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国产新型离子膜问世 将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2023-04-27 04:06:52

来源:央视新闻

  隔膜材料在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汽车玻璃上的防爆膜、手机面板上的保护膜等。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们手机电池里也有一张隔膜,用于防止电池短路,同时传输离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设计了一类新型离子传导膜。这种离子膜有望广泛应用于能源转化、大规模储能以及分布式发电等领域。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4月26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离子膜是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电化学器件或装备的关键部件,它既要防止短路,又要保证离子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高效通过、减少损耗,而传统离子膜普遍存在吸水后容易发生溶胀变形,结构疏松等问题,特别是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发生结构老化、性能下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研发的这类新型离子膜,解决了离子在材料中传导性与选择性不可兼得的难题,离子传输更加迅速,在膜内实现了近似无摩擦传导,使用该膜组装的液流电池,充放电电流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500毫安,相比传统离子膜更加坚固、不易老化,并且不会因为吸水而产生溶胀现象。

  据了解,多年来,高效储存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我国科研人员的重要研发课题。这种国产离子膜的问世,将打破国外同类型产品多年的技术垄断,大幅提升液流电池等储能装备的效率,有望在我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加紧实现该型离子膜量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教授介绍,我们可以把这种新型的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与我们的电网结合起来,用于家庭用电、工业生产。我们也可以把太阳能、太阳板发的电储存起来,建立一个电站,给汽车充电。这样可以达到我们节能、环保,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 王帅)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国产新型离子膜问世 将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隔膜材料在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汽车玻璃上的防爆膜、手机面板上的保护膜等。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们手机电池里也有一张隔膜,用于防止电池短路,同时传输离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设计了一类新型离子传导膜。这种离子膜有望广泛应用于能源转化、大规模储能以及分布式发电等...

    时间:04-27
  • 吉林新规让科研人员得实惠 力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

      中新网长春4月26日电 (李丹)吉林省政府新闻办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将于5月4日起正式实施的《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刘宝芳介绍,近年来,吉林省科技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两年来推动1205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首批启动的赋予...

    时间:04-26
  • 科研人员在安吉发现4.4亿年前的“维纳斯花篮”

      中新网南京4月26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外科研人员对浙江安吉晚奥陶世(距今约4.4亿年)安吉生物群中的六射海绵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现代六射海绵类型,属于偕老同穴科。因其外观形似花瓶,又被称为“维纳斯花篮”。  海绵动物是结构最为简...

    时间:04-26
  • 科研人员破解海参“吐丝”之谜

      科技日报讯 (记者叶青 通讯员江晓)记者4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胡超群团队,成功破解了海参“吐丝”之谜。该研究揭示了玉足海参居维氏器防御敌害的物质基础、感知过程与喷射机制,在海参敌害防御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

    时间:04-24
  • 科研人员在新疆发现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淡水节肢动物

      中新网南京4月21日电 (记者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1日消息,该所联合中外科研人员对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志留纪晚期地层中展开研究,发现一种新的淡水节肢动物——赛尔玛尔迪布拉克虫。  研究认为,赛尔玛尔迪布拉克虫可代表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淡水节肢动物,也是在劳俄大陆...

    时间:04-21
  • 科研人员在新疆发现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淡水节肢动物

      中新网南京4月21日电 (记者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1日消息,该所联合中外科研人员对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志留纪晚期地层中展开研究,发现一种新的淡水节肢动物——赛尔玛尔迪布拉克虫。  研究认为,赛尔玛尔迪布拉克虫可代表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淡水节肢动物,也是在劳俄大陆...

    时间:04-21
  • 科研人员发现藏族人适应高原的新基因

      中新网昆明4月18日电 (记者 胡远航)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宿兵团队与西藏大学、西藏阜康医院等单位合作,发布“藏族人群千人基因组”,并发现新的高原适应基因。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Genome Biology》发表。  藏族人群对高海拔环境的遗传适应是现代人适应性进化最经典的...

    时间:04-18
  • 我国科研人员构建首个双生病毒—植物—昆虫数据库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郭建英)3月2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该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其他科研单位,构建了国际首个双生病毒—植物—昆虫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最完整的双生病毒、寄主植物、传毒介体、病毒—植物—昆虫互作信息,并提供...

    时间:03-23
  • 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

      基础研究减负还要过几道坎   写“材料”争“帽子”仍在困扰青年科研人员  基础研究相当于科技大厦的“地基”,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就是“打地基”的人。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

    时间:03-20
  • 中国科研人员揭示绿瘦蛇体色差异的分子机制

      中新网成都3月16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16日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团队结合透射电镜、组学测序和功能实验等多技术手段,对体色多态性蛇类——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体色差异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揭示了SMARCE1基因的关键突变是其体色差异的重要分子基础。  据了解,...

    时间:03-16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