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中国天眼FAST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系统

2023-06-21 17:33: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1日电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消息,6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天眼FAST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名为PSR J1953+1844(M71E)的双星,其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是目前发现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该发现填补了蜘蛛类脉冲星系统演化模型中缺失的一环。

  天文观测已经发现一些脉冲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和其他恒星一起绕转。按照已有的天体物理学模型,如果两颗星的距离很近,脉冲星会吞掉身旁这颗恒星的物质,并使自身越转越快。因恒星初始质量较大,随着脉冲星蚕食恒星,两颗星的距离越靠越近,相互绕转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双星系统演化,恒星被大量蚕食后质量变小,脉冲星难以继续吸积并把恒星推开,其相互绕转的速度也就变慢。因为这种行为类似自然界中雌蜘蛛吞食雄蜘蛛供养自身的行为,天文学家就以两种蜘蛛的名字“红背”(redback)与“黑寡妇”(black widow)来命名这类天体,统称为蜘蛛类脉冲星(spider pulsar)。

  从“红背”到“黑寡妇”脉冲星-恒星系统的演化过程可长达数亿年。此前天文学界仅探测到分别处于“红背”与“黑寡妇”状态的系统,但并未发现这二者演化的中间状态。原因是在此阶段的脉冲星轨道周期非常短、两个星的距离非常近,对观测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蜘蛛类脉冲星从“红背”向“黑寡妇”系统的演化理论尚未完全证实。

  借助中国天眼FAST的超高灵敏度和极强探测能力,这一演化路径得到证实。研究团队使用FAST探测到M71E双星系统,长期观测后确定这一系统两颗星绕转一周的时间仅为53分钟,是目前已发现的绕转速度最快的蜘蛛脉冲星系统。该系统被确定为是处于“红背”到“黑寡妇”系统演化过程的中间状态,填补了蜘蛛脉冲星演化理论的缺失环节。同时,该双星系统轨道面近乎朝向地球,极为罕见,有望进一步产生更多发现。

  《自然》期刊审稿人评价,该成果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这个发现使得脉冲星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最短纪录缩短约30%,预示着蜘蛛类脉冲星演化中存在新的未知过程。

  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国家天文台潘之辰、卢吉光和云南天文台陈海亮;通讯作者包括国家天文台姜鹏、韩金林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张冰,合作者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射电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多家国内外单位。

  此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支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首次发现野生大天鹅自然繁殖

      中新网新疆玛纳斯6月19日电 (瓦力斯江 刘润清)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近日监测到大天鹅成功孵化出5只天鹅宝宝,这是迄今为止人们首次发现野生大天鹅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自然繁殖后代。  记者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看到,刚出生不久的天鹅宝宝在“父母”的带领下在水面上觅食戏...

    时间:06-19
  • 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发布 中国对自然科学贡献首超美国居首位

      本报讯(记者 赵语涵)6月15日,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2023 Nature Index Annual Tables)揭示了研究成果发表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对高质量的自然科学研究贡献最大的机构和国家。该榜单显示,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已超越美国,位居榜首。  “自然指数”是一个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146种高质量自然科...

    时间:06-18
  • 青海省自然文学协会正式成立

      中新网西宁6月17日电 (记者 李江宁)“近年来,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大力发展自然文学,是我们培育生态文明价值取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初心,也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讲好中国自然故事的历史使命。”1...

    时间:06-17
  • 湖北高校三篇论文在同期《自然》刊登

    原标题:湖北高校三篇论文在同期《自然》刊登6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分别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获悉,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了3篇来自这两所高校的研究论文,涉及原子制造和水稻抗病、抗虫害领域。新型基因攻克“水稻癌症”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在世界各稻区广泛分布,是一种毁灭性的真菌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

    时间:06-16
  • 我国三项研究成果同日登上《自然》杂志

      本报武汉6月15日电(记者张锐)北京时间6月14日,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液态金属用于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武汉大学教授何光存为通讯作者的《三蛋白互作自我调节寄主植物抗虫性》,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国田团队博士研究生沙干、孙鹏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基因编辑磷脂合成酶赋予水稻广谱抗病性》...

    时间:06-16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全面启动“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项目

      中新网成都6月15日电(杨予頔)15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消息称,截至6月14日,“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项目已经全面启动。项目包括磨西台地地质遗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雪域贡嘎冰川恢复与保护项目两个部分,项目实施期3年。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造成甘孜州、雅安市、凉山...

    时间:06-15
  •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记录物种毛杓兰

      中新网重庆6月14日电(周厚林)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日对外透露,该保护区工作人员近日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家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毛杓兰”。经查证,此次发现的毛杓兰属五里坡保护区新记录物种,目前该保护区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增加到74...

    时间:06-14
  • 自然资源部:加快“未批已填”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

      中新社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自然资源部14日在北京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89号)(简称“89号文”)指出,加快“未批已填”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优化项目用海用岛审批程序。  自然资源部海域海岛管理司司长高忠文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89号文”重点围绕加快处理...

    时间:06-14
  • 自然资源部: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

      中新社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副司长杨祝晖14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要求各地有计划、有节奏、分类别、分区域逐步推动耕地的调入。  自然资源部当天公布的《关于在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严守底线的通知》指出,要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

    时间:06-14
  • 自然资源部:实施复垦复耕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中新社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副司长杨祝晖14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实施复垦复耕,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经济补偿,要留出一定过渡期,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  中国自然资源部13日印发《关于在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严守底线的通知》。杨祝晖解...

    时间:06-14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