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北溪”爆炸案背后的美国魑魅

2023-03-01 23:57:11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美国著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爆料“北溪”管道泄漏事件细节,直指这是一起白宫下令、美国中情局执行、挪威配合实施的秘密行动。

  鉴于“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出现新的细节,俄罗斯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申请,要求召开会议讨论“北溪”被炸事件。而涉事其余各方,包括德国和挪威、爆炸与泄漏发生在其专属经济区的丹麦和瑞典,纷纷随美国“起舞”,反应异常冷淡。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涅边贾在安理会上表达了莫斯科对丹麦、瑞典和德国单独调查的“不信任”,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爆炸事件进行独立的国际调查。

  受邀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北溪”事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说,事件影响“巨大”,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加剧了对所有跨境基础设施的威胁,包括海底互联网电缆和海上风电场。他强调,安理会对事件进行国际调查是“全球优先事项”。这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呼声。

  美国黑手浮出水面

  在“北溪”管道泄露发生后的5个月中,围绕事件的疑问主要有两点:第一,泄露是自然发生还是人为引爆所致?第二,若是人为引爆,是谁干的?

  2022年9月底,丹麦、德国和瑞典官员宣布,他们将分别对泄漏展开调查。今年2月21日,这三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联合致信安理会重申,调查显示,出于破坏目的而制造的强烈爆炸对“北溪-1”和“北溪-2”管道造成大规模损坏;目前,调查还未结束,三国也无法确定调查将在何时结束。

  爆炸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媒体首先将矛头对准俄罗斯,渲染俄罗斯制造了这起爆炸。《华盛顿邮报》9月27日报道称,“欧洲领导人认为克里姆林宫制造的这起爆炸意在对欧洲大陆施加威胁”。而12月21日该报又表示,“没有证据表明‘北溪’爆炸的后面有俄罗斯的影子,一些西方官员对克里姆林宫是否有责任这一点产生了怀疑”。之后,德国司法部长弗兰克公开证实,没有证据证明爆炸是俄罗斯所为。

  英国也一度受到怀疑。去年11月社交平台上盛传,管道爆炸之时,时任英国首相特拉斯用她的苹果手机给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了短信,说事情已经“搞定了”。英国国内掀起一阵舆论,嘲笑特拉斯竟用手机交流国家机密,英国政府高层泄密如同一个“漏斗”。鉴于英国在欧洲历史上“搅屎棍”的一贯形象,不少人一度认定英国是黑手。

  然而,美国始终处于全球怀疑的焦点。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动机,抑或是能力,美国都最有可能。赫什日前表示,拜登政府否认谋划“北溪”管道爆炸案是在“撒谎”,美国的意图在于“确保欧洲继续支持北约,以确保他们继续向(俄乌冲突)这场针对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投放武器”。

  赫什的重磅报道长达5000多字,详尽描述了“美国国安部门策划、拜登亲自下令、美国海军实施、挪威军方配合,最终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来龙去脉。根据赫什的爆料,美国策划北溪‘爆炸’事件的想法始于2021年底,拜登上任后的当年末。2021年12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召集特别工作组会议,制定破坏北溪管道的计划;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得到授权成立工作组,制定了使用深海潜水员炸掉管道的计划。2022年3月,美方人员飞往挪威,与挪威特勤局和海军会面,并在波罗的海的浅水区找到了行动位置。6月,美国第六舰队举行“波罗的海22号行动”大型北约演习,掩护埋雷行动。9月26日,挪威海军一家P8侦察机进行了一次看似平常的飞行,并投下了声纳浮标。几个小时后,“北溪”4条管道中的3条被损毁。

  报道虽然没有得到任何西方国家的官方承认,西方媒体也对其集体噤声,但人们都清楚,干这样的事情,美国“永远不会缺席”。

  2023年1月底,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时,美国副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说,“(美国)政府十分满意……‘北溪2号’管道现在成了躺在海底的一堆废铁。”

  美西方舆论场静得反常

  赫什的报道发表后,全球舆论场并没有出现轰动,西方媒体表现出不合其常态的“谨慎”。加拿大《西部标准报》近日对美西方舆论场这一怪象评论说,赫什的报道是“10年来最大的新闻之一”,但北美几乎没有媒体愿意对此进行深度剖析。

  最让人感到奇怪之处在于,赫什本人出身于美国主流媒体,是普利策奖得主,在新闻界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也是业界相当资深的前辈,但对于这么一位人物的重磅爆料,美国主流媒体,诸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纷纷刻意保持漠视与沉默,让足可以登上头版头条的爆炸性新闻硬生生淡化、降温。这,就更让国际社会感到不寒而栗。

