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江豚保护30年圆一梦:“放放”“闺闺”放归长江

2023-04-26 05:41:23

来源:武汉晚报

  “放放”“闺闺”放归长江逐浪游【江豚保护30年圆一梦:从迁地保种到野放自然】

  4月25日上午,在湖北的石首天鹅洲和洪湖新螺段,4头长江江豚(3雄1雌)放归长江。

  据悉,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将迁地保护区的江豚,“野放”进入长江。

  从迁地“保种”到回归长江自由“泳动”,这一步,国内的科研人员和管理机构走了30多年。

  身着“背心”

  “江底直播”实时掌握江豚动向

  4月25日,洪湖新螺段保护区,2头5岁的雄性江豚,在放归长江的那一刻,欢快地冲入江中,摆一摆尾巴,打出一个小小的弧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25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介绍,2021年4月,它们作为“先遣队员”,从天鹅洲故道迁至老湾故道,进行了持续两年的适应性训练(形象称为“野训”或“野化”)。

  王克雄说:“我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这2头江豚已经较好地适应了老湾故道的生态环境,具备在长江干流捕食和躲避航行船舶的能力,释放后在长江干流成活的概率非常高。”

  王克雄介绍:“为了实现对江豚更长时间的有效跟踪,我们给江豚穿上了特制的无线电背心(无线电信号发射器),并对工作时间/间歇时间进行了调整,以节省电力、延长跟踪期和减小设备体积、降低对江豚行为的影响,由此获得的江豚移动路线、行为模式和栖息水域等数据更具代表性。”

  25日下午,研究人员收到江豚信号,随后使用手持天线进行跟踪,发现释放入江的2头江豚待在一起,距离释放点大约5公里。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释放江豚的水域,布置了新型的RPCD实时声影像监测预警平台,相当于布设了一套“江底直播”系统,采集江豚的位置和数量信息,以及它们的声音和影像,有效掌握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生存状况。

  照料半年

  饲养员忍不住多喂了几条鱼

  25日6时30分,天蒙蒙亮,石首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博士,观察网箱里的2头江豚的行为状态,然后陪着它俩起水,运至一个临时搭建的、直径3.5米的“舒缓池”。他发现,这2个小家伙体力充沛,很是活跃。

  早在21日,他和研究团队成员就来到这里,为它们做体检,观察它们的习性;安装声学监控设备,设计起水、运输、释放方案等放归准备工作

  24日下午,保护区工作人员和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一起对即将放归的两头江豚进行了全面体检,确认了其健康状况适应放归要求后,将它们移入人工网箱。

  晚上,在这里照看江豚15年的饲养员丁泽良,对饲养了半年的2头江豚满是不舍。

  2022年底,为应对极端干旱气候,这2头江豚从天鹅洲故道转移到网箱中暂养了半年。它们都有自己的昵称,分别是13岁的雄豚“放放”和5岁的雌豚“闺闺”。

  听说释放江豚的江段里,小鱼资源比较丰富,他稍稍放心,“这下,我就不担心江豚受饿了”。

  但是,随后在夜间的正常喂食时,还是忍不住多加了几条小鱼,并在鱼中添加了一些维生素,算是给远行的孩子们“加餐”。“江豚很聪明,它们认得我!但是放归长江是好事,那里才是它的家!”

  25日晨,从天鹅洲迁地保护区基地起水后,“放放”和“闺闺”被专用水箱运输车运至江滩,在提前布置的“舒缓池”中小憩了20分钟,然后由4人共抬一个专用担架布,抬到距离“舒缓池”十米远的长江水域,水到齐腰深时,放低担架布,江豚自行游出进入长江。

