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东西问丨王铭:博物馆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故事?

2023-05-17 20:13: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博物馆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故事?

  作者 王铭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集萃之所,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世界各国进行文明对话的重要场所,是连接文物与中外游客的桥梁。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中国是博物馆资源大国。根据国家文物局今年初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其中国有博物馆4194家、非国有博物馆1989家。这些博物馆及其展览陈列,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打卡”体验地,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里的文物讲述中外文化交流历史

  博物馆是收藏精品文物的馆舍空间,珍藏着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故事。众多与中外交流相关的文物,在历史上曾伴随着东西方的人员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交融而得以创造、展示、移动或转赠。如今,它们收藏在博物馆明亮的展厅或通透的展柜中,透“物”见“人”,向公众“讲述”其所见证的那些文明互鉴的故事。

2022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小朋友走进昆明动物博物馆参观鸟类标本。康平 摄 

  在中国诸多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精品文物,其中许多文物是中国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例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造型优美生动,饱含着浓郁的异域情调,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镶金兽首玛瑙杯,跨越千年自唐朝而来,展现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鸭形玻璃注,造型独特且世界唯一,不仅证明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存在,更证明了东西方文化在1600多年前交流频繁。诸多的文物或是中外人员往来的形象描绘,或是中外技术交流的典型体现,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文字见证,让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丝绸之路曾经向西延伸所及的广袤世界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视觉中国 供图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张远 摄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鸭形玻璃注。杨兴斌 摄

  博物馆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是中外交流历史的备忘录。国内一些博物馆推出一系列反映东西方文明互鉴进程中的精华篇章、精彩浪花的基本陈列或专题展览,在境内外引发热烈反响。例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海洋出水文物等颇有特色,呈现了广东的海外贸易历史脉络,该馆举办的“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通过展示南宋中国热销海外的商品,展现了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海南省博物馆展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讲述了内容丰富的东方海洋文明史。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展览将亮相福建博物院,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6个省市约40家博物馆的300余件精品文物,解读世界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

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陈骥旻 摄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骆云飞 摄海南省博物馆“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模拟“华光礁1号”沉船遗迹考古现场。骆云飞 摄

  博物馆中不计其数的馆藏文物,串联起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等,“讲述”着中国广袤大地与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密切连接,更展现了博物馆“讲述”文明互鉴的独特魅力。

  中外博物馆联合策展讲述当代文明交往故事

  博物馆是展览交流的国际平台,是文明互鉴的对话场馆。长久以来,跨越国界的馆际合作办展,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能力,也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中国的博物馆与世界各国一些知名博物馆联合策展,让国人近距离看到远赴中国的精品文物,认识不一样的世界文明。

  在丝绸之路两端的中国和意大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策源地,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接触与交往。如今,中意两国每年都联合策划展览在中国或意大利展出,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文化和生活”展览、在天津博物馆举办“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举办“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等,通过来自意大利的精美壁画、大理石雕像、青铜器、金器、玻璃器、陶器等诸多稀世珍宝,让观众感受到隔不断的文明交流互鉴,也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密切深入和两国人民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杜建坡 摄
    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展览。视觉中国 供图 
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李胜利 摄
    上海浦东美术馆举办的“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举办或与亚洲国家合作举办的文物展览同样生动讲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四川博物院的“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等,展出了来自亚洲各国博物馆的珍藏文物,呈现了亚洲人民探索人与自然、社会互动的多彩文明画卷。与此同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三国志展”,湖北省博物馆在印度国家博物馆举办“礼乐·华章——中国湖北文物特展”等,让当地民众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展览为深化亚洲文明交流、保护亚洲文明精华作出了新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九州 摄 四川博物馆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王磊 摄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国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在古代文明研究、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就在今年4月25日,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成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并发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提出,各方共同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国际交往“城市会客厅”

  博物馆是阐释历史文脉的综合舞台,是贮存文化记忆的宝贵容器。中国积极拓展“博物馆”概念,建设了诸多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传习相结合的“非遗博物馆”、注重博物馆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博物馆”以及开放型融入社区文脉之中的“社区博物馆”等,呈现了日益具有整体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与国际博物馆发展新趋势密切互动并开展对话。

山东省郯城县“非遗博物馆”。房德华 摄  四川省西昌市艾雅康鸟类生态博物馆。李结义 摄成都一家唱片主题社区博物馆——徒歌唱片博物馆。王磊 摄

  博物馆是国际互访的“城市会客厅”,是世界民心相通的文化纽带。一些学者将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城市博物馆集中的文化地区称为“博物馆之城”。目前,中国部分城市,如北京、西安、南京等正着力建设“博物馆之城”,这形成了东西呼应,又各具文化特色。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田雨昊 摄 

