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法治

为独居老人安装监控 隔“屏”陪伴成代际交流新方式

2023-01-20 03:39: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为独居老人安装监控 年轻人将镜头对准爷爷奶奶

  隔“屏”陪伴成代际交流新方式

  日本导演竹内亮曾在中国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其中有一幕这样的画面:在川藏线上,一名长途司机在休息的时候,打开了手机里的监控,安静地看着屏幕里家人的一举一动。家人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

  监控摄像,作为参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媒介,已经不仅只有监视、监督等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因为价格不贵又小巧实用,目前小型监控已成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普遍需求。

  为独居老人安装摄像头 随时随地“云陪伴”

  当下,很多年轻人开始给老人家中安装“监控”,以实现“云陪伴”。在一个APP的社区里,有个话题叫做“把镜头对准爷爷奶奶”。他们帮家里的老人拍照片视频,记录并分享生活。年轻人以这种方式与老一辈产生连接,用爱和关怀“反哺”家中老人。

  “外婆,不要给‘咖啡’吃零食!”外婆听到后,不好意思地把小零食放下了,嘴里还说着:“就给它吃一点点嘛。”这对话就是祖孙的日常,但经由的媒介却又不太寻常——既不是面对面,也不是视频通话。

  “咖啡”是朱祎祎外婆家的小狗,朱祎祎在监控的一头,通过云台App控制,对着监控那头抱着小狗的外婆叮嘱着。

  1998年出生的上海女孩朱祎祎,曾用监控记录下了自家小狗“咖啡”独自隔离的19天,在某平台上获得40万的观看量。监控是妈妈装在外婆家的,最初使用目的是“看宠物”。去年,80多岁的外公感染新冠,同住的外婆也需要一同前往方舱医院隔离,在二老最手忙脚乱的时候,祎祎通过监控通话,“指导”他们拿充电线、常用药。

  有了这次疫情期间的经历,祎祎一家人觉得监控的作用不只是“看宠物”,它还能“陪伴”老人。

  外公、外婆吃过饭后,一般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小狗咬着小玩具,摇着尾巴在两位老人面前走来走去。朱祎祎说,从手机里看到这一幕时会感觉特别温馨。她将监控里两个老人和小狗相处的片段剪成小视频,用拟人化的视角为小狗“配音”,网友们也喜欢这样充满温馨的日常。

  监控虽然是单向的,在这一媒介之间实现的情感连接却是双向的。朱祎祎说,她时常打开摄像头,看看外公、外婆在做什么。

  透过摄像头,她看到外婆有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或者打开手机刷短视频。外公则习惯在隔间里睡午觉,有时到小区附近的湿地公园锻炼身体。等她下班回到家时,再次打开云台App,看到家里的老人正在吃晚饭,她会通过监控跟他们搭话,“外公、外婆,你们在吃饭啦?好不好吃?”

  家里的老人也能感受到镜头另一端的陪伴,知道在不远的地方,他们的子女、孙女在关心着他们。

  当初提到在家里装摄像头时,外婆还开玩笑地说:“你要监控我们啊?”不过,很快他们便接受了这个提议,主要还是考虑到自身的“健康、安全”,也理解家人的用心。

  朱祎祎从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他们生活在浦东,两家人的距离并不遥远。她与两位老人的感情深厚,上大学、参加工作后,也会定期去探望他们。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在起居照料上需要自食其力,因此朱祎祎和妈妈会定期购物寄到外公、外婆家,尽可能地照顾好老人。即使住得近,可以经常去探望他们,但两位老人独居,上了年纪,总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通过监控摄像头,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家里老人的动向,万一他们有不舒服的地方,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朱祎祎说,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摄像头聊天。她说,外公、外婆年纪大了,为了让他们听清楚,她平时对着云台App喊话的声音得更大些。

  现象

  当下,不少家庭为老年人安装了摄像头,线上24小时关注,线下定期探望。线上、线下交替结合,成了当代忙碌的年轻人陪伴独居老人的新方式。

  监控下的日常 记录生活细节

  2022年5月10日,朱祎祎89岁独居的爷爷在家中去世,被朱爸爸通过摄像头发现。

  爷爷平时作息规律,一般凌晨4点就会起床,而在当天,到了凌晨6点爷爷仍然没有动静,随后爸爸通过监控观察,预感不妙。由于生前罹患癌症,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本来5月11日要送他去住院的,但当时上海因为疫情封控了。如果不是装了监控,我们也不会这么快得知这件事。”朱祎祎说。

  朱祎祎平时会定期联系爷爷,爷爷也知道那两天自己的孙女会给自己打电话,但是他最后并没有等到这通来电。好在爷爷离开时是在睡梦中,通过监控看起来也没有特别疼痛,朱祎祎说,这让家人多少有点安慰。

