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工人评“教授” 职业“天花板”这样打破

2023-04-28 08:28:00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各地一些产业工人、技能人才评上正高级职称、成为“工人教授”的话题持续引发热议。这一变化背后,是我国人才理念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在产业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技能人才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如何为其发展破除职业壁垒,促进人才资源高效配置?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关注“高技能人才评职称”的话题。

原标题:工人评“教授” 职业“天花板”这样打破

他年纪不大,却早已是“全国技术能手”,数百位青年口中的“师傅”;他学历不高,却评上了正高级工程师,“完成了一件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回想起自己评上高级职称的那个瞬间,山东青岛中启胶建集团钢筋工人宋德强笑了:“工友们一听说,都轰动了,感觉比我还兴奋。”让他们感到喜悦的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份突破”,更让产业工人群体看到了职业发展的多重可能、广阔空间。

近年来,为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制度,党和国家新政迭出——

2018年,发布《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2021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2022年3月,技能人才“新八级工”制度正式实施,特级技师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首席技师则待遇更高……各地相继出台具体细则、推动政策落地,为很多像宋德强一样肯钻研、有本事的工人搭建起更大的舞台。

贯通:打破“单通道” 构建“立交桥”

17岁时,初中毕业的宋德强站在了人生路口上。几经周折,他终于谋到了一份绑扎钢筋的生计。“别人看来,没黑没白地‘绑’在工地上,能有什么前途!”可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还被工友送了个绰号——“一根筋”。

带着一股倔劲儿,他常在工地泡上一两天,没日没夜地钻研一道程序;为了保证每架钢梁万无一失,从下料、加工到成形,他拿着图纸挨个检查……千锤百炼中,宋德强成了工程行业的好把式,“全国优秀农民工”“山东省首席技师”等殊荣接踵而至。

当年的“一根筋”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工匠”,但,有个遗憾在他心中盘桓了好几年:“产业工人再有本事,也很难像技术人员一样搞研发、做管理,总有些施展不开。”

“按照以前的职业发展路径,绝大部分技能人才一辈子只能固定在某个工种上,沿着‘单通道’一条道跑到黑。”鞍钢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刘铁说。

长期以来,我国对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执行不同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两者对应的待遇不同,且难以贯通。“技能类与技术类资历序列之间缺乏横向衔接,技能人才职业通道狭窄、路径单一,形成了‘职业天花板’现象。”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表示。

反观现实发展,工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迭代,两类人才从事的一些岗位界限越来越模糊。

“尤其是在航天、军工、电子等领域,不少技能人才从事的工作带有研究性质,而技术人员也参与一线操作,技师与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差异逐渐缩小,并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一些受访者认为。

产业工人的呼声与时代进步的节奏交织、融合,一场打通职业技能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的实践日渐深入。例如,江苏省苏州市成立全国首个高技能人才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专门为高技能人才组织专项评审。山东省在技工院校内部打通两类人才的双向评价通道,鼓励高技能人才参加院校的职称评审,为其职业发展架起“立交桥”。

“这类举措致力于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对于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说,2021年底,我国共有1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了职称。

如今,宋德强、刘铁都已拿到期盼已久的“小红本”,上面印着“高级工程师”几个大字。“有了认可度和荣誉感,那还不更得鼓足干劲?新时代,咱们工人更有力量。”宋德强说。

评价:避免“一刀切” 晋级凭本事

深夜,刘铁仍在伏案看书,职称面试的资料上满是密密匝匝的笔迹,勾画着红的、蓝的波浪线。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终于闯到了面试环节。

“面试场上,几个评委齐刷刷坐成一排。”刘铁说,不紧张是假的,但自己把机械原理的书籍都看过了,再加上10多年一线生产经验,心里有谱。

不出所料,评委问了“螺栓的防松方式,齿轮的失效形式,机械设备装配的顺序要求”等问题,“都是平常会遇到的情况,处理过不知多少次,自然能应对”。最终,他“闯关”成功,成为鞍钢机械专业最年轻的正高级工程师。

