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超越广州后,重庆又瞄向4万亿

2023-03-06 14:15:23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重庆:如何跃升能级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刘向南

  发于2023.3.6总第108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在重庆展望2023或是谈及经济话题,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回溯起除夕夜那场火爆出圈的焰火秀。

  1月21日除夕夜的盛大焰火秀,是在重庆中心城区长江与嘉陵江两江交汇附近水域进行的。一位当晚到现场观看的受访者回忆,先是数千架无人机进行光影表演,把重庆著名景观如轻轨穿楼等都呈现出来,通过表演,无人机还显示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几个大字。这些表演过后,开始放烟花。因为之前进行了预告,聚集在两江四岸现场观看的人,“至少有四五十万”。人们都兴高采烈。在焰火秀表演过后,为保证人们顺利回家,重庆轻轨一直运营到凌晨4时许,免费接送乘客。

  这场焰火秀,是2023年全国省级层面唯一的一场跨年焰火表演。据重庆当地媒体报道,相关数据显示,它的整体曝光量超过了17亿人次。

  “举办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的焰火秀,肯定有所用意,作出这个决策也是需要一定担当的。”一位重庆政界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时疫情防控刚刚优化,可以说,也是为了提振大家的精神。”

  发展目标“跳一跳够得着”

  如果再往前回溯,“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则是于2022年12月21日召开的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明确下来的主题。

  全会提出,要主动把全市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

  在这次全会上,还明确了一系列经济指标: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62%等。

  全会要求全市上下要紧扣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目标,在19个方面发力,其中涉及到“拼经济”的事项有11个,如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着力推进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着力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着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等。

  全会后不久,2022年12月29日重庆市委又召开经济工作会议,谋划制定2023年经济发展目标。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指出,谋划制定2023年经济发展目标,要突出引导市场预期、社会预期、企业预期,确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一位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重庆政界人士说:“你要跳,目标不能定得太低,但还得够得着,也就是说不能不切实际。”

  在这次会议上,袁家军还强调要着力推动经济企稳恢复提振,科学精准高效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精准高效实施一揽子政策包,加快激发消费潜能,谋划实施抓项目促投资引外资行动,推动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开足马力,跑出经济恢复提振“加速度”。

  在这两场会议之后,2023年1月中旬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市长胡衡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0%、6%、3%,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等。

  “过去三年疫情,大家都非常不容易,”重庆一位政界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就重庆来说,2020年主要是年初一段时间影响较大,2021年相对较好,影响不是很大,2022年则很不一样:年初上海疫情紧张,重庆的汽车、电子产业都受到影响,5月份开始恢复,6月份恢复较好,七八月份高温限电,最严重的影响是在11月份,疫情严重,防控收紧,“这样几波下来,2022年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只有3.2%,比全国平均指数都低”。

  在这位人士看来,三年疫情对工业方面的影响,“应该只是短期的,还要好一点,对三产的影响更大”。重庆是旅游城市,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开车出去,街上都没什么人,而到了2023年春节前后,街市终于恢复正常,他经常跑步路过洪崖洞一带,“明显不一样,又人山人海了”。

  “拼经济是我们的头号任务,从上到下,都坚定这个信心。”重庆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局长李建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大家都动起来了,拼经济,围绕着一季度开门红,最重要的是抓项目,每周都在调度项目。这些项目,一类是新开工项目,一类是在建项目。”

  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注意到了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定下的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万亿台阶的发展目标。他做了一个计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未来五年增速都需要达到7%以上。蒲勇健说:“重庆曾经一些年头有过这样的增速,我想,重庆又会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市委“一号工程”

  1月28日,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重庆市召开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大会——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工作推进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强调: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启动三年。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赋予川渝两省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历史使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又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重大区域战略写进报告,从而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袁家军在会上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战略机遇。要聚焦目标任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实现城市能级大幅跃升、基础设施能级大幅跃升、产业能级大幅跃升、改革开放能级大幅跃升、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生活品质能级大幅跃升。

  《中国新闻周刊》在重庆市经信委了解到,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重庆紧紧围绕川渝“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两大目标任务,一方面“苦练自身‘内功’”,一方面加强与四川协同,聚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经济学教授姚树洁看来,“一号工程”非常重要。姚树洁向《中国新闻周刊》列数了一系列数字:2022年,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和森林火灾面前,重庆GDP依然实现了2.6%的增长,总量达到2.91万亿元,成为全国第四大城市经济体;人均GDP达到9.07万元,排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十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8%;按美元现行价格计算,2022年重庆人均GDP达到1.35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2022年7月新界定的全球高收入经济体最低门槛人均1.32万美元的水平,成为我国第十个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省市自治区。

  姚树洁认为,上述这些简单数据说明重庆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有潜力有能力在经济总量上赶超全国一线城市;重庆可以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一道形成一个“双引擎”驱动格局,推动川渝两省市各地区实现经济均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使之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一道,形成一个稳固和富有经济发展活力的巨大菱形空间地理结构,辐射及牵引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在重庆市委明确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之后,目前重庆市正积极研究制定《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将对下一步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提出具体要求。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忽米网是宗申产业集团旗下的一家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2022年12月20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忽米网调研。与他一起调研的,还有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