  朱祎祎介绍,爷爷住在普陀区,离朱祎祎家比较远,为了更好地照看老人,家人给他的居室安装了小型监控。朱祎祎有时关心他,问他吃过饭没有,他也只是简单地回应一句“吃过了”。但在朱祎祎眼里,他其实很享受这种无时无刻的陪伴。

  老人的独居生活很简单。这几年,他的腿脚明显不利索起来,活动范围也越来越狭小,一张床,一张沙发,一台电视,朱祎祎通过监控画面看到,“爷爷不是躺着就是坐着看电视”,她感受到了爷爷的孤独。

  朱祎祎发现,比起监控对话,爷爷更喜欢孩子们到家中探望自己,所以会更频繁地去探望爷爷。“我去爷爷家里找他玩儿时,他的话明显会更多些。”祎祎回忆,每次见她来了,爷爷都会讲自己年轻时到访过的名胜古迹,“一遍又一遍,他去过的地名儿都记得很清楚”。

  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透过小小的摄像头,被记忆,被储藏。爷爷去世后,朱祎祎对“衰老和死亡”有了更深的体会。谈到给独居老人装监控的事,她说:“等我老了,如果也是独居,也会同意安监控。”

  在社交平台上通过监控记录、分享家里老人日常的并不只朱袆祎一个人。博主“xiaolu宝宝”的每一篇分享几乎都跟镜头下的爷爷奶奶有关。她在济南工作,不能随时探望在家乡生活的爷爷奶奶,监控是他们日常交流的渠道之一。

  有一次,爷爷做了个关于孙女的噩梦,心里不踏实,于是急忙让奶奶给孙女打电话。放下电话后,“xiaolu宝宝”又有些不放心,通过监控给爷爷奶奶回拨了电话。镜头的那一端,爷爷奶奶乐呵呵地笑了,问她什么时候回来看他们,又强调自己真的没什么事,会按时吃药。

  如果不是监控记录下所有的细节,“xiaolu宝宝”不会知道爷爷奶奶的心路历程:既担心孙女遭遇什么不好的事情,又害怕贸然打电话会影响孙女的工作。奶奶会在电话里对她说:“宝宝,没什么事,我们就是想你了。”这样的情形,更坚定了她“常回家看看”的决心。

  提醒

  家用摄像头使用过程中需警惕隐私泄露。摄像头有关视频画面泄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摄像头软件云端逻辑漏洞和手机APP软件漏洞两个方面。

  获得陪伴并不意味让渡了隐私

  年轻一代也终将会老去,他们这一代对隐私权的认识也比过去的人更加深刻。“老去”,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处境,“如何让老去更体面”,则是社会和个体共同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老年群体规模日益庞大。全国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超老年人口的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比例甚至超过70%。作为曾经的家庭支柱,迈入老年后,他们面临的处境却不容乐观。随着社会交往的减少,除了居家安全,他们往往还面临着精神空虚、孤独、缺乏陪伴等难题。一项样本量为36791的病例分析显示,我国的空巢老人抑郁症综合患病率为38.6%。家人的陪伴无疑是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良药”。当下,不少家庭为老年人安装了摄像头,线上24小时关注,线下定期探望。线上、线下交替结合,成了当代忙碌的年轻人陪伴独居老人的新方式。

  在购物网站搜索“监控”,跳出来的商品虽五花八门,外形却大体相似。这些“智能摄像机”价格从百元以内到400块左右,其主要的卖点有360度全景、红外夜视、人脸识别追踪、可以连接Wifi进行通话,以及回看三天以内的记录。

  那么,究竟该不该给老年人装监控?对此,有人认为远程监控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交流,但其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陪伴。还有声音表示,这种单向的“监视”是否侵犯了“被监视”群体的隐私?

  对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玥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安装监控的场地可以跟老人协商达成,比如说客厅。这种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间,不一定让渡了隐私。”她认为,这一方式代表着媒介化中家庭关系与情感的变迁。“通过安装摄像头这类技术媒介,老人成为‘被监视者’,子女成为‘监护人’,这种位置的转换表明家庭关系中权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孙萍则认为,不同的人群面对被“监视”时的态度也不同。“在‘老人’的语境下,我们更多地会去关注安全的问题,怕他们出现一些意外。但对这种被监控录制的感受,不同代际人群会产生不同的感知。”孙萍说。

