杰的耳朵里。邹杰告诉记者,他们周围20多个村有数万连农,支撑起了“利川黄连”这个品牌。贺章涛改良的“黄连炕”能变成现实,连农肯定是最高兴的。

  “我们那儿把种植黄连的农民叫作连农。设计的初衷是想让父母的劳作变得便捷,解放连农的手,让他们干活舒心。”贺章涛告诉记者,改良的“黄连炕”有876个零部件,除了标准件外,不少是非标准件,制造成本较高。目前已有3D模型和图纸,他为其起名为“急先锋”,就是急连农所急,希望能尽快制造出实物来,让父母这样的连农轻松种黄连。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郑州特色商业街区留住城市美好记忆

      为城市增添烟火气,为消费增添新动力   郑州特色商业街区留住城市美好记忆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  阅读提示  围绕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郑州近年来持续推出一系列利好措施,让一批有品牌、有热度、有流量、有消费、有口碑的精品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城市名片和促进消费的引爆点。...

    时间:11-17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崇仁乡贤心系桑梓 争当致富路上“领头雁”

      中新网江西崇仁11月17日电 题:江西崇仁乡贤心系桑梓 争当致富路上“领头雁”  作者 巫发阳 杨文辉 李敬  初冬时节,走进江西抚州市崇仁县礼陂镇晗口村脐橙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数万株脐橙果树整齐排列,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一颗颗果大形正、橙黄悦目的脐橙,种植户刘明孙与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摘果、...

    时间:11-17
  • 浙江永康:“于光影中”看水资源赋能区域发展

      中新网金华11月17日电(董易鑫)站在浙江金华永康市的东溪旁向内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近百亩古樟树林错落有致,四周分布着秦汉军营、战壕、民国水木居等十多个场景,上空悬挂着多盏照明灯,剧组工作人员正有序忙碌,不时有周围村民前来帮忙。位于永康市西溪镇的西溪影视基地一景。 胡肖飞 摄  2014年7...

    时间:11-17
  • 粤北丹霞山发现珍稀野生苏铁属植物

      中新网韶关11月17日电 (王坚 黄玮)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17日通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教授、凡强副教授团队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的分布,这也是丹霞地貌首次发现野生的苏铁属植物。丹霞山野外分布的仙湖苏铁群落。凡强 供图  ...

    时间:11-17
  • 是学霸也是吃货!古巴小伙直言自己太爱中国

      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臧赫 常新宇 杨丽)去年12月,来自古巴的小伙任瑞拿到CSC奖学金来到中国,现在是北京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的一名留学生。很难想象一个刚来中国不到一年的外国小伙,是怎么把中文说得这么“溜”的。其实,他和中国的缘分在古巴就已经开始了。  从古巴到中国,跨越国界的友谊  “...

    时间:11-17
  • 多地求新求变让百姓“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烟火气”中为城市发展添活力

      央视网消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个城市的菜市场都藏着当地百姓最朴实的生活,是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  随着文旅市场的进一步复苏,不少人在体验当地旅游景点的同时,更愿意去当地菜市场逛一逛,而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也带来更加有趣的旅游体验。接下来我们就去几个菜市场逛一逛,首先去南京看...

    时间:11-17
  • 驻华外交官沉浸体验 发现“福建之美”

      中新社福州11月17日电 题:驻华外交官沉浸体验 发现“福建之美”  作者 叶秋云  11月16日晚,阿曼苏丹国驻华大使馆外交官纳赛尔·拉希德在福州体验点茶文化,轻轻用沾了茶的工具在茶汤表面写下“阿曼”二字,看着自己的“作品”笑容满面。11月16日晚,驻华外交官一行多人在福州体验点茶文化。 叶秋...

    时间:11-17
  • 海外华文女作家曾晓文:让“文字回家”,是对灵魂的慰藉

      中新社天津11月17日电 题:海外华文女作家曾晓文:让“文字回家”,是对灵魂的慰藉  作者 王在御  “用中文写作会让我感到安心,因为那是家的感觉。”海外华文女作家曾晓文说道。  11月16日下午,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曾晓文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艳兵、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郝岚做客天津内山书店,开...

    时间:11-17
  • “中国科技第一展”25载见证科技发展“脉动”

      中新社深圳11月17日电 题:“中国科技第一展”25载见证科技发展“脉动”  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下称“高交会”)正在深圳举行。25年来,一件件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首现,不仅见证一家家科创企业的成长,也反映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交会的蓬勃发展。  19...

    时间:11-17
  • 短视频中的老年人:数字时代“能力者”

      朱奶奶的一天,是从群发早安问候开始的。拍摄图片,添加文字,保存发送。这一系列的操作,显示出与科技的亲近,这样的技能在年轻人中司空见惯,但对于年过八旬的朱奶奶来说,却是她走向新世界的勇敢一步。  手机不仅是她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更是朱奶奶展现自己生活与生命态度的舞台。她发过监视器画面里的小猫...

    时间:11-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