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医务人员才是患者的最佳“看病搭子”

2023-11-17 09:31: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临时家人、看病搭子、租来的朋友……目前,陪诊行业被贴了不少标签。据《财经》杂志报道,2016年左右已诞生过一批陪诊公司,拿过融资,然后悉数倒闭,做的事与当前陪诊业务没有本质区别。目前,没有针对陪诊员的国家级资格认证,能提供陪诊的公司也是五花八门。

  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孕妇、年幼的孩子等,看病都得有人陪。患者新确诊较重疾病、做大型或风险较高的检查治疗、疼痛等症状难以忍受、诊疗需做艰难选择时,除了需要陪伴和帮助,还需情感支持、心理抚慰。家人没时间陪诊,购买服务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从趋势上看,老龄化、少子化、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异地看病等因素,无不加大了陪诊服务的社会需求。

  服务价格怎么确定、质量如何评估和监督、双方的权责边界在哪、纠纷怎么调解和处置等,都得制定细致的规则。患者的隐私如何保护、怎么防范“医托”或“号贩子”混进陪诊员队伍当中,这些问题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与利益,更加马虎不得。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将陪诊员纳入法定职业目录,做到名正言顺。

  但是,仅注重规范陪诊管理、满足陪诊需求,也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倘若社会化的陪诊服务供需两旺,医院的服务就难言周到全面。且陪诊服务越优质全面,医院越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排除有医院因此放松提升相关服务质量的努力。比如有陪诊员随时带领患者看病,门诊导医岗位就可以减少,自助机挂号和缴费设备不好用,陪诊员正好有用武之地,何必急着改进。提高看病便捷性的改革举措正在稳步推进,医疗系统能够办好的事,就不应抛给社会。

  细分陪诊需求产生的原因还会发现,医疗服务人性化不足、便捷程度不高等,会明显推高陪诊需求。目前很多医院的科室越分越细,布局也不尽合理,就医流程仍比较繁琐,患者跑错路、进错门是常事。自助设备和软件操作也很复杂,不仅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有时年轻人也颇感为难。诊疗环境不友好,很多患者只好找帮手。把这部分陪诊需求降下来,剩下的只是刚需,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严格控制需求的源头,通过优质的诊疗服务和全过程协助,让多数患者不必陪诊也能顺利完成诊疗,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务人员是患者的最佳“看病搭子”,而最好的“陪诊”,其实是不必额外陪诊,而是优化诊疗流程、科学布局科室,大幅减少患者的跑腿和排队次数,让线上线下每项操作变得更加容易,整个看病过程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

  构建老年友好型医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细化到每个诊疗环节、探索医疗护理员和医疗社工服务模式、推动居家养老和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加规范等,这些举措若能得到彻底落实,陪诊服务对于多数患者就显得不再紧要。医疗服务“挑大梁”,社会化陪诊服务作为补充,就能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让陪诊不再成为困扰家庭的普遍难题。

  罗志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郑州特色商业街区留住城市美好记忆

      为城市增添烟火气,为消费增添新动力   郑州特色商业街区留住城市美好记忆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  阅读提示  围绕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郑州近年来持续推出一系列利好措施,让一批有品牌、有热度、有流量、有消费、有口碑的精品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城市名片和促进消费的引爆点。...

    时间:11-17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崇仁乡贤心系桑梓 争当致富路上“领头雁”

      中新网江西崇仁11月17日电 题:江西崇仁乡贤心系桑梓 争当致富路上“领头雁”  作者 巫发阳 杨文辉 李敬  初冬时节,走进江西抚州市崇仁县礼陂镇晗口村脐橙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数万株脐橙果树整齐排列,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一颗颗果大形正、橙黄悦目的脐橙,种植户刘明孙与工人正有条不紊地摘果、...

    时间:11-17
  • 浙江永康:“于光影中”看水资源赋能区域发展

      中新网金华11月17日电(董易鑫)站在浙江金华永康市的东溪旁向内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近百亩古樟树林错落有致,四周分布着秦汉军营、战壕、民国水木居等十多个场景,上空悬挂着多盏照明灯,剧组工作人员正有序忙碌,不时有周围村民前来帮忙。位于永康市西溪镇的西溪影视基地一景。 胡肖飞 摄  2014年7...

    时间:11-17
  • 粤北丹霞山发现珍稀野生苏铁属植物

      中新网韶关11月17日电 (王坚 黄玮)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管委会17日通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廖文波教授、凡强副教授团队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中,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的分布,这也是丹霞地貌首次发现野生的苏铁属植物。丹霞山野外分布的仙湖苏铁群落。凡强 供图  ...

    时间:11-17
  • 是学霸也是吃货!古巴小伙直言自己太爱中国

      中新网北京11月17日电(臧赫 常新宇 杨丽)去年12月,来自古巴的小伙任瑞拿到CSC奖学金来到中国,现在是北京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的一名留学生。很难想象一个刚来中国不到一年的外国小伙,是怎么把中文说得这么“溜”的。其实,他和中国的缘分在古巴就已经开始了。  从古巴到中国,跨越国界的友谊  “...

    时间:11-17
  • 多地求新求变让百姓“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烟火气”中为城市发展添活力

      央视网消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个城市的菜市场都藏着当地百姓最朴实的生活,是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  随着文旅市场的进一步复苏,不少人在体验当地旅游景点的同时,更愿意去当地菜市场逛一逛,而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也带来更加有趣的旅游体验。接下来我们就去几个菜市场逛一逛,首先去南京看...

    时间:11-17
  • 驻华外交官沉浸体验 发现“福建之美”

      中新社福州11月17日电 题:驻华外交官沉浸体验 发现“福建之美”  作者 叶秋云  11月16日晚,阿曼苏丹国驻华大使馆外交官纳赛尔·拉希德在福州体验点茶文化,轻轻用沾了茶的工具在茶汤表面写下“阿曼”二字,看着自己的“作品”笑容满面。11月16日晚,驻华外交官一行多人在福州体验点茶文化。 叶秋...

    时间:11-17
  • 海外华文女作家曾晓文:让“文字回家”,是对灵魂的慰藉

      中新社天津11月17日电 题:海外华文女作家曾晓文:让“文字回家”,是对灵魂的慰藉  作者 王在御  “用中文写作会让我感到安心,因为那是家的感觉。”海外华文女作家曾晓文说道。  11月16日下午,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曾晓文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艳兵、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郝岚做客天津内山书店,开...

    时间:11-17
  • “中国科技第一展”25载见证科技发展“脉动”

      中新社深圳11月17日电 题:“中国科技第一展”25载见证科技发展“脉动”  中新社记者 蔡敏婕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下称“高交会”)正在深圳举行。25年来,一件件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首现,不仅见证一家家科创企业的成长,也反映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交会的蓬勃发展。  19...

    时间:11-17
  • 短视频中的老年人:数字时代“能力者”

      朱奶奶的一天,是从群发早安问候开始的。拍摄图片,添加文字,保存发送。这一系列的操作,显示出与科技的亲近,这样的技能在年轻人中司空见惯,但对于年过八旬的朱奶奶来说,却是她走向新世界的勇敢一步。  手机不仅是她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更是朱奶奶展现自己生活与生命态度的舞台。她发过监视器画面里的小猫...

    时间:11-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