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保护大熊猫的年轻人:默默守护身边那群可爱的朋友

2023-06-11 05:28:33

来源:人民日报

  保护大熊猫的年轻人(青春派)

  从内蒙古到四川成都,90后“熊猫博士”王东辉运用研究成果帮助大熊猫迎接崭新生命;在野化培训基地身着伪装服,饲养一只只大熊猫,张大磊用大熊猫看不见的方式帮它们未来回归自然;长期在野外参与巡护,林红强则在一次次偶遇中,默默守护身边那群可爱的朋友……

  大熊猫是人类的朋友。在神州大地,众多年轻人用科研、野化培训、巡护等方式,推动大熊猫种群稳步扩大,让这个物种在当下获得更好的栖息环境,获得更美好的未来。他们的岗位各不相同,工作的环境各有特点,却怀有共同理想,肩负共同使命,实现共同目标:保护好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熊猫博士”王东辉:

  帮助大熊猫迎接崭新生命

  实验室里,王东辉慢慢将细胞样品装入离心管中,放入离心机进行分离。不一会儿,处理完成。他将分离好的细胞滴在载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王东辉是大伙儿口中的90后“熊猫博士”。作为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一名科研人员,他每周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

  “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大熊猫怀孕生宝宝,帮它们迎接崭新生命。”每当向外人讲述,王东辉都做出这样的解释。最近,他就正为相关课题忙碌。“这个课题是通过B超影像学监测雌性大熊猫的卵泡发育进程。”王东辉说,通过对卵泡发育的实时监测,能够更进一步掌握大熊猫的生理规律。

  谈及与大熊猫结缘,王东辉说“十分偶然”。生长在内蒙古,他从小到大都没见过大熊猫。大学时期,王东辉学的是生物工程专业,后来又在动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直到2018年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基地的招聘信息,便考虑加入其中。

  当时,作为动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东辉可以选择留校,也可以到医院从事辅助生殖技术相关工作。但最终他选择了从事大熊猫保护相关研究。“博士期间,读过很多大熊猫保护研究相关的论文,感觉这个物种很神秘,而且能参与‘国宝’的保护研究,我也感到十分自豪。”王东辉说。为此,从未来过四川的他,举家迁到了成都。

  主持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来到基地,王东辉迅速投入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大熊猫幼崽刚出生时通常仅有100多克,要通过进食初乳增强免疫力,提高存活率。“有一些熊猫妈妈乳汁少,或没有乳汁,有的则一下子生了双胞胎,乳汁不够用。”王东辉说,乳汁成了哺育熊猫宝宝的关键。

  常规的大熊猫乳汁保存技术虽然不会影响乳汁营养成分,但对乳汁中的细胞有损伤。怎样优化乳汁的冷冻方法?实验室里,王东辉不断改良调整乳汁冷冻液中的成分种类和比例,试图破解这一难题。经过反复尝试与修改,他终于找到了最优的乳汁冷冻液成分配比。“得到理想结果的那一刻,非常开心。”王东辉说,经过不断改良,这种大熊猫的乳汁及乳汁细胞保存体系技术渐趋成熟。

  2022年2月,王东辉和所在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顺利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更好地保护了乳汁细胞活力,提高了冻乳的品质。”王东辉高兴地说,让熊猫宝宝吃上有营养的母乳,它们才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科研生活的间隙,王东辉则喜欢看看大熊猫们的生活。每当看到大熊猫们愉快玩耍,抑或在安逸地吃竹子,他都感到很开心。如今,大熊猫的圈养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也从“濒危”降为“易危”,王东辉所在团队又把目光投入下一个方向:“现在希望能逐步解决大熊猫高遗传价值个体的繁殖问题,维持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饲养员张大磊:

  穿上伪装服野化培训大熊猫

  穿上熊猫伪装服,张大磊抱上竹子,缓缓向熊猫圈舍走去。只见他小心翼翼,生怕被不到一岁的熊猫幼崽发现。来到圈舍,打开门,给熊猫妈妈放下竹子,张大磊抽身离去。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34岁的张大磊是一名野化培训大熊猫的饲养员。“之所以要穿伪装服,是因为野化培训就是要让刚出生的熊猫幼崽适应没有人类的环境,以后就能更好地适应野外环境。”张大磊说,基地现在正有两只接近一岁的大熊猫幼崽在接受野化培训。

  在工作中,张大磊要给大熊猫喂食,打扫圈舍。每个工作日的一大早,他就来到基地,换上熊猫伪装服,为大熊猫调配食物。经过多年饲养,他积累了不少心得。“养大熊猫,要琢磨它们所喜欢的食物,还要根据牙齿磨损程度,调整饮食结构。”张大磊说,必须掌握每只大熊猫的饮食偏好和身体状况。

  饲养大熊猫,张大磊也曾经历一些“惊险”时刻。刚到中心工作不久,他就遇上了雌性大熊猫“壮妹”怀孕分娩。那天夜晚,基地风雨交加,张大磊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第一次经历大熊猫分娩,有些不知道怎么处理。”张大磊回忆,头天夜里11点,“壮妹”羊水就破了,但分娩却一直没有继续进行。

