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专家建议:建立低温津贴专项制度彰显法律“温度”

2022-12-27 04:24:55

来源:法治日报

  低温津贴频频“遇冷” 各地政策标准不一 专家建议

  建立低温津贴专项制度彰显法律“温度”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冬天对于北京市丰台区的环卫工人老魏来说最为难熬,气温骤降,“速冻”模式让他在工作时不得不多戴一副手套来御寒。

  像老魏这样大冷天依然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并不在少数,但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他们中绝大多数并不知道低温津贴为何物,在他们看来,单位发放的手套、帽子等御寒衣物已经算是“福利”了。

  “低温津贴是用人单位给予低温作业劳动者的法定劳动津贴,应当予以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关于低温津贴的国家政策较少,且低温津贴的发放缺乏标准和监管,因此低温津贴年年“遇冷”,难以让符合条件的户外劳动者受益。

  “低温津贴落地还需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刘俊海建议,低温津贴要像高温津贴一样,由国家层面出台专项制度,明确低温津贴界定和发放标准,明晰法律责任,彰显法律“温度”。

  被“忽视”的低温津贴

  “现在还不算最难熬的时候,手起码还能握得住家伙。”做了8年环卫工人的老魏早已习惯了在寒风刺骨的天气下工作,他最怕下大雪的时候,因为凌晨三点多就要到马路上铲雪,即便“全副武装”,干完活下来,手也会冻得“连手套都摘不下来”。

  棉袄、棉帽、手套、护膝……公司配备的御寒物资在老魏看来比较齐全,但至于经济上的直接补贴——低温津贴,这么多年他不仅从来没收到过,甚至从没听说过。

  和老魏相比,快递员刘臣刚更“悲催”,每年冬天他只能从公司领取到印有公司标识的棉服,其他御寒装备均需自备。每到冬天,他都得自行购买电动车把套和防风车衣,但对于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骑行的快递员来说,这些装备聊胜于无。

  刘臣刚每次看到价格便宜的裤子,都会多买几条大号的,这样就能通过多穿几条裤子来御寒。刘臣刚的工资是按件计费,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享受低温津贴,只希望冬天的风别吹得那么猛烈。

  从记者调查来看,低温津贴的发放情况并不乐观。事实上,与炎炎夏日的高温津贴相比,寒冬腊月的低温津贴确实一直鲜被提及。

  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曾明确提到过“低温津贴”,规定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刘俊海指出,目前除了在《最低工资规定》中有所涉及外,国家层面并没有针对低温津贴出台专项规定,低温津贴一直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沦为“纸上福利”。

  尽管低温津贴被“忽视”,但低温环境下工作带来的危害性却不容小觑。

  记者注意到,2013年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冻伤”列为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2015年修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也将“低温”列为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进行管理和防护。

  各地政策标准不一

  谈及低温津贴,不少人联想到了高温津贴,与低温津贴的“遇冷”不同,如今国家高温津贴的发放已经相对完善。

  2012年6月,国家安监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高温天气和高温作业作出界定,其中明确规定“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

  《办法》同时规定了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用人单位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责令改正。

  “《办法》的出台使高温津贴有了法治保障,得到了较好落实。”刘俊海指出,相较于高温津贴,低温津贴在国家层面一直缺乏全国性、系统性的规定,对于低温津贴如何发放,当前也并无明确标准。

  在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温津贴地域性较为明显,而且相较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温影响较大,低温影响的连续性和广泛性相对较小。

  记者注意到,一些气温相对寒冷的地方针对低温津贴出台了相对细化的地方规范。

  内蒙古自治区曾在2013年10月出台高温高寒天气室外作业的高温高寒岗位津贴支付标准。凡是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25℃(含-25℃)以下高寒天气室外连续作业4小时(含4小时)以上,劳动者可领取每个月230元的高寒岗位津贴。

  但对于这一低温津贴发放标准,不少户外劳动者觉得过于“苛刻”。

  根据199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低温作业分级》规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摄氏度即为低温作业。此外,要在-25℃以下的温度下室外连续工作4小时的条件也很难达到。

  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哈尔滨市寒冷季节室外劳动保护规定》明确了寒冷季节是指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期间;用人单位应当向寒冷季节从事室外劳动岗位、工种的劳动者发放低温津贴,具体标准为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所需费用从用人单位成本中列支。

  2021年11月,吉林省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发布全省高温和低温津贴标准的通知》中也规定,低温津贴标准为每月200元,发放时间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

  亟待出台专项法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

  “低温津贴与高温津贴都是对特殊天气环境下的劳动者给予的法定津贴,不应区别对待,低温津贴同样需要法治护航。”刘俊海建议参考《办法》,在国家层面出台低温津贴专项政策法规,明确并细化低温津贴的界定、发放标准等关键内容。

  考虑到我国南北方冬季气温差别较大,刘俊海认为国家层面可以在发放条件、费用标准、范围等方面提供基本制度设计,相关省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细化,进一步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制度。

  除地域外,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认为,应针对行业特点,对环卫工人、室外装修工、快递外卖员等明显具有低温工作性质的行业,完善薪酬制度规范,促进低温津贴落地。

