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小破球2”香港首映!刘德华分享拍摄秘辛

2023-02-10 21:03:52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今年春节档,“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流浪地球2》又回来了。“小破球2”以震撼的视觉奇观、真挚的角色情感收获强劲口碑,至今已劲破35亿元(人民币,下同)票房大关。

  故事以提出计划将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氦闪’危机”即将来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万座行星发动机正在建造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故事。

  2月9日,该片在港澳地区首映。香港首映礼当晚在铜锣湾时代广场英皇戏院举行,该片特别出演的刘德华在典礼上分享了拍摄电影的趣事及感受。

香港市民观看《流浪地球2》首映。陈永诺 摄

拍摄“好难”

水底戏记忆犹新

  刘德华在片中饰演一位研究数字生命的科学家,他坦言最初以为拍摄过程会很舒服,但实际上颇为辛苦。不仅要穿上沉重的太空衣,还要拍摄一场水底戏。

  这段水底冒险接网络的戏,刘德华窒息和呛水的表演引起关注,危险场面让观众跟着一起胆战心惊。谈及这场长时间拍摄的水下戏,刘德华也连连说“好难”。

  不过,拍摄时的角度、保护措施、现场道具设备仍让拍了40年戏的刘德华感到新鲜。此前他曾透露,拍摄时剧组将整个场景吊起,到要落水时,就将之沉入水,这样可免却演员要上落水的繁复。拍摄时演员都要穿上潜水衣,下水时人会上浮,为拍摄顺利就得在身上加很多铅。拍摄现场有很多潜水员。若发生事故,每个潜水员会负责帮助一个演员。整场戏下来拍摄过程很顺利,所有事都在预计之内完成。

  刘德华还说,他的台词很难记,但也是一种很新的体验。“我演过科学家,但这次要穿太空衣,加上是研究数字生命的科学家,就需要更专业。”

刘德华出席《流浪地球2》首映礼。陈永诺 摄

希望电影票房再上一层楼

  采访中,刘德华感谢各位观众支持,指希望观众喜欢并“一起为科幻电影开启大门”,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参与不同类型的电影。不过,采访中刘德华也坦言华语科幻片量始终较少,“据知还有部《天梯》制作中,希望大家有多些机会和经验。”

刘德华出席《流浪地球2》首映礼。陈永诺 摄

  谈及参演《流浪地球2》的初衷,刘德华指,认识郭帆导演已有一段时间,亦相信他们的能力,早前就有想加入《流浪地球2》的想法,在看过剧本之后,更加希望能一起为科幻电影贡献力量,为电影界提供新题材。

  刘德华说,一直以来担心受疫情影响的各项防疫措施限制,随着内地社会逐步复常,电影院重新开放,喜爱电影的市民终于能够重新踏入戏院观赏影片。当前《流浪地球2》票房已破35亿元,刘德华说:“当然很开心啦,但这还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票房冲到何种地步,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电影的结尾,刘德华的角色最终走入虚拟世界,为观众留下伏笔。在采访中他也透露,《流浪地球》IP将会有第三部,希望届时可以参演。

  文字记者:刘大炜

  摄影记者:陈永诺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洲黑犀和伊朗犀起源于甘肃临夏盆地

      中新社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人类尚未出现的千百万年前,地球上的犀牛如何演化、扩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研究团队通过对甘肃临夏盆地丰富犀牛化石的最新研究,完成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最完整的晚新生代(距今2650万年-255万年)犀牛连续演化序列,其中,现...

    时间:02-10
  • 朝阳少侠:诋毁“流浪地球”,暴露美国对人类团结的恐惧

      美军过度反应、滥用武力,用世界上最先进的F-22战机击落一只迷航的中国“流浪气球”,暴露了美式世界观的唯我独尊、暴力崇拜。在美国眼中,只要涉及中国,所有的气球都是间谍,所有的沟通都没有意义,所有的意外都是惊天的阴谋。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不久前,同样来自美国的敌意指向过中国电影《流浪地球2》。这两次,美国都站在了人类团结...

    时间:02-10
  • 中国科学家这项纳米尺度光操控重要突破 有望实现高效光电互联

      中新网北京2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纳米尺度的光电融合是未来高性能信息器件发展的重要路线,如何在微纳甚至原子尺度对光进行精准操控则是其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的最新消息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戴庆研究团队为解决该关键科学问题实现了重要突破,他们在提出新思路、发现...

    时间:02-10
  • 我国科学家实现极化激元晶体管

    纳米尺度的光电融合是未来高性能信息器件的重要发展路线。如何在纳米到原子尺度对光精准操控是其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近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戴庆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纳米尺度光电互联领域研究取得了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北京时间2月1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构筑了石墨烯和氧...

    时间:02-10
  • 我国科学家实现极化激元晶体管

    纳米尺度的光电融合是未来高性能信息器件的重要发展路线。如何在纳米到原子尺度对光精准操控是其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近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戴庆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纳米尺度光电互联领域研究取得了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北京时间2月1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构筑了石墨烯和氧...

    时间:02-10
  • 中国科学家提出低碳水泥生产新方法 助力“双碳”目标

      中新社天津2月9日电 (孙玲玲 谢起贤)记者9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近日,该校罗景山教授课题组,针对水泥生产过程中大量碳排放问题,提出了一种低碳水泥生产新方法。有别于传统水泥生产制备工艺石灰石高温热解释放二氧化碳同时得到生石灰(CaO)的方法,该方法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将石灰石中的碳元素转化成有价值的碳质产物,可以用作燃料...

    时间:02-09
  • 中国科学家在大型舌形螺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中新网南京2月8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孙海静副研究员等人通过对澄江动物群中大型舌形螺新收集标本的研究,厘定了其分类位置,并对该类群的古生态和亲缘关系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古生物学论文》(Papers in Palaeo...

    时间:02-08
  • 我国科学家通过红外光上转换实现高效太阳光合成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量子点光化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人员率先实现了低毒性量子点敏化的近红外至可见上转换,并将该体系与有机光催化融合,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太阳光合成,有望对光合成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成果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发表。  基于太阳光开展能源转化和...

    时间:02-08
  • 我国科学家通过红外光上转换实现高效太阳光合成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量子点光化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科研人员率先实现了低毒性量子点敏化的近红外至可见上转换,并将该体系与有机光催化融合,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太阳光合成,有望对光合成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成果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发表。  ...

    时间:02-08
  • 国台办:《流浪地球2》《狂飙》在两岸同掀热潮充分说明两岸血脉相连

    人民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刘洁妍、崔越)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8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朱凤莲主持发布会并答问。新华社记者:春节刚过,我们注意到春节期间,各地纷纷组织走访慰问台胞台商,举办形式多样的新春联谊活动,请发言人介绍一下有关情况。朱凤莲: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尊重、关爱、造...

    时间:02-0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