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存款流向多渠道 固收类理财产品最受青睐

2023-07-06 09:35: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报记者 田 鹏

  见习记者 杨笑寒

  自6月份以来,我国银行业存款利率普遍进行了调降,先是国有六大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随后,多家股份制银行也相继下调了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利率下调后,股份制银行活期存款挂牌利率降至0.2%,5年期定存利率最高为2.8%。

  在此背景下,居民纷纷开始重新规划“钱袋子”。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存款利率下调叠加居民收入预期好转以及消费场景改善,“存款搬家”的现象将强化,居民个人将存款资金转移至其他投资项目或消费的趋势正在增长。

  存款流向多元化

  《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调查时发现,居民“存款搬家”意愿与投资者风险偏好关系紧密,存款流向也愈加多元化。其中,风险厌恶者多选择将存款转移至可提供更多福利条件的银行机构;风险偏好者则更愿意将存款转移至固收类理财产品。

  河北张家口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说:“目前,我行客户群体大部分是中老年,投资偏好较为保守,此次降息10BP对其影响不大,该存定期的还是会选择继续存定期。”

  另外,河北衡水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受存款利息调降影响,虽然目前银行提供2.15%的利息水平高于部分国有大行,且为了留住存款,还提供了诸多福利条件,但仍然没有阻止近期存款客户的大量流失。

  在问及客户存款流向时,上述银行工作人员称:“在回访中,大部分客户仍然看重收益的绝对安全性,选择将存款转移至为其提供更多福利条件的银行机构。”

  而对于寻求更高投资收益的居民而言,其更愿意选择将存款转移至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当中。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券商工作人员均表示,近期受银行存款利率调降的影响,部分银行资金外流现象明显,前来咨询理财产品业务的客户明显增多。

  “我知道利率下调的消息后,正考虑把存银行款取出来。”北京一位个人投资者李女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经过综合考虑,目前比较倾向于购买债券、保险和大额存单等固收类产品。

  “从产品倾向来看,固收类产品更易获得顾客的青睐;此外,在近期,以美元为标的投资产品也较为受欢迎。”上海某券商工作人员透露,“从投资额度来看,大部分顾客的投资额度都在100万元以上。”

  “收益明晰是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主要考虑。”广州某券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投资者依然比较关注净值化产品,对于收益波动率较高的投资产品保持较为谨慎的投资态度。

  在明明看来,短期内,居民可能更倾向于收益较为稳定的债券、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银行理财等低波动固收类产品,随着后续权益市场进一步走强,可能会增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

  消费贷需求有待释放

  随着存款端负债成本下降,银行在资产端的贷款利率也有了下降空间,不少银行争相推出优惠性消费贷产品。《证券日报》记者向多家银行了解后发现,部分银行对于消费贷业务均给出了3.5%左右的起步利率。

  对此,某商业银行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首先,存款利率下调可以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从而降低贷款利率,使得消费者更容易获得贷款,进而增加消费。此外,从供给端来看,降低贷款利率还可以鼓励企业增加投资,从而确保产品稳定有序供给。

  例如,某商业银行推出“闪电贷粉丝节:年利率6.8折+百万好礼”活动,优惠后,利率自3.6%起,线上申请最高可贷30万元;此外,另外一家银行推出的“信秒贷”年利率低至4.35%,其中,“场景+”活动在“信秒贷”可贷额度基础上,还增添了年利率最低5.68%的“场景消费贷”,适用于车位、装修、仓储等消费场景。除去信贷利率下降,还有“新客15天借款免息”、抽奖送礼等活动,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

  对于银行纷纷瞄向消费贷的原因,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今年以来,按揭贷款增速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了抢抓优质资产,试图从消费信贷寻求突破。

  但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获悉,虽然多家银行针对消费贷款业务推出大幅度优惠力度,但在实际过程中,选择办理相关业务的居民并不多。

  除了上述衡水、张家口两地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消费贷款业务表现一般外,苏州地区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也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说:“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办理人员数量较少,在推广业务过程中,大部分居民均表示暂无此需求。”(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鲜有银行推出端午节专属理财产品 节日理财产品已“过气”?

      本报记者 彭 妍  在以往节假日里,银行常会借节日推出多项理财优惠来吸引客户。但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银行理财营销却明显“淡了”。  近期,《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大多数银行并未在节日期间推出“端午档”相关主题理财产品。多家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近年来,节日款专属理财产品的“转淡”已经...

    时间:06-27
  • 报告:截至2022年末 上海地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3万亿元

      中新网上海6月7日电 (高志苗)7日,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联席会议发布的《上海银行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2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上海地区理财产品存续规模3万亿元。  《报告》指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初见成效,净值型产品约占95%。上海辖内中外资法人银行已清零不符合资管新规的老产品,无个案遗留...

    时间:06-07
  • 影响近30万亿 理财产品新规要来了

      近30万亿元规模的银行理财市场,将迎来自律新规。  5月24日,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召集研讨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研究制定。这意味着,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将迎来统一的自律规范。  具体来看,会上讨论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

    时间:05-25
  • 理财登记中心调研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

      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以下简称“理财登记中心”)在交银理财召开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座谈会,对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深入探讨。理财登记中心统计研究部,交银理财副总裁陈伯君、高级专家于丹、产品研发部高级经理李洁婷、副高级经理方舟、业务骨干,以及兴银理财、信银理财、浦银理财、广银理财、上银理财...

    时间:05-24
  • 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超千亿元

      本报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屈信明)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银保监会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共发行51只,累计发行规模1004.9亿元,投资者人数合计46.7万。  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较为平稳。截至一季度末,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

    时间:04-27
  • 理性看待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理性看待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本报记者 马春阳  今年以来,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市场环境变化之下,理财产品主动终止意味着该产品终止策略优于存续运作,是银行理财市场产品加速优胜劣汰的正常表现。虽然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规划造成一定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投资者权益其实也是一种...

    时间:04-13
  • 3月份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长净值持续修复

      本报记者 杨 洁  随着债市稳定和回暖,理财市场也持续回暖。今年3月份,全市场理财产品新发数量环比上升,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  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全市场共新发了2855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491款。其中,296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3%;2559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9%,开放式及封...

    时间:04-12
  •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部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 洁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在哪些对投资者“不友好”的现象,哪些环节仍有优化空间?“3·15”前夕,《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体验、调查了10余家银行的理财服务。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披及销售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时“报喜不报忧”;二是预期...

    时间:03-15
  • 净值化转型完成 理财产品节日营销打法生变

      “妇女节”如期而至,银行、理财公司也乘节日“东风”进行着产品营销,不过打法上却发生了变化。3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与“妇女节”相关的专属理财愈发难觅,理财市场新发售的此类理财屈指可数,多数银行、理财公司已开始借助节日之势,营销推广起了常规的理财产品。  净值比专属更重要  “妇...

    时间:03-09
  • 宁德时代回应卷入理财骗局:未发售相关理财产品 公司已报案

      中新网3月3日电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款名为“宁德时代”的app,以提供理财投资产品的形式进行理财骗局。对此,宁德时代3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称,公司并未运营“宁德时代”App及发售“宁德时代锂电池”、“宁德时代专属社会公众股”理财投资产品。截图自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宁德时代表示,敬请各位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谨防受骗...

    时间:03-0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