  要避免相关制度沦为一纸空文,必须要明晰监管职责并强化法律责任。刘俊海指出,国家层面出台的低温津贴专项制度应明晰监管部门和监管机制,明确用工方拖欠低温津贴的法律责任,建立相关追责制度,增强落实低温津贴的可操作性。

  劳动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当前国家低温津贴相关政策仍需完善,但用人单位也应给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护,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刘俊海说。

  低温津贴落实还需多部门发挥合力。王天玉补充指出,工会组织应为劳动者“撑腰”,通过行业工会、企业工会等,掌握劳动者低温作业相关情况,充分发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作用。已出台相关政策的地方劳动监察部门也应积极履职,督促用人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严格落实低温津贴的发放。(法治日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专家建议:建立低温津贴专项制度彰显法律“温度”

      低温津贴频频“遇冷” 各地政策标准不一 专家建议  建立低温津贴专项制度彰显法律“温度”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冬天对于北京市丰台区的环卫工人老魏来说最为难熬,气温骤降,“速冻”模式让他在工作时不得不多戴一副手套来御寒。  像老魏这样大冷天依然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并不在少数,但记...

    时间:12-27
  • 西南油气田油气当量年产3000万吨背后的难度、力度与温度

      中新网成都12月26日电 题:西南油气田油气当量年产3000万吨背后的难度、力度与温度  记者 王鹏  12月26日8时,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继2020年12月14日建成“300亿大气区”后又迎来重要而荣光的历史时刻:2022年油气当量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这一数字,意味着西南油气田向建成国家天然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迈出了关键一步。 ...

    时间:12-26
  • 冬季风暴已造成美国至少30人死亡 数百万家庭和商户遭遇持续停电 部分地区的温度已下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

    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冬季风暴目前已造成了至少33人死亡,数百万家庭和商户遭遇持续停电。此外,水和燃料供应也受到很大影响,新冠疫苗接种和分发受阻。冬季风暴已造成美国至少30人死亡报道援引全美停电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17日,冬季风暴造成的停电问题有...

    时间:12-26
  • 雪降长安 低温催热都市青年“御寒社交”

      中新社西安12月25日电 (杨英琦)摆好一套家用“围炉煮茶”装备,西安女孩徐晓亚又在炉架上放了几颗板栗和花生。“窗外大雪搭配屋内暖炉,静候热茶和烤物的时间使我感受到别样的冬日温暖。”一场大雪打乱了徐晓亚的外出计划,她却格外享受这份居家时光。  据日前陕西省发布的暴雪蓝色预警,25日凌晨至...

    时间:12-25
  • 【科学的温度】人工智能时代,科学家会失业吗?

      中新网12月23日电 (张东方)你是否喜欢社交平台的“猜你喜欢”?“刷脸”是否为你省去了很多麻烦?你知道自动驾驶已经让人类解放双手了吗?人工智能这项看似高深莫测的技术,其实早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当我们为人工智能带来更便捷的生活而啧啧称奇时,也对人工智能的前景充满警惕。其发展是否开启了新的潘多拉魔盒?人...

    时间:12-23
  • 完善政策“解冻”低温津贴

      郑宇飞  冬至到,“数九”始,很多地方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怎样更好保障户外劳动者权益再度成为热门话题,低温津贴的发放就是舆论关切之一。  低温津贴,顾名思义,就是给予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津贴。有研究显示,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作业易引起体温降低或冻伤,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骨关节都会产生危害,还可...

    时间:12-23
  • 重庆在全国率先出台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

      中新网重庆12月22日电 (记者 刘相琳)记者22日从重庆市应急管理局获悉,重庆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重庆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据了解,《办法》所规定的调查评估,是对造成人员死亡或未造成人员死亡但影响较大的地...

    时间:12-22
  • 【科学的温度】AI换脸火爆的背后: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被“恶用”?

      中新网12月22日电 (记者 李金磊)数字化3.0时代,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人工智能。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技术被“恶用”?越来越多的虚拟人是否会取代部分真人职业?如何克服算法歧视,让人工智能实现可知、可信、可控、可用?  围绕上述热点问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正接受了中新网专访,...

    时间:12-22
  • 汇聚各方力量守护儿童成长(有温度的举措暖民心的行动)

    核心阅读 近年来,西藏林芝积极开展困境儿童保护工作:入户走访,开展摸底调查并建立档案,及时发现困境儿童并开展救助;持续跟踪,进行一对一个案服务,并开展各类专题活动;组织社工专业培训和经验分享会,提高社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务技能,助力他们更加科学、有效地服务困境儿童。 走进西藏林芝市巴...

    时间:12-22
  • 【科学的温度】ChatGPT走红,人工智能离通过图灵测试还有多远?

      中新网12月21日电 (记者 孟湘君)从AlphaGo的“棋艺”,到自动驾驶的“车技”,从调侃ChatGPT的“会聊天就多聊点”,到讨论AI绘画生成的二次元图像有多惊艳或搞笑,人工智能,似乎正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同时,对于人工智能“不够聪明”、“存在危险”等声音,也持续浮现。现在很火的一些人工智能运用,未来会取代人类的...

    时间:12-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