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2023-07-06 05:35: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投入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虫脸识别”系统、无人驾驶农机齐上阵——

  这个“三夏”,田间满满“科技范儿”

  本报记者 邱海峰

  小麦抢收,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奔走在田间;玉米播种,无人驾驶农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高效作业;水稻防虫,“虫脸识别”系统精准监测、预警……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今年“三夏”,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儿”。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水稻、玉米机收率分别超过97%、94%、7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目前的62%以上,更多农民尝到轻松种田、科学种田的甜头。

  “咱这收割机有卫星领路,高效得很”

  仲夏时节,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北街村的麦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在麦浪中。“以前人工收1亩麦子最少3个小时,现在这大铁牛1小时就能收10亩地。”当地种粮大户朱平芳说,“今年种的160亩小麦,半天就收完了,省时又省力。”

  随着全国小麦收获主战场向西转移,甘肃省冬小麦于6月下旬正式开镰。该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管理处处长刘文武介绍,今年甘肃种植小麦1106万亩,计划组织1.4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投入“三夏”机收作业。“近期从河南、陕西进入我省的收获机具大幅度增加,仅到平庆地区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就有2000多台,加上本地现有机具1000多台,平凉、庆阳两市340多万亩冬小麦有望10多天收获完毕。”刘文武说。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不少地方近年在推进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为狠抓粮食生产的重要着力点。农业专家介绍,夏收突出一个“抢”字,只有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天气赛跑,才能实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确保颗粒归仓。特别是今年河南等地遭遇严重“烂场雨”,依靠农机抢收增效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咱这收割机有卫星领路,高效得很。”在河南省滑县老店镇正大无人农场,农场主李保根在屏幕上设定好地块长度、收割机割幅宽度等数据,一台无人驾驶收获机和运粮车分别奔进田间,“无需专人驾驶,收割、装粮全靠‘哥俩’默契配合,1200亩地不到两天就收割结束。”

  李保根介绍,配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后,只需在手机端设定好参数,收割机就会进行自主作业,而且“北斗夜眼”还支持夜晚连续作业,农民远程即可实时查看作业轨迹和作业面积,掌握收割进度。“不仅有北斗,我们这个无人农场还有5G等新技术,能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咱‘躺’在家里就能把千亩地种了。”李保根说。

  数据显示,今年麦收,机械化收获占比超过99%。其中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打造的农机北斗大数据平台上,有超过12万台装有北斗导航的收割机上线,整个收获期共抓取其作业信息50.5亿条,数据量超过30T。

  “俺们这智能粮仓,让小麦踏实住进‘空调房’”

  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今年“三夏”期间,针对晾晒、运输、仓储等产后环节粮食损失占比高的问题,各地提升产后服务技术水平,耕好节粮减损这一“无形粮田”。

  环保清选、塔前提升、进入烘室、成品排粮……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一车车刚收获的小麦被送进烘干塔。经过1个多小时的持续烘干,小麦水分从20%降到了12.5%以下。

  看着眼前40多米高的烘干塔,大杨镇农事服务中心生产负责人王守旭挺自豪:“我们的烘干塔采用先进的除尘技术,以生物质颗粒为燃料,同时配备了4台55千瓦的大型风机,确保烘室温度达到150摄氏度以上。有了这专业设备,小麦烘干摆脱天气因素的制约,降低了霉变可能,损耗率比传统晾晒降低6%左右。”

  据介绍,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及时为农民提供粮食烘干和清理等服务。同时,各地推广使用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正确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到了2%以内。

  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粮食烘干仓储指挥中心,一面液晶显示屏上实时滚动着小麦从卸车进仓到烘后出料再到粮仓储藏的各类数据。“借助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我们实现了粮食入库、储存、出库全环节智能化作业。”齐源绿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粮仓负责人赵京介绍,粮仓内分布着多个传感器,随时对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测,一旦出现高温预警,可自动开启通风阀门降温,让仓内粮食温度始终保持在25℃以下,“俺们这智能粮仓,让小麦踏实住进‘空调房’。”

