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东西问丨王铭:博物馆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故事?

2023-05-17 20:13: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博物馆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故事?

  作者 王铭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集萃之所,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世界各国进行文明对话的重要场所,是连接文物与中外游客的桥梁。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中国是博物馆资源大国。根据国家文物局今年初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其中国有博物馆4194家、非国有博物馆1989家。这些博物馆及其展览陈列,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打卡”体验地,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里的文物讲述中外文化交流历史

  博物馆是收藏精品文物的馆舍空间,珍藏着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故事。众多与中外交流相关的文物,在历史上曾伴随着东西方的人员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交融而得以创造、展示、移动或转赠。如今,它们收藏在博物馆明亮的展厅或通透的展柜中,透“物”见“人”,向公众“讲述”其所见证的那些文明互鉴的故事。

2022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小朋友走进昆明动物博物馆参观鸟类标本。康平 摄 

  在中国诸多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最为珍贵的是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精品文物,其中许多文物是中国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例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造型优美生动,饱含着浓郁的异域情调,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镶金兽首玛瑙杯,跨越千年自唐朝而来,展现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鸭形玻璃注,造型独特且世界唯一,不仅证明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存在,更证明了东西方文化在1600多年前交流频繁。诸多的文物或是中外人员往来的形象描绘,或是中外技术交流的典型体现,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文字见证,让我们的视野扩展到丝绸之路曾经向西延伸所及的广袤世界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视觉中国 供图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张远 摄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鸭形玻璃注。杨兴斌 摄

  博物馆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是中外交流历史的备忘录。国内一些博物馆推出一系列反映东西方文明互鉴进程中的精华篇章、精彩浪花的基本陈列或专题展览,在境内外引发热烈反响。例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海洋出水文物等颇有特色,呈现了广东的海外贸易历史脉络,该馆举办的“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通过展示南宋中国热销海外的商品,展现了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海南省博物馆展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讲述了内容丰富的东方海洋文明史。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展览将亮相福建博物院,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6个省市约40家博物馆的300余件精品文物,解读世界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

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陈骥旻 摄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骆云飞 摄海南省博物馆“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模拟“华光礁1号”沉船遗迹考古现场。骆云飞 摄

  博物馆中不计其数的馆藏文物,串联起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等,“讲述”着中国广袤大地与世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密切连接,更展现了博物馆“讲述”文明互鉴的独特魅力。

  中外博物馆联合策展讲述当代文明交往故事

  博物馆是展览交流的国际平台,是文明互鉴的对话场馆。长久以来,跨越国界的馆际合作办展,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能力,也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中国的博物馆与世界各国一些知名博物馆联合策展,让国人近距离看到远赴中国的精品文物,认识不一样的世界文明。

  在丝绸之路两端的中国和意大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策源地,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接触与交往。如今,中意两国每年都联合策划展览在中国或意大利展出,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文化和生活”展览、在天津博物馆举办“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举办“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等,通过来自意大利的精美壁画、大理石雕像、青铜器、金器、玻璃器、陶器等诸多稀世珍宝,让观众感受到隔不断的文明交流互鉴,也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密切深入和两国人民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杜建坡 摄
    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和生活”展览。视觉中国 供图 
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李胜利 摄
    上海浦东美术馆举办的“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视觉中国 供图

  中国举办或与亚洲国家合作举办的文物展览同样生动讲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四川博物院的“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等,展出了来自亚洲各国博物馆的珍藏文物,呈现了亚洲人民探索人与自然、社会互动的多彩文明画卷。与此同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九州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三国志展”,湖北省博物馆在印度国家博物馆举办“礼乐·华章——中国湖北文物特展”等,让当地民众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展览为深化亚洲文明交流、保护亚洲文明精华作出了新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九州 摄 四川博物馆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王磊 摄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国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在古代文明研究、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就在今年4月25日,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成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并发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提出,各方共同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国际交往“城市会客厅”

  博物馆是阐释历史文脉的综合舞台,是贮存文化记忆的宝贵容器。中国积极拓展“博物馆”概念,建设了诸多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传习相结合的“非遗博物馆”、注重博物馆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博物馆”以及开放型融入社区文脉之中的“社区博物馆”等,呈现了日益具有整体性的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与国际博物馆发展新趋势密切互动并开展对话。

