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热议话题 高校应如何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2023-05-25 11:30:18

来源:羊城晚报

  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成热议话题

  高校应如何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成热议话题。大学生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怀疑自己有心理疾病后,可以怎么做?高校应该如何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其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报告指出,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同时,报告还披露,重点院校的学生抑郁焦虑风险比非重点院校的大学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显著高于专科生。

  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心理学副教授谭健烽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大学生高发的精神疾病,较有代表性的有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其中,双相情感障碍近几年的发病率有所提升,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焦虑症相比,其治疗方式更复杂,更容易被身边人忽略。“高校和全社会要提升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关注。”谭健烽说。

  “空心病”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所谓空心病,指的是学生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追求,也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甚至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也越来越少。谭健烽指出,有些大学生不懂得把握“劳逸结合”的尺度,一味追求安逸享乐。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空心病的趋势已越发明显。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

  不少同学在经历挫折的时候,会体会到悲伤等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生活。那么,大学生如何正确判断自己是心情不好,还是有心理疾病呢?

  对此,谭健烽表示,认知,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是评估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三个维度。认知主要是关于“是如何”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应如何”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与过去的自己作比较)、横向比较(跟身边的人、与大众标准作比较)、判断自身情况与现实环境是否相符。

  “如果在三个层面上面有较大差异、不匹配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可能。”谭健烽说,如果同学们在经历了遭遇了某一个创伤以后,有1个月甚至3个月的时间都沉浸在情绪中难以脱身,这可能属于“心理问题”的阶段;如果超过了6个月,而且影响正常生活与人际交往,那么可能已经发展到“心理障碍”层面。“如果发展成心理疾病,就要及时去救治。”谭健烽强调。

  高校如何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如今,不少高校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日摆摊等活动,也建有心理咨询室、配备有心理咨询师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同时利用公众号、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科普。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徐同学表示,该校经常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班委定期转发相关公众号的心理相关推文,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心理学相关知识,鼓励和呼吁大学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广东金融学院的陈同学表示,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较丰富,有心理知识竞赛、手语操大赛等,还有相关的团辅活动。陈同学说:“我觉得这些活动能让大学生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

  当我们发现身边的同学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时候,又该如何对待他们呢?

  谭健烽表示,我们要以“接纳”的态度面对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同学。具体要做三件事:第一是倾听支持,他们很渴望有人倾听理解。第二是理解接纳,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可能会让普通人觉得有点怪,不理解对方为何会产生如此想法。当表达关心的时候,建议尝试转换角度与问法,从质问的语句“你为什么要这样”变成“是什么让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展现出“我想了解你、关心你”“你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的友善态度。第三是陪伴就医,作为身边人,可以陪伴对方前往精神心理科等寻求帮助,积极治疗。

  除了宣传预防和医学治疗,谭健烽还特别提到:“学校和家庭要创造一个‘接纳’的环境,让问题的主人能够安顿下来,从而很坦然地把问题、成因呈现出来。”谭健烽表示,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不能用过去的评价标准和所谓的个人生活经验来去判断、定义、贴标签。(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郑若彤)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论文致谢,盛放大学生的独有浪漫

      这届年轻人的毕业论文致谢里,都写了谁的名字?这是团中央微博号近日发起的话题征集。评论区中,有人说自己把偶像周杰伦写到了硕士论文里,有人感谢自家猫,还有人感谢自己的头发……花样致谢的背后,有哪些美好的青春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一些应届毕业生,邀请他们讲述对恩师的谢意、对青春的缅怀,对...

    时间:05-25
  •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热议话题 高校应如何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成热议话题  高校应如何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成热议话题。大学生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怀疑自己有心理疾病后,可以怎么做?高校应该如何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前不久,中...

    时间:05-25
  • 吃油炸食品的人更容易焦虑抑郁

      最近,一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新研究发现,吃油炸食品和焦虑与抑郁的发病情况有关。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库的14万人的数据。数据包括油炸食品消费量和在平均跟踪期 11.3 年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病情况。  他们发现,与不消费油炸食品的人相比,每天摄入超过一份油炸食品的人焦虑的风险高出 12%,抑郁...

    时间:05-25
  • 一群大学生用“想象接触”实验反歧视

      很多人被问到“你愿意跟艾滋病感染者拥抱、牵手或一起吃饭吗”这个问题时,嘴上都会回答愿意,但如果一名艾滋病感染者真的坐在面前要跟其共餐或交往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转身离开。  这种矛盾表现引发了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学生翟晴的沉思。2021年9月,翟晴和9名...

    时间:05-25
  • 心理专家为大学生成长送上心理“锦囊”:永远保持热爱、提升心理弹性

      中新网上海5月24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位于上海市宛平南路600号)党委书记谢斌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丹,上海市崇明中学心理学高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1995级校友姜企华24日共同走进上海师范大学第十期“成长有约”活动,分...

    时间:05-24
  • 不要煽动教育焦虑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随着中小学招生季临近,一些个人和商家通过煽动焦虑情绪、虚构身份、捏造事实等方式误导、欺骗家长和学生,牟取不法利益。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强调,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的依据或参考。而对于网络虚假内容煽动...

    时间:05-24
  • “陕西非遗文化”专题服装展演亮相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闫晓虹)记者23日获悉,以“遗·迹”为主题的“陕西非遗文化”专题服装展演作品亮相2023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  由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推出的此次服装展演以“陕西非遗文化”为背景,活动以“赓续历史文脉,守护陕西文明”“传承匠心匠艺,畅享美好生活”为方向,旨在推进陕西...

    时间:05-23
  •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原标题: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一项以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

    时间:05-23
  • 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新锐设计师联合秀迭代升级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闫晓虹)作为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十周年的特别企划活动,“致敬十年追光前行”新锐设计师联合秀在2023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期间炫彩推出,旨在体现大学生时装周注重培养时尚设计领域人才的发展宗旨。“致敬十年 追光前行”新锐设计师联合秀迭代升级 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

    时间:05-22
  • 数字经济 为残疾大学生就业提供新机会

    原标题:数字经济  为残疾大学生就业提供新机会“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就业形式的局限,为残疾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记者5月17日获悉,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立雄在《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新书发布研讨会上说。蓝皮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

    时间:05-2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