  齐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齐河是产粮大县,去年以来在15个乡镇建设16处粮食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设5000吨智能化恒温粮仓38座,总仓容达19万吨。通过应用“物联网+智能化”储粮技术,实现粮食库存低温、低氧、低能耗,在全国产粮大县中率先实现烘干仓储设施乡镇全覆盖,粮食保管损耗低于0.9%,每年可节粮减损7000吨,而且粮食品质、售价得到了提高。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智慧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国农业生产,过去“三夏”期间农民弯腰割麦、挥汗抢晒的场景,正逐渐被铁牛奔忙、云端管理的方式取代,农民夏收越来越省心。

  “有了科技撑腰,今年丰收底气足”

  “三夏”大忙时节,既连着夏收作物的成熟收获,也是夏播作物播种和春播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从夏收模式切换到夏种夏管,一批新角色登上田间大舞台。

  “每小时可播种8到10亩玉米,出苗率达95%以上。”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华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的400亩大田里,农机手张夫前正驾驶玉米免耕施肥精播机进行播种,“与传统旋耕机作业相比,精播机的动力耙在保护土壤团粒结构、均匀粉碎土块等方面优势明显,每个穴只播一粒种子,出苗率高于传统播种机。”

  200多公里外的禹城市伦镇,种粮大户刘兴平正指挥2台带状复合种植单粒补水式播种机在田间作业。“取代传统播种时需提前灌溉的方式,节省了大量劳动成本。”刘兴平说,补水式播种机可以实现单粒补水20—40克,1200升的储水罐能播种10亩地。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山东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着力提高夏种科技含量、播种质量,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带状复合种植单粒补水式播种机、北斗导航智能一体化玉米播种机等高性能新农机投入使用,夏种更精准、更高效。

  “我们联合行业专家、农机企业及农机合作社等进行了初步测算,在玉米、大豆生产中,通过降低种子破损率,稳定播种均匀度和深度,提升播种质量,有关农艺专家预计能够实现亩均增产10%左右。”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粮作机械处副处长王超说。

  有大农机,也有新技术。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水稻长势正旺,农户赵东明少了往年的繁忙,多了些悠闲。“以前田管期间,喷洒农药主要靠人工,得花七八天时间,现在有了植保无人机,两天就能搞定。”赵东明说,与植保无人机搭配的还有一项新技术——虫脸识别。

  赵东明所说的“虫脸识别”,即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系统。在夜间,这个设备可通过灯光把虫子吸引过来,再由设备内置高清摄像头拍照,上传到云平台,几秒就能识别虫子种类、数量。系统可以根据识别的结果,进行分析与预测,达到警戒值就会及时提醒农户和农业管理部门。

  “以前都是靠经验打药,看到虫就打。现在依靠虫脸识别系统,知道了害虫具体情况,买啥药、啥时候打、打多少都很清楚,农药使用量下降了,粮食品质也在提升。”赵东明说,“有了科技撑腰,这茬稻长得不赖,今年丰收底气足。”(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乡村生活新图景:数字经济下沉 外卖送到田间地头

      “席塘组田埂左数第四块田,王大爷!您点的椰奶到了!”点外卖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当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骑手王拥军将饮品送达时,老人正在田间休息。视频:王拥军今年回到家乡,成为了镇里的第一位外卖骑手,田间地头是他的战场;随着外卖服务区在全国乡村的扎根,订单备注内容也越来越...

    时间:06-25
  • 泥地龙舟赛+水上拔河比赛 沈阳举办田间趣味运动会喜迎端午

      中新网沈阳6月22日电 (记者 赵桂华)“南有村超,北有田运!”贵州榕江县的“乡村足球赛”火遍全网,沈阳市沈北新区的“田间运动会”也“请求出战”!6月22日,由沈阳市沈北新区区委宣传部、文旅局、稻梦空间景区主办的“第六届泥地龙舟节暨田间趣味运动会”火热开赛,其泥地龙舟独具特色,水上拔河精彩纷呈,与...

