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东西问|黄新路:这本德国小说,如何在九十年后与中国再结缘?

2023-05-10 20:33: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成都5月10日电 题:这本德国小说,如何在九十年后与中国再结缘?

  ——专访四川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室原主任黄新路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姐姐和我总是乖乖坐在沙发上听祖母读《少年纤夫》——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得知祖母所著的《少年纤夫》时隔九十年后被翻译成中文在小说主角的家乡出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前副校长、核物理学家拉蒙·亚历山大·魏司在该书中文版前言中写道。

  《少年纤夫》是德国作家海德维希·魏司于1932年出版的青少年读物。这本以中国少年为主角的小说曾在欧洲6次修订再版重印,影响了一代西方读者。2022年底,《少年纤夫》中文版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少年纤夫》如何在九十年后与中国再结缘?书中中国少年的经历为何会打动如此多西方读者?四川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室原主任、《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策划与编辑黄新路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中新社记者:《少年纤夫》写于何时,讲述了什么故事?

  黄新路:《少年纤夫》这本中国题材的德国青少年读物,讲述了清末及民国初期,中国西南地区一位少年的坎坷人生故事。

  书中主角李洪顺出生于长江三峡瞿塘峡口夔府(现重庆奉节县)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去世后,李洪顺不堪继母的虐待离开家门,为求生存先后干过马帮、做过饭馆打杂的伙计、当过拉船的纤夫,吃了无数的苦头,一直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一家饭店的伙计和继承人,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德国作家海德维希·魏司作品《少年纤夫》(右),及其孙女塔玛拉·魏司整理出版的画册《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安源 摄

  20世纪30年代,海德维希·魏司以少年李洪顺作为主角,用非虚构文学小说的形式写成本书,原书中的大量插图,还原了许多当时中国社会市井的有趣场面。1932年,《少年纤夫》在欧洲出版后引起轰动,图书一版再版,共修订出版6次。读者通过书中少年纤夫的故事,能了解100多年前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黄新路介绍《少年纤夫》,他为这本书撰写了后记。安源 摄

  中新社记者:2022年底,《少年纤夫》中文版与中国读者见面。这本德国小说时隔九十年后,为何能与中国再结缘?

  黄新路:《少年纤夫》作者海德维希·魏司是德国外交官弗瑞兹·魏司的妻子。他们先后于1899年和1911年来到中国,1917年一起离开中国

海德维希·魏司(右)与弗瑞兹·魏司。四川大学出版社 供图

  弗瑞兹·魏司自1905年起先后担任德国驻重庆、四川(成都)和云南(昆明)的外交官。作为外交官的弗瑞兹·魏司和作为作家的海德维希·魏司都是热爱旅游和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共同喜爱摄影和写作。

  他们在中国西南地区工作和生活期间,遍历西部名山大川,人迹罕至的四川大凉山地区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深山峡谷中雄壮的川江纤夫号子,大凉山丛林中彝族的美妙山歌,以及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景色,都被他们用最早的录音机、照相机和纸笔记录保存下来。

弗瑞兹·魏司一百年前拍摄的长江纤夫。四川大学出版社 供图海德维希·魏司与弗瑞兹·魏司在茶马古道。四川大学出版社 供图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德分属交战双方,弗瑞兹·魏司夫妇于1917年离开中国。他们逝世多年以后,其后人从车库的角落中偶然发现了这批从中国带回去的珍贵资料,包括照片、玻璃底片、硝基胶片、显像图片,以及用录音设备记录下来的声音资料。

弗瑞兹·魏司使用过的照相机。四川大学出版社 供图

  弗瑞兹·魏司夫妇的孙女塔玛拉·魏司是一位德国的独立制片人、导演兼摄影。她收集和整理了祖父母留下的这些珍贵资料,并在德国政府相关部门的资助下,于2001年将部分照片在其祖父曾担任外交官的重庆和成都展出。这些整理后的部分照片和文字,2009年以《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画册的形式,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担任此书的策划和编辑。

  《少年纤夫》今天能够呈现给广大的中国读者,源于又一段佳话。在成都市青羊区西珠市街,文学家巴金故居旁,有一栋近现代建筑,这里曾经是100多年前德国驻成都领事馆所在地。《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中有好几张当年这栋建筑和周边环境的老照片,在编辑画册时,我曾陪同塔玛拉·魏司专门去这里采访和拍照。

成都市青羊区西珠市街有一处近现代建筑,这里曾经是100多年前德国驻成都领事馆所在地。黄新路 摄成都市青羊区西珠市街有一处近现代建筑,这里曾经是100多年前德国驻成都领事馆所在地。黄新路 摄

  2004年,重庆奉节(夔府)籍的小伙子傅寒与人合伙租下此楼,在这里开了一家专门接待背包客的国际青年旅舍。2005年塔玛拉·魏司再次带着摄影团队,追寻着她祖父母当年的足迹一路寻访和拍摄来到了这里,并在拍摄过程中与傅寒结下了深厚友谊。

  傅寒被《少年纤夫》的故事打动,决心要把这本书介绍给广大中国读者。通过书信的联络,出版中文版《少年纤夫》的想法得到了塔玛拉·魏司的支持和书面授权。《少年纤夫》时隔九十年后,能以中文形式在书中主角的故乡出版,实乃一大幸事。

  塔玛拉·魏司完成《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画册的编辑出版回到德国后,继续搜集整理其祖父母留下的珍贵资料。她在德国柏林民族博物馆与助手一起不懈地工作,甚至当发现自身已身患癌症时也未停下。塔玛拉·魏司因癌症恶化不幸于2016年去世,享年66岁。《少年纤夫》的正式出版,也是对塔玛拉·魏司的纪念。

2004年,塔玛拉·魏司带领她的摄影团队在中国沿着她祖父母的足迹采访。四川大学出版社 供图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书中少年纤夫的经历会打动如此多西方读者?弗瑞兹·魏司夫妇留下的资料对研究百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的社会文化历史有什么帮助?