  针对个人信息安全,有专家表示,目前市面上不少品牌的摄像头,存在用户信息泄露、数据传输未加密等安全缺陷。摄像头有关视频画面泄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摄像头软件云端逻辑漏洞和手机APP软件漏洞两个方面。那么,该如何避免隐私被泄露?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在购买摄像头时,可通过互联网查询等方式对所选品牌进行一定的了解。在使用监控时,应设置一定强度的密码,并及时关注摄像头软件提醒。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相关产品绑定的手机上收到请求验证码的短信,需立刻修改密码。此外,要经常登录摄像头进行查看,如发现实际拍摄角度与安装时发生变化等情况,就要考虑自己的账号是否安全了。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朱健勇 实习生 蔡晓榆

  统筹/林艳 张彬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增开临时高铁25小时往返 “90”后列车长陈怡:“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新春见闻)增开临时高铁25小时往返 “90”后列车长陈怡:“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中新网上海1月20日电 (记者 殷立勤)2023年春运已经在神州大地上“春潮涌动”。今年春运客流骤增,跨区域人员流动加速,旅客回乡过年、旅游观光等出行需求得到释放。春运期间,客流主要以探亲流、务工流为主,铁路增开多...

    时间:01-20
  • 广州越秀公园迎春花灯亮灯

      (新春走基层)广州越秀公园迎春花灯亮灯  中新网广州1月20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州越秀公园迎春花灯19日晚正式亮灯,满载羊城记忆的千年越秀山张灯结彩、流光璀璨,吸引了众多游客入园观赏。  一直以来,广州的花灯盛会,以越秀公园的最为经典和出名。每逢到了春节期间,基本上全城的“老广”(广州人的...

    时间:01-20
  • 洞庭湖畔芥菜种植户的特殊“年货”

      (新春见闻)洞庭湖畔芥菜种植户的特殊“年货”  中新社岳阳1月20日电 题:洞庭湖畔芥菜种植户的特殊“年货”  中新社记者 傅煜  临近春节,湖南华容县三封寺镇泰和村芥菜种植大户刘绍亮家坪前一派忙碌景象。指着正在建设的12口芥菜标准腌制池,他打趣道:“这也是我们家准备的‘年货’,马上就要派...

    时间:01-20
  • 2023年春节年夜饭:外卖及预制菜热销,餐厅堂食预订紧俏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2023年春节年夜饭:外卖及预制菜热销,餐厅堂食预订紧俏……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作为春节重头戏的年夜饭,承载着浓厚的年味与亲情。今年的年夜饭有哪些新变化、新特点?“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采访。  年夜饭外卖热度走高,上门代厨悄然兴起  久违的“烟火气”正在...

    时间:01-20
  • “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

      星空有约丨“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  农历新年将至,不少人发现去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今年的除夕是腊月三十。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

    时间:01-20
  • 北京疾控发布春节假期健康提示

      【北京疾控提醒您】春节假期健康提示过年喽~过大年喽~春节假期到,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  做自己健康  第一责任人  ★ 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每天开窗通风,做好居家环境清洁卫生。  ★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非必要不外出,居家期间,尽可能减少与家人接触,不接待亲友探访。如...

    时间:01-20
  • (新春走基层)通讯:年猪“飞出”山窝窝

      中新网南昌1月20日电 题:年猪“飞出”山窝窝  作者 吴鹏泉 程万海 李开旺  腊月流香捏酒壶,磨刀霍霍宰年猪。新春佳节将至,海拔600多米的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镇曹村村委会前山村小组格外热闹,村民们忙着杀年猪、割年肉,浓浓的年味在山窝里弥漫。  记者赶到前山村时,只见四名村民一起用力,将...

    时间:01-20
  • (新春走基层)太行山中豆腐香 300多户村民磨豆腐增收

      中新网长治1月20日电 题:太行山中豆腐香 300多户村民磨豆腐增收  作者 杨静 张月  年关将至,年味渐浓。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北庄村,村民们还在忙着做豆腐,淡淡的豆腐香味弥漫着整个村子。作为远近闻名的“豆腐村”,磨豆腐这一老手艺如今已经成为周边3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力量。  20...

    时间:01-20
  • (新春走基层)瞭望塔上夫妻哨:山上没着火是过去一年最难忘的事

      中新网长治1月20日电 题:瞭望塔上夫妻哨:山上没着火是过去一年最难忘的事  作者 李庭耀 白雪峰  临近春节,天寒地冻。带着一副高倍望远镜、一个对讲机、一部老年手机去巡山,是李松贵12年来几乎每天都要做很多次的事。  他是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南宋镇八仙岭山的护林员。南宋镇面积46平方公里,森...

    时间:01-20
  • 云南官方通报男子为办结婚证连跑3次:多人被处理

      中新网1月20日电 近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一男子为办结婚证连跑三次引发关注。“微镇雄”微信公众号19日发布通报称,近日该县查处了一起为民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作风不严不实的问题。  2023年1月13日下午,罗坎镇一群众与未婚妻到罗坎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办理结婚登记,因空白结婚证已使用完被...

    时间:01-2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