  看到“壮妹”迟迟不能分娩成功,他和同事们很着急,“但当时能做的很有限,只能做好准备,等熊猫随时生产。”第二天清晨6点,饲养员们终于迎来了两只熊猫幼崽先后出生。

  可大熊猫哺育能力有限,一只熊猫妈妈很难同时带好两只熊猫幼崽。关键时刻,张大磊和同事们迅速拿来事先准备好的保温箱,将第二只熊猫幼崽放了进去,并喂食熊猫母乳,进行人工哺育。“后面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再把人工哺育的幼崽放回熊猫房,让熊猫妈妈哺育。”张大磊说,经过一段时间哺育后,熊猫幼崽快速成长起来。

  饲养要野化培训的大熊猫,与饲养圈养大熊猫有很大不同。“野化培训大约分为三期,熊猫一岁前的时期属于母兽带崽,幼崽吃的是母乳,我们就得穿上伪装服去喂养熊猫妈妈,不让幼崽认识人类,让它从一出生就适应没有人类的环境。”张大磊介绍,到了一岁后至两岁,大熊猫就要放归到有其他野生动物伴生的户外基地进行圈养。在那里,大熊猫可以自主采食竹子,自由进行活动。而满两岁后,大熊猫便被放归到真正的野外进行活动,并接受相关监测。

  不仅饲养处于野化培训一期的大熊猫,张大磊有时还要与正处于二期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接触。“我们主要进行信号监测和数据收集。”张大磊说,为了减少对大熊猫的干扰,饲养员一般不会直接进入圈养的野化培训基地,而通过各种电子化设施进行监测。

  从饲养的第一只野化培训大熊猫“华研”顺利放归野外开始,张大磊如今已经饲养过7只进行野化培训的大熊猫,每只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大熊猫性格各异,有的憨憨的,有的很机灵,有的则很胆大。”他还记得,雌性大熊猫“琴心”在二期野化培训时,就曾跑到野化培训圈养基地之外。“有一次我们突然发现‘琴心’不见了,最后找了半天,才发现它躲到了一个山洞里。”张大磊和同事们长舒了一口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大磊越来越热爱自己的职业。“过去由于人为原因,大熊猫生态走廊被破坏,影响了大熊猫种群发展。如今通过野化放归,可以复壮野外小种群,进而增加种群数量。”看到如今全球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张大磊特别欣慰,“希望生活在野外的大熊猫越来越多!”

  巡护员林红强:

  为保护野生大熊猫跋山涉水

  清晨,穿上胶鞋,带上开路刀,再戴起遮阳帽,林红强和同事马军等人缓步走出邓生保护站。“这次要去熊猫沟,估计得6天时间。”林红强说话间一指,“喏,向下走,到保护区最后一个村庄那儿,然后进入熊猫沟。”

  自从2010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巡护员,37岁的林红强已在这里工作了13年。进行大熊猫栖息地固定样线监测,搜寻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和粪便,更换监测大熊猫的红外相机存储卡和电池……每一次外出巡护,他都要忙上好几天。

  “保护区有64条大熊猫固定监测样线,我们保护站负责的有19条。”林红强边走边说,“每季度,保护站都要走一遍管辖范围内的大熊猫固定监测样线,在这些大熊猫常常活动的区域,搜寻和记录野生动物的相关痕迹,对非法进入保护区核心区的行为进行制止,开展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如今,这样的巡护已经成了制度化安排。

  沿着公路走,林红强回忆起和野生大熊猫接触的点滴。“毕业没多久,我就赶上了全国大熊猫调查。主要是通过大熊猫的毛发、粪便等生活痕迹,摸清大熊猫种群数量。”林红强说,每次调查都需要在深山密林或高山草甸上行走数十甚至上百公里,一次调查常常需要一到两个星期。在参与大熊猫调查期间,林红强走遍了卧龙和雅安等地的多个自然保护区。

  日常巡护,见证了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从2014年的104只增加到现在的149只,林红强这些年没少和大熊猫“偶遇”。“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那次救助野生大熊猫。”林红强回忆,那年春天,他还在保护区木江坪保护站工作。在七层楼沟区域,一名村民突然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卧在路边。村民很快就报告给了保护站。不久,林红强等人便和当地森林警察赶往事发区域,对大熊猫开展观察和救助。

  抵达现场一看,众人才了解事情原委。原来,大熊猫因意外生病,自动从高海拔区域向河沟地带迁徙。“我们合力将熊猫抬到了保护区内的相关机构进行救治,不到一个月,熊猫康复后就被放归大自然了。”林红强告诉记者。

  跨过河沟,走上缓坡,行至熊猫沟的密林,茂密的竹子遮天蔽日。“你看,这就是陈旧的大熊猫粪便。”来到一棵树下,林红强指着前面的粪便说道,“如果是新鲜的粪便,我们就要收集,用来做相关检测和技术分析。”

  在从事大熊猫保护日常巡护的同时,林红强还先后参与“卧龙大熊猫嗅味树及产子洞调查”和“野生大熊猫DNA个体识别及建档研究”等专项调查,为熊猫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一手素材。“我们常在一线跑,能发现许多大熊猫的活动轨迹和粪便,这就为开展科研提供了数据支持。”林红强说,如今他已参与完成相关课题8项,还正在参与白化大熊猫行为的相关研究。

  科研调查之外,林红强近年来又多了项新任务:开展自然教育。今年“五一”期间,他就接待了40多个研学团队。前不久,来自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的学生们对大熊猫充满兴趣,追着林红强不停提问:“野生大熊猫怕人吗?”“大熊猫一胎怀几个?”“巡护员平常主要做什么?”