  黄新路:中国作家阿来曾经说过,东西方文学最大相同之处就在于表现人。文学的核心是人,是人的意志、人的情感。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是靠情感打动人。东西方读者对文学的共同关注都是以情感为第一,这是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少年纤夫》作者就是通过各种友情和亲情的情节来描写和刻画主角少年纤夫。书中有一张作者海德维希·魏司与丈夫拍摄的《少年纤夫》主角原型照片。拉蒙·亚历山大·魏司谈及这张照片时曾说:“这是令我和很多人非常感动的一张照片。一位年纪非常小的纤夫,从他的衣着、从他脸上的表情、从照片的背景,令我们不禁会去思考他以后的人生会有什么样的境遇,这可能是我的祖母为什么后来写了这本儿童文学作品的原因。”

  东西方之间有很多不同,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共同点。共情可能就是这本小说引起巨大反响,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通过魏司夫妇带回的照片和实物,西方社会惊讶于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秀丽山川以及风土人文,他们也极度渴望了解这个遥远的东方神秘大国。《少年纤夫》中细微真实的画面与情节描写,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是此书出版后受到欢迎的又一个原因。

约1908至1909年,清末四川总督府衙门,当时四川的政界要人合影。后排左起第3人是德国外交官弗瑞兹·魏司。四川大学出版社 供图

  塔玛拉·魏司生前整理祖父母的日记、文稿、回忆录及相关出版物,并遍访在世的亲朋好友,依据大量一手材料编写了《一个德国外交官在中国的经历(1899-1911年)》一书。在她去世后,塔玛拉·魏司的助手与德国柏林民族博物馆的学者一起完成了她后期未尽的出版工作,这本书于2017年在德国正式出版。

约1909年至1910年,四川军政府官员会见德国外交官。后排举酒杯为弗瑞兹·魏司。四川大学出版社 供图

  “历史透过镜头得以重构”,指的就是基于影像来证明或修改一些文本的东西,这就是影像历史学者所说的“以图证史,以图证伪”。塔玛拉·魏司的这本遗著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书中的资料可和现有文献进行对比和互证分析,有助于考证百年前中国西南地区历史的一些细节,我们正准备将此书翻译后在中国出版。

  受访者简介:

四川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室原主任黄新路。安源 摄

  黄新路,四川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室原主任,《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策划和编辑,曾策划和编辑多种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教材、学术专著、文学文化读物、画册以及文集。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方回应加方宣布一名中国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立即停止无理挑衅

      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黄钰钦)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加拿大外交部宣布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一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加拿大方面罔顾中方严正交涉,以所谓“干涉加内政”的谎言为由,公然宣布一名中国外交官为“不受欢迎...

    时间:05-09
  • 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一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一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  中新社北京5月9日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9日表示,5月9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将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一名外交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中方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已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发言人宣布,针对加方无理...

    时间:05-09
  • 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一名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

      5月9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将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一名外交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中方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已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针对加方无理行径,中方决定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将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领事甄逸慧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已要求其5月13日前离华。中方保留作出进一步反...

    时间:05-09
  • 2023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旅”走进旅游名城桂林

      中新社桂林4月20日电 (欧惠兰)4月17日至20日,2023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旅”活动首站走进广西桂林。  由约旦、阿尔巴尼亚、斐济、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墨西哥、西班牙和亚美尼亚驻华大使馆外交官组成的考察团考察了桂林的象鼻山、两江四湖、龙脊梯田、漓江,观看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

    时间:04-20
  •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让外语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

    人民网北京4月19日电 以“大道致远,知行合一”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日前在北京举办。会议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就外语教育数字化、外语人才自主培养、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接受采访。人民...

    时间:04-19
  • 专家学者齐聚湖南师大 共话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

    活动现场。湖南师范大学供图人民网北京4月17日电近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暨全国高校外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本次会议由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承办,来自全国英语类专业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及相关出版社...

    时间:04-17
  • 2023全国基础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举办

    研讨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李依环 摄人民网郑州4月17日电 (记者李依环)15日-16日,2023全国基础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河南郑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教育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代表围绕“基础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主题,共同探讨外语教学育人使命和基础教育教学发展路径。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

    时间:04-17
  • 2023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旅”活动在北京启动

      中新社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 应妮)2023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旅”启动仪式21日在北京举办。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与来自49个国家的73位外交官共同出席活动。  胡和平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真诚希望与各国一道,深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互利中共...

    时间:03-21
  • 中美外交官同在埃塞访问 汪文斌:各国都应多做利于地区和平的实事

      中新网北京3月16日电(谢雁冰 邢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3月16日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目前,中国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薛冰正在访问埃塞俄比亚和非盟,同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在埃塞访问。请问中方对各国同非洲之角开展合作有何评论?  汪文斌:当前,埃塞俄比亚正处于恢复和平、聚焦发展...

    时间:03-16
  • 美国拒绝向俄外交官发放签证惹怒俄:这不是第一次了!

      中新网3月7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日报道,俄罗斯代表伊琳娜•佳热洛娃在工作组会议上表示,美国再次拒绝为计划参加联合国总部信息和通信技术工作组事务的多名俄罗斯外交官发放签证。  佳热洛娃说:“美国再次毫无根据地以挑衅方式,拒绝向俄罗斯跨部门代表团的多名成员发放签证。曾对代表团...

    时间:03-07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