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昭化区,95%以上的民生事项不出村就能办理。常务副区长叶林城介绍,下一步将全覆盖改造提升便民服务中心,构建5公里范围内事项通办服务圈,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乐享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为了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全国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90%以上实现远程医疗覆盖,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更方便。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各地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许健民表示,下一步将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人居环境优美宜人、社会治理和谐有序、精神富有文化繁盛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扩内需、稳投资、搞建设,不能只盯着城镇。农村这块欠账还很多,投资空间很大。”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宜居又宜业,乡村成了资源要素汇聚的发展热土。
安徽省泗县屏山镇食用菌生产基地里,一排排工厂化大棚正加紧建设。“我们种的草菇全部出口,这96个大棚建成后将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基地负责人孙孙已带动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1420万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全国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1120万人,带动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汇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开展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不断壮大返乡入乡创业创新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