山东省郯城县“非遗博物馆”。房德华 摄  四川省西昌市艾雅康鸟类生态博物馆。李结义 摄成都一家唱片主题社区博物馆——徒歌唱片博物馆。王磊 摄

  博物馆是国际互访的“城市会客厅”,是世界民心相通的文化纽带。一些学者将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城市博物馆集中的文化地区称为“博物馆之城”。目前,中国部分城市,如北京、西安、南京等正着力建设“博物馆之城”,这形成了东西呼应,又各具文化特色。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田雨昊 摄 

  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北京,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50多万年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发展迄今,北京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登记备案博物馆215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拥有馆藏文物501万件/套。可以说,北京文物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大都市中排在前列。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明确提出“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今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将发布,明确北京“博物馆之城”的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将全面梳理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特色,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

  今年5月,北京启动首届博物馆活动月,重点推介近300场展览、上千件线上文物,百家博物馆联动举办嘉年华,全面展示博物馆的风采和魅力,让博物馆成为启迪美好生活智慧,促进社会福祉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力量。活动形成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背景下呼应“国际博物馆日”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城建设的互鉴意义。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正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馆,广邀国际友人到中国、到北京看文物、读历史,探寻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促进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完)

  作者简介:

  王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礼制史、中古墓葬考古、北京文化遗产尤其大运河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在《中国史研究》《考古》《中华文史论丛》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合编6部。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中亚峰会|通讯:跨越天山的文化共鸣——中哈联合考古的故事

      新华社西安5月17日电 通讯:跨越天山的文化共鸣——中哈联合考古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淡然 眭黎曦 孙正好  在天山北麓哈萨克斯坦境内距阿拉木图约50公里处,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遗址——拉哈特遗址吸引着考古学家目光。  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之一,2017年至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

    时间:05-18
  • 中国—中亚峰会|陕西与中亚国家地方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新华社西安5月17日电(记者姜辰蓉)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17日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西安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叶牛平在吹风会上说,此次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省再次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为陕西更好参与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将为陕西...

    时间:05-18
  • 在国家发展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在国家发展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和音)  千年古城西安,石榴花盛开,一抹抹火红在大街小巷绽放。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将在这里举行。中国和中亚五国元首将共叙传统友谊,共谋未来发展,共同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这是一次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开启双方合作新时代的盛...

    时间:05-18
  • 寻迹丝路丨寻找沉睡印度洋400多年的中国瓷器

    今天的“寻迹丝路”系列报道聚焦远在印度洋莫桑比克岛上的一座海事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这座博物馆从2007年开始就有一个关于中国明代瓷器的常设展览。这些瓷器从何而来,莫桑比克岛又与中国有怎样的历史渊源,请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发回的报道。莫桑比克岛位于莫桑比克北部,因其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和精美的...

    时间:05-18
  • 来围观10万吨级流动的“海上牧场”

    我国是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发展海洋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是开拓海洋资源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上,耕海牧渔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养殖装备正在给海洋养殖注入新活力。中国东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

    时间:05-18
  • 有朋自远方来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抵达西安

      独家视频丨有朋自远方来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抵达西安  5月18日凌晨,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乘机抵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将出席中国-中亚峰会并对华进行国事访问。  监制丨申勇 冯旭宏  记者丨史伟 王晓东 赵化 范学禹...

    时间:05-18
  • 良法善治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高质量发展对法治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时间:05-18
  • 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对新冠“二阳”感染相关问题解答

      核心阅读  总体来看,专家研判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规模性疫情,也不会对当地正常医疗秩序和社会运转造成明显冲击。去年底感染的人群,目前还存在有效的抗体保护,即使再次感染,症状普遍较轻。目前无论是初次感染,还是再次感染,重症比例都是非常低的。建议高龄老人等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如果感染要及时就医。...

    时间:05-18
  • 习近平主席推动中国—中亚合作金句

      5月18日至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  习近平主席推动中国—中亚合作金句中国—中亚峰会主会场——西安国际会议中心。   陕西省西安市政府供图  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  深耕睦邻友好的示范田  睦邻友好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基础。  我们坚决反对外部...

    时间:05-18
  • 天舟飞船“升级版” 开启空间站新阶段

      5月10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完成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的后向对接。随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打开货运飞船舱门,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工作。  天舟六号任务是202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局之战,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揭开帷幕。从货运飞船送达“快递”到载人飞船高密度发射,进入新...

    时间:05-1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