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开启了!

2023-05-26 11:08: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在南海西北陆坡海域发现大型古代沉船文物遗址,并成功布放我国首个深海考古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

  网友表示:“沧海桑田!有悠久文明的中国,不管地下还是海底,都蕴藏着丰富的宝贵财富。”

  开启新篇章

  “叹为观止”“这么多瓷器”“只看着照片就感觉很激动了”“太壮观了”……在新华社微博发布的沉船水下实景照片下,网友感叹。

  据新华网报道,5月20日,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参加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第一次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启了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据了解,此次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由深潜器搭载布放于海床表面。布放完成后,研究人员能够借助长基线定位系统对永久基点进行位置标定,为开展对古代沉船的精准考古调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两处古代沉船遗址的“露面”源于去年的考古调查。央视新闻发文称,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调查团队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其中一号沉船遗址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二号沉船遗址以大量原木为主,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弘治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

  调查显示,南海西北陆坡两处沉船年代相近,相距仅10多海里。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证明了这一航线的重要性和当时繁盛的程度。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

  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新华网发文称,这一重大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中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不少网友评论道:“有种和过去时空接轨的感觉!”

  新技术、新装备

  用科技之钥,打开历史之门。发现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过程,是一次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完美融合。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报道,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分别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基于前期相关海底探测结果,在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第500潜次发现的。

  “近年来,中科院先导专项等自主部署研发的船载多波束系统、应急救援打捞作业工具、水下无人探测平台等系列技术和装备,为深海文物水下发现打捞奠定了坚实基础。”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说。

  中工网刊发的报道指出,对于具有高技术门槛的深海考古,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深海考古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表示,在此次考古调查中,首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比如在深海沉船设置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使用长基线定位技术进行位置标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资料记录的精度与准确性;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古记录。这些对于水下考古技术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探索水下考古发掘技术与装备研发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人民网报道,此次考古工作利用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潜载测深侧扫声呐获取了沉船区域水下全局分布图,为快速厘清文物分布范围、测绘基点选址及文物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数据图像支撑。

  据新华网报道,针对文物现场观察和文物提取的特殊要求,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将利用载人/无人潜水器,配合使用新型力反馈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清理装置等,对海底文物进行无损的保护性提取,对被沉积物覆盖的关键文物进行水下清理,方便考古学家进行原位观测。

  陈传绪介绍:“我们将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技术装备,包括‘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狮子鱼一号’遥控水下机器人等,同时开展深海考古关键技术攻关和专用装备研发,为深海考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微博网友“空山新雨”评论说:“感谢科技的发达,让我们更完整地了解历史。”网友“虎啸九天”留言说:“期待更多行动为考古带来收获。”

  深海持续探索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深海考古探索不止,取得了重大进展。

  据中工网报道,2018年4月、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在西沙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实施两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若干沉船和遗物点。

  此次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的考古调查工作,是我国首次对深海水下文物开展考古工作。据人民网报道,此次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晚唐五代以来南海海上航线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这一发现,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制定水下考古调查方案,开展已提取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海南省人民政府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在相关海域开展海上巡查、监测,保障文物安全。”闫亚林介绍。

  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据央视网报道,其中第一阶段将从5月20日持续至6月上旬,使用载人潜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围,对沉船遗址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计划于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实施。考古调查工作结束后,将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深海考古,要科技也要人才。这次深海考古队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组成,成员近30人,包括考古学、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科研人员,分为物探航测、深潜作业、文物保护、测绘记录、摄影摄像、资料汇编6个组,开展协同作业,共同完成这次任务。

  据中工网报道,国家文物局将会同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等,进一步加大深海考古工作力度。以一号、二号沉船为重点,在南海重点区域及重要航线常态化开展深海考古调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开展深海考古关键技术攻关和专用装备研发,加快建设深海考古人才队伍。切实加强两处沉船遗址的保护管理,确保遗址和文物安全。(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振凯 侯婧怡)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开启了!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在南海西北陆坡海域发现大型古代沉船文物遗址,并成功布放我国首个深海考古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同时,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  网友表示:“沧海桑田!有悠久文明...

    时间:05-26
  • 覆盖深空深地深海 中国科协发布2023四类55项国际科技会议议题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25日发布《2023年度国际科技会议议题设置指南》,包括覆盖深空深地深海探测等,共设置有四类55项国际科技会议议题。  中国科协当下午在北京举行2023年科协系统国际会议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协国际合作与对外联络专委会委员、国际科...

    时间:05-25
  • “勇士”潜千米 深海探遗珍

      我国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首个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完成布放  “勇士”潜千米 深海探遗珍  核心阅读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深海考古重大进展:我国南海发现两处古代沉船,“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首...

    时间:05-22
  • 国家文物局发布深海考古重大发现 在南海2500米和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古代沉船

      中新网三亚5月21日电(记者 应妮 符宇群)国家文物局21日在海南三亚发布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已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设置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开启了考古...

    时间:05-21
  • 载人潜水器深入拍摄两处千米级沉船遗址

      4K影像记录丨载人潜水器深入拍摄两处千米级沉船遗址  记者今天(5月21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进行了第一次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一...

    时间:05-21
  • 潜行两万里 中国的“深海宇航员”

      不久前,国内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扎根南海,这标志着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深海重器的安装是由一支平均年龄31岁的水下机器人(ROV)操控团队完成的。  36岁的领队韩超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也是全球最年轻的ROV总监。如今...

    时间:05-15
  • 赵晓明:给深海油气田做“CT”

      【奋进者】  ◎陈 科 通讯员 谢 娜 曹 正  搞地质研究可不是跑几次野外、做点室内测试、发几篇论文就行了。深水沉积学与油气地质研究,最终是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我们要有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利用我...

    时间:05-15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杨申申:“我的梦想在深海”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杨申申——  “我的梦想在深海”(劳动者之歌)  1.6米内径的大“玻璃球”内,坐着3名驾驶员,当他们在1500米深的水下航行时,就可以360度环视整个操作视野——这是新一代的“全通透载人潜水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研究员...

    时间:05-02
  • 劳动者之歌丨杨申申:深海逐梦者

      新华社南京4月28日电 题:杨申申:深海逐梦者  新华社记者何磊静  “海洋的深度是有限的,但我们探索海洋的技术追求没有尽头。”在我国最新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开展常规化运营后,杨申申全身心扑在下一代潜水器的研发上。  “之前的载人潜水器,只能通过很小的观察窗口向外看,这次要实现360度视...

    时间:04-28
  • 关注产业绿色转型:海上风电向深海迈进

      海上风电向深海迈进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全球能源结构重塑,海上风电成为我国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在近日举办的海陵岛国际风能大会上,专家表示,随着海上风电快速成长,规模效应逐渐显现,更大型的风机、更多样的安装形式、更多元的开发方式,都将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  装机量全球第一  在浙...

    时间:04-1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