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小心陷阱!“免费领手机”,咋成了卖高价套餐?

2023-06-26 06:33:21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记者刘兵)近日,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运营商通过营销电话或其他方式推荐客户升级套餐,并通过免费领手机、赠礼品等诱导消费者办理高价套餐业务,有的业务甚至捆绑金融产品,让用户因此背上网贷。

  北京市民孙先生告诉记者,他接到某运营商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告诉他现有一项业务,套餐升级后可以免费领取一款市场售价2000元左右的手机。孙先生便前往营业厅办理,成功领取了手机。

  但随后孙先生发现,他办理的业务是一款金融合约产品。新手机号每月的套餐费为128元,高过他原来的98元套餐,而且还要连续用3年不变,同时需要冻结支付宝里的4200元钱。如果在合约期间,不按时缴费,产生逾期,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会收到电话、短信、信函、诉讼等不同形式的欠费催缴,还会产生相对应的信用额度关闭等负面后果。

  孙先生给运营商客服打电话申请解除业务并退款,但客服说正在办理,没有结果。

  与孙先生一样领手机后被诱导办理高价套餐的人还有不少。一位安徽的消费者向记者反映,日前,家中老人接到营业厅电话,声称为答谢新老客户,可“零元购”免费领取3000元的手机。但在办理购机手续时,老人却被商家诱导办理了分期贷款业务,即每月要缴纳相关套餐费138元,合约期3年,实际费用为4968元。记者咨询后,有关负责人回复称,这是属于公司跟第三方机构签约的一种信用购机。

  记者梳理发现,类似情况都是以送手机、送礼品为名模糊信贷风险,导致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办理了贷款手续。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不少营业厅的业务员都有办理金融分期的业绩考核任务。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业务员不仅会通过打客服电话给用户进行推销,有的甚至上门诱导消费者办理。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民法典也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

  “业务员在向顾客推销手机套餐服务时,应当真实准确地将套餐中包含的各项内容和条款解释清楚,且这里面的条款应当通俗易懂。”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明认为,电信运营商在消费者不知情或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只强调套餐优惠、不提风险进行诱导,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办理各类通信业务时要擦亮眼睛,仔细阅读有关条款,避免陷入商家挖下的“陷阱”。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涉黄”小广告 暗藏诈骗陷阱

      本报讯(记者吕献峰 通讯员王怀曜 林伊特)家用轿车停在路边,不料多次被贴“涉黄”小广告。公安红桥分局近日迅速出击,打掉一散发“涉黄”小广告的团伙。  近日公安红桥分局接到群众报警,报警人称车上被人多次贴上“涉黄”二维码广告,希望民警能够及时治理。接到报警后,民警梳理近期接报该类警情,对接...

    时间:06-23
  • 【国际微访谈】卢旺达驻华大使:“债务陷阱”说辞十分荒谬 中国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真正的帮助

    视频:【国际微访谈】卢旺达驻华大使:“债务陷阱”说辞十分荒谬 中国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真正的帮助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谢诗佳 刘朱鹮):今年是中国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10周年。10年来,...

    时间:06-22
  • 当聊天机器人被犯罪分子盯上 “她”的甜言蜜语就是陷阱

      当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被犯罪分子盯上  “她”的甜言蜜语就是陷阱  当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类应用火热,有人看到科技方向、有人发掘乐趣、有人寻觅商业价值,但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你能想到吗?它的“甜言蜜语”轻松就让人坠入爱河。  更隐蔽 让你坠入爱河的是“机器人”  ...

    时间:06-14
  • 曲解政策设陷阱 炒作热点扰视听——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3年5月辟谣榜综述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根据网上数据监测和网民举报,对5月网络谣言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曲解政策、以图牟利型谣言,以及炒作热点、博取眼球型谣言占多数,造谣者以无中生有、虚假宣传、剪辑拼接、搭蹭热点等手法造谣传谣,引发群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

    时间:06-12
  • 无法看商品详情、以次充好 “顺手买一件”暗藏消费陷阱

      无法查看商品详情 定价高于直接购买价 存以次充好、维权难等问题  “顺手买一件”暗藏消费陷阱   最近,不少网友对多个购物平台新推出的“顺手买一件”功能提出质疑,称以“优惠价”加购的商品其实并不优惠,甚至定价高于直接购买价格。还有消费者反映,“顺手买一件”的商品还存在质量差、缺斤少两等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

    时间:06-11
  • 无法看商品详情、以次充好 “顺手买一件”暗藏消费陷阱

      无法查看商品详情 定价高于直接购买价 存以次充好、维权难等问题  “顺手买一件”暗藏消费陷阱   最近,不少网友对多个购物平台新推出的“顺手买一件”功能提出质疑,称以“优惠价”加购的商品其实并不优惠,甚至定价高于直接购买价格。还有消费者反映,“顺手买一件”的商品还存在质量差、缺斤少...

    时间:06-11
  • 女装尺码问题愈演愈烈,越穿越小背后藏着“陷阱”?

      文/陈昊星  女装尺码越做越小,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近日,某服装店主发视频吐槽:S码女装卖不出去,88斤女生穿不进S码女裙,让50斤儿子试穿居然刚刚合适。也曾有博主发文称,一些商家的尺码定得太离谱,自己买了件XL的上衣,店家推荐给115—130斤的人穿的,但是到货后却大吃一惊,与自己其他同尺码的衣服...

    时间:06-09
  • 在网上花数百元问诊,靠谱吗?小心别踏进“问诊陷阱”

      在网上花数百元问诊,靠谱吗?  小心,别踏进“问诊陷阱”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开始在网上自查病因,通过“网络问诊”寻求良方。与此同时,不少医院的专家也推出在线免费咨询、便民门诊、远程会诊等服务。  一些不法分子从中嗅到了“商机”,冒充专家在网上开展健康咨...

    时间:06-09
  • 在网上花数百元问诊,靠谱吗?小心别踏进“问诊陷阱”

      在网上花数百元问诊,靠谱吗?  小心,别踏进“问诊陷阱”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开始在网上自查病因,通过“网络问诊”寻求良方。与此同时,不少医院的专家也推出在线免费咨询、便民门诊、远程会诊等服务。  一些不法分子从中嗅到了“商机”,冒充专家在网上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

    时间:06-09
  • 警惕!“桃色”诱饵在前 诈骗陷阱在后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郑蒙永 包鑫  涉黄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随着公安机关打击力度的持续增强,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转向网络,布下“桃色陷阱”,从中非法牟利。近日,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接连破获两起此类案件,并发出提醒:群众应擦亮双眼,提高安全防范意...

    时间:06-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