江苏亨通光电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轩传吴曾参与过一次机械专业的职称评审,身份是现场评委。

“实际生产中的能力与贡献是重要的衡量标准。”轩传吴举例说,“一位参评者在某项目中是第二或第三参与者,我们会请他具体回答‘负责哪个环节、专利内容是什么、技术路径有哪些’等问题。有技术沉淀的工人可以讲得很细致,小到一个螺丝怎么拧、一个盘扣怎么调整,都能说得明白透彻。”

这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强调的评审标准高度契合:淡化学历条件,强化技能贡献,突出技能创效。

“比如,技师、高级技师取得职业技能等级一定年限后,就可以相应申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不受原始学历限制。评审中,我们重视成果转化、解决难题、工艺改进等能力,将创新成果的分值定到了40%的权重。如果能以第一作者身份总结公司的特色技能操作法,可以计40分,相当于专技人员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分数。”轩传吴举例说。

记者翻阅了中央与地方有关畅通两类人才职称评定的规定,发现几乎都对“完善相应评价标准”进行了明确解释,“破除学历、论文限制”“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评定重点”等内容被普遍强调。

李万君,中国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焊接工人,手握一支焊枪,见证了中国铁路由“绿皮车”到“和谐号”再到“复兴号”的嬗变过程。他告诉记者,30多年来,自己完成了百余次技术攻关,有二十多项国家专利,最终破格评上正高级工程师,并作为高技能人才在高校任教。后来,还申报了高教系列职称,成为“工人教授”。

据悉,很多地方开辟了“绿色通道”,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中作出贡献,有绝招、绝活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或是获得全国、省部级技能大奖的高技能人才建立职称评定“快车道”,可直接参评副高、正高职称。

激活:有位者当有为 释放集群效应

评上高级职称后,宋德强发现工资卡里每月多了1000元。“公司为获取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工人分别增加每月150元、600元、1000元津贴,还有股权、期权等多项激励办法,让大家更有闯劲。”

“工资薪酬也跟着提升,都是实打实的红利。”李万君说,高级工程师的待遇与公司高管一样,收入可观。

“打破职业‘天花板’后,高技能人才享有更多发展机会。”亨通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村表示,这些一线职工走上管理岗位后,对基层的管理普遍更接地气、更加务实,值得期待。

一些受访专家表示:技能人才评职称,不单要看增“量”,更要注重“质”变,要立足长远谋划人才管理制度中培训、培养、使用等方面的举措,推动多轨制、多元化职业发展体系建设,真正让有位者有为,充分释放“工匠集群”效应,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更多活力。

评上正高级工程师后,宋德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成立了钢筋班组,把自己琢磨出来的门道传授给年轻人。如今,这个班组已有150人,60多人获得了中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宋刚刚就是他徒弟中的一位,也是“全国技术能手”,风里来雨里去地跟师傅学手艺,印象尤深的一句话就是“一根钢条,就像人的脊梁。脊梁不能歪,人才立得住;钢筋扎得牢,大厦才坚固”。而他,又把这句话传给了自己的徒弟,力争带出来更多技术能手。

李万君深知,只有将技术传下去,才能让人才泉源涌出汩汩活水。在“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里,他累计组织培训400多次,培训焊工2万多人次。他还常常走上职业院校的三尺讲台,讲述大国工匠的故事,点燃青年的希望。

从一名机械点检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刘铁心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于是,他发起成立青年高技能人才协会,日常开展焊接、装配、机器人控制等培训练习,让大家相互切磋。此外,由他带领的创新团队已累计完成技术攻关230多项,为企业创收8000多万元。

“要重视人才的业绩贡献、知识贡献与团队贡献。”李谷村认为,应鼓励他们牵头研发项目,突破更多核心技术;引导其实现岗位经验的“萃取”,把所在岗位核心技能转化为课程、制度和流程表单,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培养其“传帮带”的意识,担负起培养青年人才的责任。