  那天上午,他们还先后到重庆精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塞力斯凤凰智慧工厂调研。这次调研中,袁家军还主持召开了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多位重庆市民营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据媒体报道,在忽米网,袁家军、胡衡华听取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介绍,询问公司营销收入、客户来源等。袁家军指出,产业数字化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要在“深耕”上发力,聚焦重点行业加大研发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要围绕打造“产业大脑”,推动各类要素高效配置,更好服务企业发展

  忽米网高级副总裁王艺谚回忆,在调研中,袁家军非常关心制造业企业能否承担得起数字化改造的成本。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飞生物”)副董事长、副总裁蒋凌峰也参加了当天座谈会并发了言。智飞生物是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疫苗公司,现已成为中国疫苗领域的龙头企业。蒋凌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样一个座谈会,让我们感到很振奋。”

  蒋凌峰回忆,在当天的座谈会上,他发言主题是“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言内容主要包括创新发展思路、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大投资规模、公司在重庆投资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情况。蒋凌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智飞生物生物制药企业,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人才,没有自主研发,对于公司发展,就是无根之木。

  在座谈会上,袁家军指出,重庆民营经济从弱到强、发展壮大,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重庆市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也还存在短板不足、困难问题。要全面把握重庆市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坚定信心、奋起直追,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推动民营经济成为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他还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把政策落到位,把服务送上门,主动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要素保障环境,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最大活力。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政企沟通协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也明确,要“严格执行产权保护制度,实施民营企业‘龙头引领’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民营企业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坚持制造业立市

  重庆是工业重镇。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中国新闻周刊》从重庆市经信委了解到,在此之后,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建设,重庆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7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全口径工业增加值8276亿元,占GDP比重28.4%(制造业占比25.4%),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2%。

  重庆市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一位重庆政界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重庆每年都会召开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这个大会是以市委名义召开的。以市委名义召开的大会其实并不多。”

  但另一方面,重庆市工业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表现在制造业整体能级不高,与上海、深圳、苏州等城市相比,工业经济总量仍有万亿级差距;创新效能不高,2021年重庆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54%,分别低于江苏、浙江0.29、0.17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全市只有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优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重庆全市正全力推动21家制造业领军企业、53家“链主”企业做大做强,但这批企业中总部落户重庆的仅31家,其余多为生产基地,自主决策权有限,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强;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不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2.8%。

  一位重庆政界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在全国叫得响的,重庆可能只有长安汽车名气大一点,其他企业都不是很有名。尽管如此,长安汽车要向一线最好的品牌跨越,还有一定差距。”

  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非常关注长安汽车的发展。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重庆最大的工业是汽车,目前在产能方面,重庆汽车制造应该能排全国第一,但基本上都属于中低端市场,作为工业龙头的长安汽车,在2016年前后,随着低端汽车市场的饱和,销量下滑,重庆工业产值也随之下滑,2019年之后,长安汽车开始调整战略,“开始把它的车从原来面向农村市场的低档向中高档转移”。

  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副总经理何文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连续二十多年,长安汽车一直都在重庆市工业企业里名列第一,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工业企业。2022年,由于疫情影响,另外加上重庆发生山火灾害与停电,长安汽车损失了一些订单,“很多车厂的销量在下滑,但长安汽车仍然实现了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从重庆市经信委了解到,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在2022年实现增加值1104.4亿元,占全市16.2%,增长10.2%,对全市增长贡献率49.3%。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2023年重庆市的目标则是: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0万辆。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交通银行: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交行力量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交通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重大...

    时间:03-06
  • 国际锐评|中国式现代化这样推进,与世界共享机遇

      今年中国两会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之后首次召开的两会,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备受关注。中国政府5日向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请审议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报告公布了今年中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在...

    时间:03-06
  • (两会受权发布)李希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一刻不停正风肃纪反腐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福建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福建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廖红、陈东海、钟军等代表先后发...

    时间:03-06
  • (两会速递)川渝代表团建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 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 (梁钦卿)记者5日获悉,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联合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吁请国家层面加大指导支持川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力度,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

    时间:03-05
  • 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两会聚焦)  本报记者 叶 子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

    时间:03-05
  • 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从党的二十大到2023年全国两会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题: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从党的二十大到2023年全国两会  新华社记者  春风浩荡中,2023年全国两会大幕开启。  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重要时刻召开的盛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从党的二十大到全国...

    时间:03-05
  • 专访: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发展提供借鉴与机遇——访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蒙亚埃

      新华社约翰内斯堡3月4日电 专访: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发展提供借鉴与机遇——访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蒙亚埃  新华社记者 谢江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发展机遇。”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

    时间:03-04
  • 看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丨中国快车

      老挝,素有“中南半岛屋脊”之称,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80%,交通极为不便,也是东盟国家里唯一的内陆国。几年前,老挝仅有一段长约3.5公里的铁路连接泰国。交通成为制约老挝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2021年12月3日,一条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这是第一条采...

    时间:03-04
  •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正与更多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进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贡献更...

    时间:03-04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新时代画卷气吞山河,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

    时间:03-0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