  面对提问,林红强喜欢带学生们去实地现场解答。“在保护站介绍保护区的情况后,我就会带他们走到大熊猫的栖息地,现场介绍大熊猫的行为习惯,有时还会给他们看看保存的大熊猫粪便。”林红强说,通过自然教育,学生们对大熊猫越来越了解,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版式设计:汪哲平

  本报记者 王永战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以出身论英雄”,学历歧视为何有禁不止?

      “诚聘985、211院校毕业生”“第一学历需为‘双一流’高校”“仅限全日制学历”……  【拆除隐形就业门槛②】“以出身论英雄”,学历歧视为何有禁不止?   阅读提示  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了学历歧视,不仅违背了就业公平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人岗错配。受访专家...

    时间:06-12
  • 诸多难题待解,单位办托育究竟路在何方?

      有的负重前行,有的望而却步,企事业探索普惠性带娃福利诸多难题待解  【解生育家庭后顾之忧②】单位办托育,究竟路在何方?   “学校配套了面向职工的托育中心,双职工家庭的我们才有勇气生下二宝!”2021年底,泸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广泛征集教职工意见建议后,主动参与泸州市...

    时间:06-12
  • 比超级计算机更聪明高效?“生物计算”展示美妙新图景

      谁比超级计算机更聪明、高效、紧凑?  “生物计算”展示出美妙新图景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张梦然  细菌和超级计算机有什么区别?区别是细菌更“高级”,因为它有更多的回路和更强的处理能力。  所有生命都在“计算”。从响应化学信号的单个细胞...

    时间:06-12
  • 牛津大学、北大联合研究发现:60多种疾病缠身与喝酒有关

      牛津大学、北京大学联合研究发现:60多种疾病“缠身”与喝酒有关   ◎本报记者 张佳星  骨折、白内障……这些健康问题能和喝酒有关?  6月8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项由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联合进行的基于中国成年人的大人群健康研究成果,刷新了...

    时间:06-12
  • 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正式启动

      中新网上海6月11日电 (李秋莹)6月11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开幕,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启动仪式在此间举行。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对1.5亿平方米公共建筑的碳排放实时监测分析。  据悉,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在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

    时间:06-11
  • (成都大运纪事)海外华文媒体探访成都大运会部分场馆 近距离感受“智慧大运”

      中新网成都6月11日电 (尧欣雨 王利文)“将科技融入大运会,可以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体会到中国智能化的发展和应用场景。”11日,在体验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的各项高科技设备设施后,阿根廷华人网总编辑崔明才分享道。  10日至11日,由四川省侨办、省政府新闻办和...

    时间:06-11
  • 敦煌舞“出圈”徜徉沙海 “飞天旅拍”成丝路游“新宠”

      (神州写真)敦煌舞“出圈”徜徉沙海 “飞天旅拍”成丝路游“新宠”  中新社敦煌6月11日电 题:敦煌舞“出圈”徜徉沙海 “飞天旅拍”成丝路游“新宠”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一袭精致典雅的轻纱彩衣,辅以汉唐盛世的复古妆容,在苍茫黄沙中漫步,留下旅途中的惊鸿一瞥……今年夏天,“飞天旅拍”成为...

    时间:06-11
  • 广州监测发现两例猴痘病例 粤疾控:普通市民感染风险低

      中新网广州6月11日电 (记者 蔡敏婕)广州监测发现2例猴痘病例。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日发布消息提醒,普通市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预防感染猴痘,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不要与有症状者密切接触。  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日发布的消息,广州监测发现的2例猴痘病例分别为43岁男性和29岁男...

    时间:06-11
  • 浙江杭州“东坡学士”首店亮相 系西湖新文创品牌

      中新网杭州6月11日电 题:浙江杭州“东坡学士”首店亮相 系西湖新文创品牌  记者 王题题  汉服演绎、花车游行、游船表演……6月11日,在浙江杭州西湖边,一场有趣好玩的国风体验活动精彩上演。  据悉,这是新的西湖文创品牌“东坡学士”以“千年已去,坡仙归来”为主题开展的“宋韵今辉”国风活动,...

    时间:06-11
  •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评选揭晓

      中新网深圳6月11日电 (郑小红 蔡敏婕)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11日在深圳闭幕。“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评选同日在深圳揭晓。  本届大赛评选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参赛作品共1411件,经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评审委员会分组现场初评、复评、公示,高水旺创作的《龙马负图》...

    时间:06-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