  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北京,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50多万年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发展迄今,北京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登记备案博物馆215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拥有馆藏文物501万件/套。可以说,北京文物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大都市中排在前列。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明确提出“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今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将发布,明确北京“博物馆之城”的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将全面梳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特色,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

  今年5月,北京启动首届博物馆活动月,重点推介近300场展览、上千件线上文物,百家博物馆联动举办嘉年华,全面展示博物馆的风采和魅力,让博物馆成为启迪美好生活智慧,促进社会福祉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力量。活动形成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背景下呼应“国际博物馆日”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城建设的互鉴意义。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正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馆,广邀国际友人到中国、到北京看文物、读历史,探寻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促进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完)

  作者简介:

  王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礼制史、中古墓葬考古、北京文化遗产尤其大运河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在《中国史研究》《考古》《中华文史论丛》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合编6部。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东西问丨王铭:博物馆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故事?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博物馆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故事?  作者 王铭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集萃之所,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世界各国进行文明对话的重要场所,是连接文物与中...

    时间:05-17
  • 我国首个航海教育博物馆落户大连海事大学

      中新网大连5月17日电 (记者 杨毅)记者17日从大连海事大学获悉,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教育博物馆正式获得辽宁省文物局设立备案批准,这是我国首个航海教育博物馆。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教育博物馆上下三层,总面积约10553平方米,主要记录百十年来,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屈辱与光荣同...

    时间:05-17
  • 澳门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人民网澳门5月17日电 (记者富子梅)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澳门大学艺术博物馆16日正式开幕,举办馆藏展暨教职员艺术作品展,展出近60件艺术作品。该博物馆将定期展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的教学成果,开展艺术普及活动,为师生和澳门市民提供艺术创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右三)参观澳门大学艺术博...

    时间:05-17
  • 中欧班列(渝新欧)果园港始发运单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中新网重庆5月17日电 (谢力)记者17日从重庆两江新区获悉,中欧班列(渝新欧)果园港始发时使用的国际随车联运单近日被国家博物馆纳入收藏。  2017年,中欧班列(渝新欧)在两江新区果园港发运了首趟班列,并陆续开行中亚、中越、渝滇缅印度洋等国际班列,实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衔接。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

    时间:05-17
  • 探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家书牵两岸 亲情“抵万金”

      中新网泉州5月17日电 (吴冠标)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有着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中新社记者17日走进位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馆藏文物和动人故事中感受海峡两岸的缘起情深。  中...

    时间:05-17
  • 乐于分享的年轻人让中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中新网长春5月17日电 题:乐于分享的年轻人让中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中新网记者 郭佳  由吉林省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的“永生之梦——河北汉代王室文物展”17日正在长春展览。21岁大学生邓含词被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繁复精美的纹饰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比我在任何仙侠剧中看到的(香炉)...

    时间:05-17
  • 澳门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

      新华社澳门5月16日电(记者李寒芳 刘刚)澳门大学艺术博物馆16日正式开馆,并举办馆藏展暨教职员艺术作品展,展出作品近60件。  澳门大学艺术博物馆位于澳大伍宜孙图书馆C区一楼和二楼,有4个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此次馆藏展展出晚清以来的30多件书法、绘画、手稿、瓷器、家具作品,教职员艺术作品展展出26件油画、...

    时间:05-17
  • 探访江西庐山抗战博物馆 游客称要“牢记历史”

      中新网江西庐山5月16日电 题:探访江西庐山抗战博物馆 游客称要“牢记历史”  作者 吴鹏泉 袁源 杨亚红  “当时国难当头,面对外敌入侵,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我们要牢记历史,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在江西庐山抗战博物馆,来自河南开封的56岁游客杜爱萍如是说。  随着气温逐渐攀升...

    时间:05-16
  • 抖音电商上线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携手62家博物馆助力文创推广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在博物馆遇见美好生活·博物馆文创新品推广周”在抖音上线。该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抖音集团主办,抖音电商、文博在线承办,邀请全国62家博物馆带来千款文创产品,通过短视频、博物馆自播、达人带货等内容形式,生动直观讲述博物馆历史故事、文物故事和文创特色,助力知识传播与文...

    时间:05-16
  • 习近平主席讲述的中国同中亚国家民间友好故事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建交31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赓续千年友好,在密切交往中谱写了许多暖心故事和友好佳话,汇成了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动人乐章。  习近平主席多次通过一个个民间友好故事,唤起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的美好记忆,拉近彼此距离。跟随习近平主席的讲述,我...

    时间:05-1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