  与洪湖新螺段保护区放归的2头江豚不同,这对江豚补上了一个“软释放”的野训过程——先将它们转移到石首江段的蛟子河口汊江的天然水域,让它们有一个缓冲的适应过程。

  这个汊江,处于长江岸边和江上的沙洲中间,长约1公里。它类似于武汉的天兴洲与长江北岸的这种地理关系,同样属于天然的长江水道。

  在汊江两端,通过拦网阻隔,一方面防止行船等人为侵害,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它们的安全,研究人员将持续跟踪观测,如果它们能够正常捕鱼进食,具备躲避航行船舶的能力,将在合适的时间释放到长江干流中。

  迁地“保种”

  江豚数量止跌回升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已持续30多年。它起因于对长江另一旗舰物种白鱀豚的保护。

  随后,中国科学家开创式对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工作。于是,长江故道中的一些“牛轭湖”,被研究人员相中。将两头一拦,就能为江豚提供一个迁地“保种”之处。

  1990年,首批5头长江江豚被迁入天鹅洲故道并获得成功。

  1992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我省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设立国内首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区。

  郝玉江介绍,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对江豚进行迁地保护以来,从最初迁入的5头起步,2010年30头,到2015年60头,现在增加到100头……

  另外,天鹅洲还成为江豚一处重要的种源地,先后向江西、安徽等地和本省其他自然保护区及科研机构输出江豚49头,加上这次放归的2头,故道内还栖息着65头,天鹅洲保护区成为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的成功典范。

  放眼长江流域,农业农村部的调查表明,2022年长江江豚达到1249头,首次实现了止跌回升,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

  这其中,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作用明显。目前,我国已建有湖北洪湖、安徽铜陵等8个就地保护区,以及湖北石首、湖北监利/湖南华容等5个迁地保护区或基地。

  郝玉江表示,目前,这些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约为150头,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过15头以上江豚出生,迁地保护为江豚初步建立了一个“保种”种群,有利于下一步深化江豚的保护研究。

  同样,在人工饲养繁育保护方面,中科院水生所早已实现人工繁育;去年7月6日,人工繁育的子一代“淘淘”,已与江豚“福久”生下子二代江豚“F9C22”。因为是首次网络直播江豚产仔,这个小家伙一生下来,就成了“小网红”,受到人们的喜爱。

  水生所正在新建一个蓄水量640立方米的长江江豚馆,希望给江豚“生儿育女”提供一个水域更宽阔、设施更先进的“婚房”和“产房”。

  江豚多了

  我们才有底气“放归长江”

  长江江豚作为水生哺乳动物,5岁左右才能性成熟,6—7岁才能开始参与繁殖,妊娠期一年左右,哺乳期一年左右,每胎生一个宝宝,雌性江豚一生也只能怀几胎,所以种群增殖恢复较慢。

  近年来,长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促进了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恢复;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的政策,为长江鱼类资源恢复创造了良好时机。

  环境好了,食物有了,以江为家的江豚野生种群,才能不断恢复元气。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结果证明,长江江豚种群的增长潜力已经初步显现。

  江豚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我们才有底气将一部分受过“野化训练”的江豚“放归长江”。

  有公众想知道,这些放归长江的江豚,是“自成一家”还是与长江其他野生种群“合群”?

  对此,专家表示,这种可能性均存在,需要持续观测才能知道它们的行踪。

  近年来,长江江豚在武汉水域密集现身,本报多次予以报道。其中,长江金口至鹦鹉洲段、新洲阳逻至黄冈团风段,是武汉的二个主要的江豚出没点。

  如果放归的江豚与它们胜利会师,那就增加在武汉江段的江豚基数,让市民“城中赏豚”成为一桩美事。

  文/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赵辉 邓晓君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江豚保护30年圆一梦:“放放”“闺闺”放归长江

      “放放”“闺闺”放归长江逐浪游【江豚保护30年圆一梦:从迁地保种到野放自然】   4月25日上午,在湖北的石首天鹅洲和洪湖新螺段,4头长江江豚(3雄1雌)放归长江。  据悉,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将迁地保护区的江豚,“野放”进入长江。  从迁地“保种”到回归长江自由“泳动”,这一步,国内的科研人员和管...