在调研中,童天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行业正整合跨区域、跨工种、跨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展培训、研修、攻关等活动,深度参与重大项目攻关、申报专利、人才梯队建设规划等工作,充分释放了人才活力,提升了管理和经济效益。“只有让人才智识竞相迸发,才能为制造强国注入无限力量。”他满怀感慨。

(记者 李晓)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劳动理论与劳动教育研讨会在京举行

    人民网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林露)劳动在新时代为什么依然重要?新时代应弘扬哪些劳动的精神?近日,劳动理论与劳动教育研讨会暨《新时代劳动理论十六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多处提到劳动,指出要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

    时间:04-28
  • 中老联合培养老挝本土中文教师

      新华社万象4月27日电(记者章建华、林昊)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广西民族大学、老挝国立大学三方联合培养老挝本土中文教师项目签约仪式26日在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举行。  该项目将每年资助60名就读孔院中文师范本科专业的老挝籍学生赴广西民族大学留学,以“2+2”模式帮助老方培养本土中文教师。 ...

    时间:04-28
  • 让排球之花绽放校园(体坛观澜)

      开展校园排球,在潜移默化间涵养着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排球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文化的熏陶,把体育锻炼当成终身习惯,这是比拿冠军更有意义的收获    一场小学排球比赛,参赛双方小队员虽然球技稚嫩,却打得全情投入。中国女排前二传沈静思作为教练站在场边,全神贯注予以指导。叫暂停、纠正动作、调整战术,小选手越打越...

    时间:04-28
  • 完善免试就近入学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原标题:【光明时评】完善免试就近入学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日前,北京市教委印发《关于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重申今年小学入学坚持免试派位,严禁以考试成绩和各类竞赛证书、培训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以面试、评测、接收简历等形式选拔学生等。同期,河北、湖南、重庆等地也发布中小学...

    时间:04-28
  • 高校思政课 喜闻乐见才能更有精气神

    原标题:【光明时评】高校思政课 喜闻乐见才能更有精气神2023年4月20日,在云南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勉励云南大学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

    时间:04-28
  •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和他们不敢犯错的人生

    原标题:“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和他们不敢犯错的人生《如何让你的孩子长成一个心理病人》中描述了这样一群“特殊”病人。他们拥有幸福的家庭、慈爱的父母,甚至事业发展顺利,但依旧在成年后常常感到迷茫、焦虑和失落。“好学生心态受害者”是一个怎样的小组?或许你会疑惑,好学生作为从小被老师、父母夸奖的对象,怎么会变...

    时间:04-28
  • 大学生旅游:既爱“走马打卡”也爱“沉浸体验”

    原标题:大学生旅游:既爱“走马打卡”也爱“沉浸体验”  夏日将至,即将大学毕业的洪舒云早早把毕业旅行安排上日程,热衷于打卡历史古迹的她将毕业旅行的地点定在了古都洛阳。她计划穿上古代服饰,在古都的大街小巷来一场“沉浸式体验”。  和洪舒云不同,就读于山东一所高校的黄璐潞更在意“效率”,抱着“来都来了,不能...

    时间:04-28
  • 全国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首场示范宣讲活动举办

    原标题:全国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首场示范宣讲活动举办4月26日,全国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首场示范宣讲活动在宁夏举办,来自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14所高校的700余名学生现场参加。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团宁夏区委、宁夏大学有关同志出席。活动中,乡村振兴青年吴夏蕊、快递小哥秦文冲、电商创业青年施志雄...

    时间:04-28
  • 数字变革 教育何为

    原标题:数字变革 教育何为4月27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将一个“时代命题”带到了正在举行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他说,当今世界,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那么,数字变革,教育何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

    时间:04-28
  • 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口好牙

    原标题: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口好牙浙大口腔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走进桃溪小学开展口腔健康宣教。受访者供图“我就说我没有蛀牙吧!”“你快张嘴让我们看看!”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西南山区的桃溪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桃溪小学”)校园内,一个小朋友由于口腔内没有发现龋齿,成了同学中的“小明星”。日前,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

    时间:04-28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