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把濒危剧种传承下去 51名00后10年免票演出千场

2023-07-10 04:51:56

来源:扬子晚报

  陕西汉中市00后女孩李雅芝,是当地稀有剧种汉调桄桄的女演员。最近,她因为戏曲变装视频惊艳出圈,也让“汉调桄桄”这个濒危剧种被更多人看到。据悉,包括李雅芝在内的51名00后,在当地坚持10年自搭舞台、不收门票,惠民演出1000多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获知,为了传承汉调桄桄,让更多人喜欢这门艺术,这群年轻人不仅认真跟老艺人学戏,还利用特长开展线上演出。李雅芝说,汉调桄桄尽管没有摆脱“濒危”的标签,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明显感受到年轻观众越来越多,“我们只要干出了名堂,就不愁传承和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00后演员把地方戏搬进直播间

  23岁的李雅芝平日忙于排练、演出,但每个周五周六的晚上,她都会在直播间与观众见面。7月7日晚8点半,李雅芝准时出现在直播间,让观众点曲。

  观众不断涌入,点赞、送礼物、留言,李雅芝一一回应道谢,接着她开始唱道:“腹中疼痛难忍受,举目四海无处投,眼望断桥心酸楚,手扶青妹向桥头”,这是秦腔《断桥》选段。唱完后,她还讲解为什么在唱“腹中疼痛难忍受”时节奏比较快,主要是为了渲染白素贞即将临盆的情绪。

  有观众问李雅芝“主攻什么行当”,她回答道,汉调桄桄和其他戏曲一样,分生、旦、净、末、丑,她主攻武旦。随后,李雅芝又唱了《程夫人闹朝》。她的同事一涵,则通过直播间连线与李雅芝PK。在观众的请求下,一涵也唱了一段《程夫人闹朝》,观众评价各有千秋,直播间非常热闹。李雅芝说,他们这些00后的同事,有六七个开了直播,虽然直播内容和风格各不相同,但互相捧场能带来人气。

  据悉,汉调桄桄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唯一的桄桄剧团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曾在1986年招过一批演员。然而由于当地文化消费理念缺乏,演员收入低,最后流失。2013年,南郑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招收60名新学员补充演职人员。经过3年培养,60名学员留下被送往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其中50多位最终留了下来,李雅芝就是其中之一。

  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汉调桄桄是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音乐包括唱腔、伴奏两部分,是中国传统剧种之一。汉调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吸取了陕南地方音乐悠扬委婉之长,有独特的汉调艺术魅力。

  苦练3年才登台,洗脚水都染红了

  李雅芝的父亲是一名社工,母亲是一名普通公司员工。2013年,李雅芝刚小学毕业,父母得知县里招收学员后,告诉她“如果能选上,将来还能有份稳定的工作,选不上就当培养一个兴趣爱好”。

  李雅芝同意了,也顺利通过了考核。2016年9月,学员们经过三年封闭培训后,被送往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在那儿进行了5年委培,结束后都拿到了戏曲表演专业的大专文凭。

  李雅芝说,最初进入汉调桄桄传代培训班,零基础开始练基本功,这里没有寒暑假,半天文化课,半天专业课。演员们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赶到练功房,她主攻武旦,练站、跑圆场是每天的必修课。

  “跑圆场膝盖是不能错开,保持小碎步,会用绷带绑住膝盖,或者在膝盖间夹纸张练习,跑完一圈腿都发抖。就这样一圈又一圈,要练得步子碎、身子稳。”李雅芝说,脚尖套上像三寸金莲一样的木鞋套,脚磨出一个又一个血泡,晚上洗脚水都染红了,贴上创可贴,第二天继续练。夏天,演员出汗多,练功房不开空调的,因为容易感冒,练功后解下腰间的宽布条,一拧全是汗水。“印象最深的是酷暑天,大家在室外练习翻跟头、跑和跳,一直练到筋疲力尽,练完后一口饭吃不下,不停地喝绿豆汤。”

  当初,她因基本功练得扎实,被汉调桄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许新萍看中,手把手指导。李雅芝的开门戏是《盗仙草》,演白素贞短打武旦。她回忆,2016年的结业汇报演出时,一度紧张甚至怯场想哭。然而上台后,聚光灯打在身上,面对台下七八百人,一股精气神又莫名涌出,“记得当时演的踢枪,还从桌上翻跟头下来,台下观众鼓掌叫好,那一刻,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演完后,有观众对我们说,看到你们桄桄剧团有这帮年轻人,传承有希望了。那一瞬间,我觉得从事这个行当非常有意义!”

  月薪3000元,他们仍进山送戏

  赵红告诉记者,汉调桄桄戏剧现在主要由这些年轻人在演。因为濒危,政府部门近几年加大了保护,采取惠民演出进行扶持,相当于政府买戏,剧团送戏下乡,每年演出一百几十场,至今已演出1000多场,都是免收门票的。

  目前,青年演员月薪在3000元左右,赵红也在积极为他们争取,上级也有意向为他们加薪。对于收入,李雅芝说虽然不高,但大家也都在坚守,好在大家还年轻,年轻就是资本。每次直播也会有几十到一百多元的打赏,她起初不好意思收,观众让她把心放宽,就当买门票了,作为观众支持传统戏曲的传承也是应该的。

  李雅芝说,目前惠民演出主要服务汉中市9县2区,每场演出观众的期待和喜爱都让她很有感触。2022年,一次送戏到西乡县子午镇檀树平村,离南郑城区大约100公里。“当时我们坐演出车前往, 3小时后改坐船,上岸后又坐车进山。到达现场时,看到各村大叔大妈们自带小板凳已经排好座在那儿等戏。演出结束后,一位奶奶问‘明天还有没有,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这些让我很感动!”李雅芝说,尽管舞台规模不大,有时观看人数不足一百人,但大家也精益求精地完成演出。