    时间:06-22
  • 湖南“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田间作业进入“无人机”时代

      中新网永州6月18日电 (唐小晴 刘得花 刘志军)18日,在湖南祁阳市唐家山油茶文化园,7架无人机在近万亩油茶林大显身手。工作人员遥控操作,逐行、逐株开展专用复合叶面肥自动喷施作业。“和人工相比,无人机施肥能做到全覆盖,快、准、省。”工作人员说。  祁阳是中国油茶之乡和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现有油茶林面积62.56万亩...

    时间:06-18
  • 机械科技齐助力 各地秋粮作物播种和田间管理有序进行

      央视网消息:所谓“三夏”指的是夏收、夏种、夏管。在夏收进入尾声的时候,眼下也正是夏种夏管的关键期,各地抢抓农时做好秋粮作物的播种和田间管理。  春争日,夏争时。随着安徽天长市96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成,当地的水稻夏种也拉开序幕。天长农业部门组建农机服务小分队...

    时间:06-18
  • 新疆轮台县逾96万亩棉花进入夏季田间管理关键期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13日电 (巴特尔达拉 邱兴福)连日来,新疆巴州轮台县棉花夏季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期。  芒种时节过后,正是夏管夏种农忙季,在新疆巴州轮台县,广袤的农田中只闻机器轰响,农民却只见零星几人。  智慧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既加快了农业生产进度,也把大量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在轮台县哈尔巴克乡...

    时间:06-13
  • “田间培训日”首创生产培训新模式 天津助力巴基斯坦农业机械化推广

      中新网天津6月13日电(庞喻文)13日,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田间培训日”活动成功举办,首次创新了鲁班工坊生产性实践培训模式。在鲁班工坊合作国,由中方校企合作单位现场参与生产性实践培训。旨在深化巴基斯坦鲁班工坊农机培训国际化产学研用平台建设,助力当地省推进农作物收获全程机械化进程。  同时,巴基斯坦鲁班工坊“田间培...

    时间:06-13
  • 精准高效!无人机助力新疆南部秧苗田间管理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2日电 (戚亚平 高宇鸽 杨袁鑫)眼下正值插秧后田间管理的关键阶段,为确保秧苗早返青、早分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225团的水稻种植户们,抓住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根据插秧时间和秧苗长势,及时利用农用无人机进行秧苗有机微量元素补充,通过科技手段助力田间管理,为水稻增收保驾护航...

    时间:06-02
  • 县域经济观察:田间“大冰箱”存住果蔬茶鲜味

      田间“大冰箱”存住果蔬茶鲜味(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  初夏,杨梅缀青枝。  在湖南株洲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邱胜军经营着一处家庭农场。300亩的杨梅林今年迎来丰收,产量超过去年20%。  “今年能多赚点吧?”面对记者提问,他谦虚起来:“希望如此吧。”  自2009年盘下这片杨梅林,丰收次数不少,盈利的年头却屈指可数。“...

    时间:05-31
  • 县域经济观察:田间“大冰箱”存住果蔬茶鲜味

      田间“大冰箱”存住果蔬茶鲜味(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  初夏,杨梅缀青枝。  在湖南株洲茶陵县枣市镇东岭村,邱胜军经营着一处家庭农场。300亩的杨梅林今年迎来丰收,产量超过去年20%。  “今年能多赚点吧?”面对记者提问,他谦虚起来:“希望如此吧。”  自2009年盘下这片杨梅林,丰收次数不少...

    时间:05-31
  • 田间地头“解纷”:让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中新网长治5月29日电 题:田间地头“解纷”:让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作者 高瑞峰  “我家是喜事,我家先过。”“逝者为大,定了时辰就不能改。”……山西省襄垣县下良镇一村庄,同村两户村民红事与白事同日“相撞”,村中街前路是必经之处。办事前一天,双方协商,为争谁先通过而僵持不下,纷争欲起。  “...

    时间:05-29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