  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年的档口,美国试图通过将枪口调转对准俄罗斯的方式,回避国际社会对自身的质疑。在安理会会议上,美国展现了其一贯操控舆论、回避责任的能力,与其伙伴国家纷纷称,俄罗斯在此时提出‘北溪’管道被炸的真正原因,是转移人们对其“入侵乌克兰”一周年的注意力。美国公使衔参赞约翰·凯利称,“俄罗斯迫切希望改变话题”。

  在当前对“北溪”的搜索词条中,排在最前位的是白宫对于策划爆炸的彻底否认,接着是一些西方国家“对爆炸调查保持耐心和冷静”的跟进呼吁,偶有一些媒体试图打破美欧舆论场诡异的平静,惊叹“欧洲对于(赫什的)‘北溪’爆炸报道鸦雀无声”。

  德国政府吞下苦果

  “北溪”管道爆炸以来,因对事件保持沉默,德国政府一直受到批评。德国绿党议员、负责监督德国情报机构的委员会主席康斯坦丁·冯·诺茨对德国《每日镜报》表示:“公众有权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鉴于“这场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对德国供应基础设施的影响,冯·诺茨呼吁调查信息更加开放,“联邦政府必须尽快打破沉默,提高透明度,或者至少对爆炸事件进行合理的叙述”。世界社会主义者网德语编辑彼得·施瓦茨说,“如果赫什的报告是可靠的,那么这就是美国对其北约伙伴的战争行为。毕竟‘北溪’管道建设成本的一半(约200亿欧元)是由西欧的能源公司承担的”。

  然而,大多数德国媒体对赫什的爆料只是三言两语地重复美国政府的否认,甚至转而抹黑赫什的声誉。德国《日报》称“普利策奖得主走错了路”,《南德意志报》聚焦“明星记者的阴暗面”,新闻网站t-online的头条是“声誉可疑的明星记者”。

  尽管袭击已经发生5个月了,爆炸现场也得到了彻底调查,但德国、丹麦和瑞典仍然保持沉默,对调查真相秘而不宣。面对议员的提问,德国政府以“国家利益”“保密”等理由拒绝回应调查结果。德国经济部在回应左翼党议员萨赫拉·瓦根克内西特的问题时称,“出于国家利益的原因,无法提供进一步的信息”;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则用国际情报合作的“第三方规则”搪塞:“所要求的信息涉及保密利益,已经超过了议会的知情权,议员提问的权利必须例外地让位于联邦政府的保密利益。”

  在西方“政治正确”的话语陷阱中,德国被绑上俄乌冲突的战车,经济利益受损严重。“如果德国媒体和政客仍然否认美国的责任,那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彼得·施瓦茨刊文谴责:“美国炸毁管道这一行为打破了一个官方神话,即北约是俄乌冲突中为自由而战的民主国家联盟,它展示了北约的真实面目——一个强盗的联盟对抗共同的敌人,而在背后他们早已拔刀相向。”

  欧洲自主前路茫茫

  “北溪2号”是德国和欧盟面临困境的放大镜。管线开工以来,先后经历了美国的全力阻挠和制裁、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利亚“中毒”事件、此次爆炸,可谓一波三折。这个困境源于美国霸权政治环境下德国平衡经济利益和外交政策的艰难。在纯粹的经济层面上,“北溪2号”更高效地将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气矿与欧洲天然气市场连接起来,使波罗的海的天然气运输能力翻了一番。然而,欧洲能源问题不断被政治化,尤其是在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后,“北溪2号”的地缘政治属性增强。德国原打算遵循贸易和政治分离的范式,将“北溪2号”归类为纯粹的商业项目,弱化安全问题。但欧盟成员国意见分歧极大,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反对声音不断。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不得不中止“北溪”项目的审批进程。

  出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等多重因素考虑,欧洲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北溪2号”本可以在未来10年为西欧提供廉价的天然气。然而,管道炸毁让欧洲不得不另寻天然气来源,而近年来页岩油气资源产量直线上升的美国首先得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去年9月30日就宣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有利于欧洲“一次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当月,欧洲天然气均价飙升至美国天然气现货价格的7倍多。2022年美国向欧盟出口液化天然气3886万吨,较2021年同比增长154%。

  俄气断供之后,欧洲的能源安全更加依赖美国,自身实现“战略自主”的难度加大,所谓欧洲主权越来越成为一种奢谈。纵观事件前后,假如没有挪威的协助,没有瑞典和丹麦事后三缄其口,没有德国的隐忍,美国很难得手。对美国而言,跨大西洋关系的基础始终是美国利益优先。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曾强调:“欧洲人必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只要欧洲还依赖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类似“北溪”管道炸毁的场景必定还会再次上演,处于能源危机之中的欧洲经济增长将前景黯淡,综合竞争力随之下降。

