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推动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 更好维护文物原属国利益

2023-07-08 06:09:13

来源:光明日报

  【资政场】

  我国是世界上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文物流失问题。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2021年,“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与20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1800多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文物追索是一个复杂的国际法律难题。我国已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以下简称“1970年公约”)和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我国还与美国、意大利等24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政府间协定,逐步形成了外交谈判、国际执法合作、民事诉讼、协商、捐赠、商业回购、第三方斡旋等工作模式。但条约仅约束缔约国,缔约国之外的国家不受条约约束;且各国私法规则通常赋予文物占有者以善意取得和时效抗辩的权利,通过公开市场获得以及流失时间较长的文物,原所有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

  促进流失文物回归,是捍卫文化主权、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物返还领域的国际规则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加强非法占有文物性质认定的国际合作。应明确文物来源“正当性”的概念范畴并形成国际共识。“1970年公约”要求缔约国返还被盗自公共机构的藏品。但对于来自非公共机构的被盗文物,该公约规定缔约国应视国内法律规定是否受理归还之诉,因此这类文物的司法救济事实上取决于缔约国国内法。我国在加入《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时,声明保留收回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的权利。因此,我国应坚持从文物来源的“正当性”方面对流失文物的归属问题进行辨析,并力争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2022年7月,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就我国民间组织在国内起诉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第一案——“章公祖师像”案作出判决,体现了我国文物原属国权益保护的立场。2023年5月,德国7家博物馆开始与故宫博物院展开合作,审查其馆藏的数千件中国文物是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掠夺和走私出国的。这是一项国际开创性举措,有助于促进各国归还在此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

  形成打击文物犯罪的国际合力。目前文物犯罪团伙专业化、智能化趋势明显,犯罪活动向网络发展蔓延,无国界特征显著增强。我国应在完善国内工作体系、对文物犯罪全链条施以精准打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协同作战;通过国与国间的司法协助及时交流信息、发布警报、持续推进“网络巡逻”机制,打破各国司法执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文物犯罪国际司法治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建立文物跨境的保护机制。一般认为,文物跨境是指文物的出口和出境,包括贸易性文物出口及跨境借展或合作研究的暂时出境。合法的跨境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文明交流互鉴的正常现象。但也存在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跨境流转问题,在此方面,各国各行其是,导致配合困境。因此,建立文物跨境的保护机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转,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积极倡导各国创建统一的文物跨境流转管理机制,使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指引。对于跨境借展或合作研究过程中的文物豁免问题,应充分考虑文物原属国对文物的所有权,以及基于此延伸出来的国家对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不授予豁免权的观点。我国可以根据国际文化遗产法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以文化、教育或科学为目的暂时跨国文物的司法扣押及诉讼豁免公约(草案)》的精神,适用灵活的豁免立场,明确商业行为是否例外,规定借展或合作研究文物司法免扣押的事先公示制度和批准程序,既维护国家权益又与国际规则进一步接轨,为便利文物返还提供法律条件。

  积极推动完善文物保护国际规则。2014年,我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敦煌宣言》,这是我国首次主导制定的文物返还领域国际性规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开始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走向主动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新阶段。2023年5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1970年公约”第7届缔约国大会上,我国首次当选缔约国大会副主席国,这有助于增强我国对该公约适用和解释的话语权。同时,应借由“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协同合作,推动建立区域文物保护合作架构和一系列合作机制,构筑面向亚欧乃至全球的文物保护新体系。

  (光明日报 作者:吕宁宁,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副主任)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拉萨市举行寺庙消防安全推进会促文物保护安全

      中新网拉萨5月23日电 (记者 赵朗)2023年拉萨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暨全市寺庙消防安全“七项新措施”推进现场会23日在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举行。图为讲解员向参会人员介绍布达拉宫消防工作亮点。 赵朗 摄  活动中,拉萨市各县区文物部门、大昭寺管委会、色拉寺管委会、哲蚌寺管委会、甘丹寺...

    时间:05-23
  • 为文物“发声”的基层代表王晓毅:做好文物保护传承者

      中新网太原5月23日电 题:为文物“发声”的基层代表王晓毅:做好文物保护传承者  作者 高雨晴 杨杰英  “做好文物保护的传承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说,作为一名从文物行业走出的人大代表,他要为文物“发声”,为文物保护建言献策。  由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

    时间:05-23
  • 东南亚南亚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基地在昆明建成投用

      【东盟专线】东南亚南亚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基地在昆明建成投用  中新社昆明5月16日电 东南亚南亚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基地16日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揭牌。这标志着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交流的重要实体平台建成投用。  该基地由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合...

    时间:05-16
  • “驼峰”上的大漠戈壁文物保护队:守护散落戈壁的远古文明

      中新网阿拉善5月16日电 题:“驼峰”上的大漠戈壁文物保护队:守护散落戈壁的远古文明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一串串清脆的驼铃声在大漠里悠悠响起,远处没有“大漠孤烟直”,只有罕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滩,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的工作场景。  “编外”文物工作者...

    时间:05-16
  • 财政部下达2023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

      中新网5月15日电 题:财政部下达2023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  中新财经记者 赵建华  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改善文物保护条件,财政部近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达2023年国家文物保护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总额638333万元,其中提前下达580494万元、此次下达57839万元,用于文物...

    时间:05-15
  • 北京创新文物保护利用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6月底前免费开放

      中新网北京4月27日电(记者 徐婧)北京海淀正在建设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海淀区副区长冯燕在27日召开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场发布会上介绍,目前示范区45项任务中23项已完成,22项持续推进,整体进展顺利。预计6月底前,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将全部竣工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三山五园是...

    时间:04-27
  • 河北高碑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善寺免费对游人开放

      中新网保定4月25日电 (吕子豪 孙婧)25日,位于河北省保定高碑店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善寺免费对游人开放。  开善寺位于保定高碑店市新城镇城内东村。据《高碑店市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寺址南北长104.7米,东西宽94.4米,占地面积9884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三座,即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

    时间:04-25
  • 广东公布汕头金平区等5个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中新网广州2月20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汕头金平区、韶关南雄市、江门开平市、潮州湘桥区、云浮郁南县被核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2019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广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并公布汕头金平区、韶关南雄市、江门开平市、潮州...

    时间:02-20
  • 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文物保护专题监督 推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为推动保护好历史文物与文化遗产工作,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紧盯保护和利用的关键环节、关键人员,以及文物保护工程监督管理责任落实等情况,持续扎实开展文物保护专题监督。  对铁岭县帽山烽火台保护工程和明长城北票市马家营段保护工程验收工作开展现场监督;对葫芦岛首山烽火台修缮工程和兴城古城北门...

    时间:02-07
  • 上海首发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白皮书

      中新网上海1月9日电 (王笈)近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正式发布国内首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白皮书——《上海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报告(2018-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系统全面总结上海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革命文物资源数量众多、...

    时间:01-0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