  李雅芝说,每场演出,全员动手参与搭台,拍摄、灯光、字幕都由演员兼职,每场演出还会同步网络直播。

  “传统地方戏并未被社会淘汰,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明显感觉到喜爱汉调桄桄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李雅芝说,直播时,有的人说自己从来没听过汉调桄桄,一听就喜欢上了。赵红主任说,如今还出现了一些追戏的戏迷,只要预告一出,戏迷们就会骑着电动车前往演出地点等着看戏。

  目前,赵红联系了七八所学校,涵盖了汉中周边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大学,开选修课,安排老师去上桄桄戏曲课,学生们很感兴趣。“我们与学校合作,或许还能发现好苗子,将来培养成名家也不是不可能的。”

  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的00后们,利用互联网开直播,目前有主攻花旦的王乙妃、主攻老旦的古欣、主攻花旦的王一涵和吴清、主攻刀马旦的陶泓如。李雅芝在抖音上开号几个月,收获粉丝1.1万,获赞16万,开账号早的同事已吸粉近10万,地方戏能有这样的表现很难得。“好几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0多岁,现在还在写曲编剧,指导大家,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人生能有几回搏,只有拼一下,干出点名堂,人生才更有意义。”李雅芝说。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六代匠心 “非遗传承人父子”借电商助石鼓油纸伞走向全国

      昌山青黛。  山脚,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石鼓镇安乐村,自祖上开始做油纸伞,到周汉宇这辈,手艺已传承五代人。以昌山楠竹为主材的石鼓油纸伞,曾随邻县湘乡兴起的湘军征战南北,也曾在20世纪30年代风靡省城长沙,被一众名媛追捧。  作为非遗石鼓油纸伞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周汉宇钻研这门手艺已有40年。儿子周乐耳濡目染,从大学开始便尝...

    时间:06-09
  • “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 启动 首批20位入选者年均40岁

      中新网太原6月6日电 (记者 应妮)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的“锦绣山西 多彩非遗”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入选名单,并为入选首期计划的20位青年非遗传承人举行了授牌仪式...

    时间:06-06
  • 台湾非遗传承人林俊亿:民族服饰可“潮”得让年轻人更喜欢

      中新网南宁5月19日电(记者 蒋雪林)“广西的民族服饰文化很有特色,很有吸引力,在传承和发展中,可以让它变得更‘潮’一些,让年轻人更喜欢。”台湾皮具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林俊亿18日晚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台湾花莲县秀林乡陶朴阁美学才艺发展协会参访团一行17人,当晚观看了在南宁举行的2023...

    时间:05-19
  • “非”入寻常百姓家 定瓷非遗传承人创新时尚新“玩法”

      中新网石家庄5月19日电 (李玉素)5月18日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走进河北省定州博物馆三楼的文创商店,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彰显着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门口摆放的定瓷版微型“定州开元寺塔”更是让参观者连连称赞。  “其实这是一组茶具,我们将定州的历史名胜古迹与定州的非遗文化——定瓷用禅茶...

    时间:05-19
  • 访“中国莜面之乡”里的非遗传承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8日电 题:访“中国莜面之乡”里的非遗传承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56岁的王改玲,手中的莜面,就像会变戏法一般神奇。她惯常的动作是:拿起案板前一块揉好的面,一手搓4根,双手左右开弓,搓得均匀细长。  这期间,她的手臂会上下牵扯飞舞,几秒钟后,8条光滑细溜的莜面鱼...

    时间:05-18
  • 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入选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中新网南宁5月11日电(张广权)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10日揭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入选。  六堡茶属黑茶类,因原产自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有1500多年种植历史。清代嘉庆年间,六堡茶入选中国二十四名茶,远销...

    时间:05-11
  • 新疆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传承人:炙热民歌“种”出“沙海玫瑰”

      中新网乌鲁木齐4月26日电 (喇小飞)“这些年来听罗布淖尔民歌的人越来越多,每次出去演唱都有听众来了解,学习演唱的人也更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吐地·尼亚孜告诉记者。  从小跟随在作为民间艺人的父亲身后,耳濡目染,吐地·尼亚孜不仅对罗布淖尔...

    时间:04-26
  • 徐行草编传承人王勤: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碰出非遗文化新魅力

      中新网上海4月24日电 (记者 缪璐)几根黄草在王勤的手指间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便勾勒出漂亮的形状与纹样。用其制成的作品,不仅进过唐朝宫廷,还登上过进博会的舞台,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  草编是大自然给予上海嘉定徐行的一份厚礼。徐行草编用的原料黄草,只在徐行一带河滩上生长,移入...

    时间:04-24
  • 非遗传承人无声世界传“天籁”:以刀代笔 瓷器上“手舞”美好

      中新网太原4月13日电 题:非遗传承人无声世界传“天籁”:以刀代笔 瓷器上“手舞”美好  作者 杨静  一手持刻刀,一手持小锤,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优美的图案在学生们敲击下定格在瓷器表面。13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聋人学校,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刻瓷代表性传承人苗振洁正在向听障孩子们传授...

    时间:04-13
  • 曹州绳编传承人秦怀忠:指尖艺术话传承 一编一缠守匠心

      中新网菏泽3月21日电 题:曹州绳编传承人秦怀忠:指尖艺术话传承 一编一缠守匠心  作者 吕妍 闫晓娜 李丹丹  “把这根绳子拉得再紧一点,这样出来的形状会比较立体,视觉感也会更好看一些。”走进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山大附中实验学校的创作教室,曹州绳编非遗传承人秦怀忠正在给学生们上绳编课。如今...

    时间:03-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