  如何凝聚共识,在多极化世界中真正发挥大国作用,考验着欧洲各国的政治家们。

  (光明日报记者 王妤心泓)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菲律宾政界反对美国扩大驻军:居民将寝食难安

    原标题:菲律宾政界反对美国扩大驻军:外部势力进驻,居民将寝食难安菲律宾民众抗议美军干预(资料图)海外网3月2日电据彭博社1日报道,菲律宾政界人士反对美国扩大在菲律宾驻军的计划,他们不希望自己国土上有外国势力指手画脚,并表示如果外部势力进驻,居民们将寝食难安。菲律宾国会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参议员伊米·马科斯当...

    时间:03-02
  • 美国俄亥俄州一工厂爆炸起火:现场黑烟冲天

    原标题:又一起!美国俄亥俄州一工厂爆炸起火:涉丙烷罐等,现场黑烟冲天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3月1日上午,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一家生产金属部件的工厂爆炸起火,火焰和烟雾从建筑中冒出。克利夫兰消防局称,50多名消防员将火扑灭,没有人受伤。当地媒体称,有靠近这家工厂的建筑物外墙出现融化迹象。一名危险品专家...

    时间:03-02
  • 美众院委员会竟推动法案,赋予拜登封禁TikTok权力

    原标题:美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竟推动法案,赋予拜登封禁TikTok权力(观察者网讯)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地时间3月1日报道,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1日以24票赞成、16票反对的结果推动一项法案,赋予美国总统拜登封禁TikTok的权力。这将成为美国对任何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做出的影响最为深远的限制。不过,这项法案的前景...

    时间:03-02
  • 希腊总理:火车相撞事故主要由人为错误导致

    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3月1日晚表示,针对日前发生在该国中部的火车相撞事故的调查已全面展开,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事故主要由人为错误导致。米佐塔基斯在电视讲话中说,政府将成立一个独立的跨党专家委员会,全面调查事故原因并审查铁路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长期延误问题。从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来看,事故主要由人为错误导致。希...

    时间:03-02
  • 时事观察:亚喀巴声明能否为巴以带来平静

      近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官员在约旦城市亚喀巴举行会谈,双方同意遏制暴力活动。然而,就在双方会谈的同时,约旦河西岸地区仍然发生流血冲突。  在分析人士看来,目前以色列方面并没有改变强硬政策的迹象,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也不团结,不排除未来巴以局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当地时间2月26日,围绕巴以问题的多边会谈在亚喀巴举行...

    时间:03-02
  • “纳米卫星”能探索RNA折叠

      科技日报北京3月1日电 (记者张佳欣)RNA分子可以折叠成复杂的分子机器。受天然RNA机器的启发,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RNA折纸”的方法,这使得人工设计出从单一RNA支架折叠而来的纳米结构成为可能。  发表在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上的这篇研究论文描述了如何使用RNA折纸技术来设计RNA纳米结构,这些结...

    时间:03-02
  • 古特雷斯强调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支持

      新华社巴格达3月1日电(记者凡帅帅 董亚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3月1日在巴格达会见伊拉克领导人时强调,联合国支持维护伊拉克安全、稳定以及促进伊拉克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据伊拉克总统府发表的声明,伊拉克总统拉希德与古特雷斯在会谈时讨论了巩固伊拉克安全与稳定的举措、流离失所者及水资源等问题。  拉希德表示,希...

    时间:03-02
  • 世界最长地铁环线在莫斯科全线通车

      中新社莫斯科3月1日电 (记者 田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铁大环线全线通车仪式3月1日举行,俄总统普京以视频连线形式出席通车仪式。  普京表示,长达70公里的大环线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地铁环线。大环线将为整个首都地区的交通体系带来极大改变,它将减轻多条高速路的运载压力,成为发展和完善首都毗邻地区的重要动力,使得都市居民的...

    时间:03-02
  • 外媒:美国借“气球”抹黑中国,却忘了自己在全球监视和轰炸的历史

      【世界说】外媒:美国借“气球”抹黑中国,却忘了自己在全球监视和轰炸的历史   中国日报网3月1日电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网站2月23日发表《谁在害怕中国气球》的评论文章表示,美国对“中国气球”的反应,完全忽视了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监视和轰炸的历史。  文章称,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为例,该机构除了在美国之外的...

    时间:03-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