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韩国博主的中国“吃货生活” 愿以食为桥促韩中交流

2023-04-16 09:44: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4月16日电 题:韩国博主的中国“吃货生活” 愿以食为桥促韩中交流

  记者 岳依桐

  “鸭肠不能烫久了,10秒刚好,不会老也不腥。”近日,四川成都一家社区串串香店内,韩国美食博主朴大一拈起一筷鸭肠,放入沸腾红油中涮到卷曲便捞出,对着立在桌前的镜头展示后,再放入嘴中细细品尝。随即,他转头对老板笑道,“这真是特辣锅底吗?再给我加点辣吧!”

  自2020年成为一名美食博主至今,朴大一已经吸引超15万名海内外粉丝关注。点开他名为“大一的吃货生活”的账号,品尝四川、重庆、贵州、广东、浙江等地特色美食的200多个视频均点击率不俗。“从小我就是个‘吃货’,未来我想把中国各地的地道美食吃个遍。”这位“蓉漂”韩国人发出爽朗的笑声。

在成都一家社区串串香店内拍摄视频的朴大一。 王磊 摄

  今年38岁的朴大一早在2011年便对中国“一见钟情”。彼时,在北京学习中文的他因看好中国发展,便做下未来要到中国工作、生活的决定。2018年起,他抓住机会,先后在成都、上海两地工作,最终选择定居成都。“这座城市很安逸,人情味很浓,美食也特别多。”

  成都、乐山、绵阳、德阳、眉山、广州、厦门、漳州、长沙、苏州、杭州……朴大一在多个中国城市留下了“寻味”足迹。除了宜宾燃面、乐山钵钵鸡、内江牛肉面、绵阳米线等四川特色美食外,土笋冻、肠粉等小吃也出现在他的视频中。“兔头、羊眼睛、羊蛋、蛇肉等韩国少见的食物我也会尝试,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更了解中国美食文化。”

  “我是外国人,有时候可能因为不会吃而闹笑话,但能给大家带来欢乐也很值得。”朴大一乐于在视频评论区与中国网友互动。“大家给我科普当地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我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吃面加点醋会更香。但是会吃也不好,我已经胖了快10斤。”戴着银框眼镜的他有些腼腆地说道。

在成都某老社区录制视频的朴大一。 王磊 摄

  在朴大一看来,美食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一扇窗口。他举例道,不同国家使用同一种食材制作的料理却并不相同,可能与气候、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有关。在收获越来越多粉丝的同时,朴大一也想为促进韩中民众交往贡献一点力量。“比如火锅、腊肉等中国美食背后也有其文化背景,韩国民众可通过了解美食来学习文化。”

  基于上述考量,朴大一的每一个视频都配有韩中双语字幕。“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韩国很火,韩国民众看到感兴趣的中国美食就会留言让我拍给他们看。”朴大一认为,以美食为主题的交流十分亲民,也能自然而然产生文化交流。

在成都某老社区寻觅美食的朴大一。 王磊 摄

  平日里,为了寻觅美食,朴大一会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甚至驱车数小时只为品尝某座城市的传统佳肴。“只有真正深入当地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日常饮食,才能深入了解中国美食文化。”朴大一笑言,今年自己计划和来自不同国家的美食博主一起品尝中国美食,并进行观点碰撞,希望让更多人以美食为桥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打工兄弟工伤维权一波三折,陕西、山东两地相帮终获赔偿

      打工兄弟工伤维权一波三折,陕西、山东两地相帮终获赔偿  电话那头的哽咽声……   阅读提示  在外出打工的路上,吴兆合接到受伤的堂弟打来的电话。兄弟俩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工,靠在工地干苦力为生。在异地他乡受伤维权,吴兆合想不出任何好主意,更不知道结局会怎样...

    时间:04-17
  • “和春歌会”、夜跑活动……火热的大学校园生活回来了

      “和春歌会”千人大合唱 夜跑活动拓展社交圈  火热的大学校园生活回来了   青春派潮流  同学们并肩坐在台阶上听歌,携手围着操场夜跑,在礼堂中与电影导演交流……历经三年蛰伏,大学火热的生活和这个春天一起来到校园。  一场“和春歌会”宣告“春天回来了” ...

    时间:04-17
  • 追访颐和园老园林工绿化观念变化:一修一剪浓缩时代

      北青报记者追访颐和园一位老园林工绿化观念的变化   一修一剪浓缩时代 绿化美化融入文化   生态治理系列报道之一  杜劲松跟大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他从学徒做起。刚到颐和园时,跟着师父大刀阔斧植树造林,让万寿山“黄土不露天”。随着小树苗逐渐长大,杜劲...

    时间:04-17
  • 新业态发展催生新职业专家聚焦推动新职业规范发展

      新业态的发展催生了新职业。新职业“风口”下需要警惕哪些“陷阱”?如何规范新职业健康发展以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在聚焦“新市场下的新职业”这一议题的圆桌对话中,新职业评审专家以及来自主管部门、头部新职业培训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新职业有序、规范发展。...

    时间:04-17
  • 就业形势出现新信号?各界支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热点话题。今年就业季,有两个数据备受关注: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今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在“高质量就业与引智平台建设”圆桌对话环节,多位嘉宾针对就业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经济复苏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利好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

    时间:04-17
  • 北京地铁不再强制乘客戴口罩 未戴口罩也可进站乘车

      北京地铁不再强制乘客戴口罩  未戴口罩也可进站乘车;4月14日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客运量再次恢复至1200万人次水平   近日,有网友反映,北京市各条地铁线路已全面放开口罩要求,乘客在进站安检、候车乘车的过程中,均无需佩戴口罩。记者从北京地铁获悉,目前他们已接到相关要...

    时间:04-17
  • 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居全国首位 民众通过参赛提升自我

      中新网北京4月16日电 (张素 张玲溪)日前公布的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显示,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6.3%,位居全国首位。  据报道,这项调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调查内容包括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问卷考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

    时间:04-16
  • 开放中国互利天下 千年商都再迎万商云集

      央视网消息: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第133届广交会4月15日正式开展。本届广交会从4月15日至5月5日分三期举办。  本届广交会,展览总面积从118万平方米增加到150万平方米,展位数量从6万个增加到将近7万个。线下参展企业增加到3.4万多家,新参展企业超过9000家,线上参展企业达...

    时间:04-16
  • 全球降水星家族首添“中国造” 向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央视网消息:4月16日9时3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提供优质服务。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时间:04-16
  • 从“找加工”到“寻合作” 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广东制造”新名片

      央视网消息:不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纷纷亮相本届广交会,吸引了众多国际客商的目光。从过去的“找加工”到如今“寻合作”,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成为“广东制造”在广交会上的新名片。  此次展会,广东共组织超过6700家企业线下参展,展位数超过14000个。不少广东企业...

    时间:04-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