    时间:04-26
  • 科学采取措施 三千余尾搁浅江鱼被成功放归长江

      央视网消息:近日,在长江芜湖段,3000余尾江鱼因长江水位下落搁浅被困,在众人的努力救护下,这批被困江鱼被安全放归长江。  近日,在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的长江外滩,护鱼队在进行巡查时发现江滩的一处洼地有很多鱼被困,通过识别,鱼群中有4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胭脂鱼。  这个20多亩的江滩低洼地经长江...

    时间:03-19
  • 草原兄弟7年“收养”普氏原羚50余只 全部成活放归自然

      中新社青海刚察3月12日电 题:草原兄弟7年“收养”普氏原羚50余只 全部成活放归自然  作者 李隽 张得存  “每年11月到下年1月底交配,7月和8月产羔。”7年来,普氏原羚“恋爱”产羔的时间早已印刻在哈尔盖镇环仓秀麻村牧民周增本的脑海中。  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

    时间:03-12
  • 调查显示:长江江豚种群稳定 数量呈增长趋势

      新华社南京3月10日电(记者沈汝发)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组织实施的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结果日前公布,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种群稳定,且数量呈增长趋势。  据南京市绿化园林局介绍,本次调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具体承担,为期一年。结合全流域科考和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

    时间:03-10
  • 南京长江江豚数量5年增长24%:喜现“豚宝宝”戏水身影

      中新网南京3月9日电(记者 申冉)南京市绿化园林局9日消息,经过为期一年的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下文简称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2022年该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62头,较2017年的调查数量增长近24%。更值得高兴的是,调查周期内观测到幼豚11头次,说明江豚种群发展潜力良好。  为提高生物多样...

    时间:03-09
  •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渔鸮在广西龙州放归大自然

      中新网广西龙州3月8日电(杨陈 黄华江 蒋子璇)8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在逐卜乡弄岗村坡那屯观鸟基地将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渔鸮放归自然,同时开展放归活动线上直播,让广大网友了解自然,保护生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了解,这只褐渔鸮于2月下旬在龙州县上金乡勤江村一处水库被爱心人士发现,当时...

    时间:03-08
  • 广东计划探索开展华南虎放归自然工程

      中新社广州3月3日电(记者 程景伟)2023年3月3日是第10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据广东省林业局当日消息,《广东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近日印发。《计划》提出,探索开展华南虎放归自然工程。  《计划》显示,广东计划部署实施十项重点行动。其中,广东将开展...

    时间:03-03
  • 长江江豚数量回升 专家称极度濒危现状仍未改变

      中新社武汉3月1日电 (记者 马芙蓉)“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实现回升,是对长江大保护成果的直观反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3月1日受访时表示。但他也指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依然较少,极度濒危现状依然未改变。  长江江豚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特...

    时间:03-01
  • 海南首个成功救治的搁浅海豚顺利放归大海

    3月1日上午,一头经救治的印太瓶鼻海豚身体状况已完全恢复,经专家组评估,并经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同意,将海豚在儋州大铲礁外3海里海域放归大海。据介绍,该海域是印太瓶鼻海豚种群活动的区域,便于放生海豚找到它的种群。另外,该海域避开航道、远离渔网,能避免放生海豚受到再次的伤害。据悉,这头印太瓶鼻海豚于2022年4月7日因...

    时间:03-01
  • 海南首个成功救治的搁浅海豚顺利放归大海

    3月1日上午,一头经救治的印太瓶鼻海豚身体状况已完全恢复,经专家组评估,并经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同意,将海豚在儋州大铲礁外3海里海域放归大海。据介绍,该海域是印太瓶鼻海豚种群活动的区域,便于放生海豚找到它的种群。另外,该海域避开航道、远离渔网,能避免放生海豚受到再次的伤害。据悉,这头印太瓶鼻海豚于2022年4月7日因...

    时间:03-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