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揭秘北京城市副中心“千亿投资”账本

2023-04-24 10:40: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项目加速跑 产业拼质效 民生拔节高

  揭秘北京城市副中心“千亿投资”账本

  本报记者王明浩、郭宇靖、张骁

  春和景明,万物勃发。

  天安门向东20余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个个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众多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一座“未来之城”抢时间、拼发展,奋力向“立长远、强功能,全面上台阶”迈进。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北京举全市之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20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年度投资从“百亿级”跃升至“千亿级”,连续4年保持这一投资强度,并明确要做足投资“高质量”的成色。

  如此巨量的资金投入,怎么花?落在哪?谁受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揭秘“千亿投资”账本。

  精准落子,重大项目“拉框架”

  很多司机经过北京东六环路六合桥时都会好奇注目:3年多来,这里塔吊林立、工人忙碌,为何不见起高楼、架桥梁?

  原来,施工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采用了盖挖逆作工艺。“地下轨道通达四方,地上地下盘活城市空间。铁路、地铁、公交、航站楼、码头,7个北京南站大小,你能想象的出行方式这里都有。”面对记者,京投所属枢纽建管公司副总经理何刚卖起“关子”来,2025年建成后,这个“超级枢纽”能有多厉害?乘客1小时内到达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只用15分钟。

  通州区曾是北京远郊区,底子薄、基础弱。功能定位明确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必须迅速拉开新的城市框架。“投资账本”显示,每年千亿投资固定加速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行政办公”四大领域,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投资概算318亿元,国内在建最长的盾构高速路东六环入地改造项目投资126亿元,首条跨省连接京冀的轨道交通北京地铁22号线投资506亿元……“每一笔投资都是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精准落子’。”通州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姚伟龙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体现投资实物工作量的“建安投资”,连续4年排名全市第一。“说明这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最大。”

  基础设施为新城发展筑牢底座,也铺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快速路”。北京市很多公务员记得,正是4年前的一次“大搬家”,拉开了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序幕。

  2019年1月,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第一批35个市级部门、165家单位搬迁,约1.2万名公务员入驻行政办公区。目前“一期搬迁”圆满收官,今年市级行政办公区二期将实现竣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项目启动建设。“未来还有近3万人到这里办公。”通州区委书记孟景伟说,与主城区“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格局将有序形成,持续强化非首都功能承载力。

  夯实根基,产业锚定“高质量”

  台湖图书城是陪伴通州居民几代人成长的首选,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读物发展,这个曾经的亚洲最大出版物集散中心发展规模逐年缩减。眼下,经过社会资本盘活利用,图书展销中心加速改造为戏剧产业综合楼,老酒店正变身以戏剧演艺为主题的精品酒店,一个集演艺文化和新型消费功能的聚集地正加速形成。

  随着城市框架拉开,与台湖图书城类似的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在高强度投资支撑下,面向未来的新项目加快导入,城市副中心激发出澎湃的产业活力。

  看特征,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22年较2020年增长7倍,高技术产业对投资的支撑超过房地产开发。在每年2万家新设企业中,数量占比最高的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高精尖”成为城市副中心最热门的投资领域。

  作为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语言服务企业,传神联合(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反复比较,最终选择在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落户”。公司副总裁傅强表示,他们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在这里找到广阔应用场景,还得到了申请进京落户指标,职工工作居住证申办、健康服务、出入境服务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措施的支持,让企业发展“如虎添翼”。

  2023年,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中国信通院产业创新基地即将开工,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通州网安园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都将加快实施。

  看结构,社会资本踊跃参与。2023年“千亿投资”计划中,社会投资额占比高达74%,超出2020年16个百分点、超出2021年5个百分点。“这说明城市副中心建设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各方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情持续攀升。”姚伟龙说。

  看成效,总部经济趋势突出。2016年起,城市副中心有序承接北京中心城产业疏解,吸引三峡集团等58家央企一二级子公司落户。2023年,北投集团、首旅集团等6家市属国企新总部将加速建设,同仁堂集团新总部也将开工建设。

  大型企业总部带来人才、项目和机遇,作为产业发展的“活水”,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加码布局。2020年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引入上海银行、广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通州区支行提格为二级分行。目前,通州区注册金融企业超过350家,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超过10%,各类金融资产交易、管理规模突破2万亿元。

  聚焦民生,百姓最有“获得感”

  “以前到北京看病,远点奔‘协和’、近点奔‘潞河’,看个病都要一整天。”但这几年,家住河北燕郊的王桂英不用总往城里跑了。北京三甲医疗资源陆续向城市副中心疏解,新医院大多是新院区而非分院,坐诊的也是城里的主任专家。“对我们上年纪的人来说,这是协同发展带来的最大获得感。”她激动地说。

  2016年起,北京用于市级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建设的投资达11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24.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800张。目前,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进入装修阶段,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北京市疾控中心加快建设,北京胸科医院改建项目启动主体工程施工。

  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和通州区总规,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力争达到每千人7.7张床位服务水平,更广泛惠及以王桂英为代表的普通市民和家庭。

  梳理“千亿投资”账本不难发现,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对民生领域投资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卫生和社会工作领域、教育领域投资分别同比增长约61%、24%。今年,民生领域投资将占到千亿固定投资的近20%。

  教育同样是百姓获得感的来源,也是城市副中心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2018年以来,北京用于市级教育资源向城市副中心疏解建设的投资达233亿元,设置学位超1.8万个。“我在副中心上班,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这里教育资源逐渐比肩中心城,为我们安居置业免除了后顾之忧。”住在通州的家长王子威说。

  在政策引领和投资推动下,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景山学校通州校区、北京北海幼儿园通州分园等投入使用,北京二中通州校区、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加快推进,备受关注的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一期主体结构完成,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受益面加速扩大。

  与此同时,城市副中心渐成首都文旅消费“新高地”。2021年,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继大运河后文旅产业又一张名片。到今年底,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被公众称为一座“文化粮仓”、一艘“运河之舟”、一间“森林书苑”的城市副中心博物馆、剧院、图书馆“三大建筑”将正式开放,通州区和河北廊坊北三县的居民即将“尝鲜”。

  孟景伟告诉记者,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规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向民生领域倾斜力度,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有效发挥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预计“十四五”期间,建设投资总额将达6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将超过2万亿元,投资将长期处于上行周期,持续为“未来之城”的发展夯实根基。(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以高质量赢得大流量 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现场评论)

      “借助网络投诉、热点监控、社群运维、风险提示等新技术手段,我们对民意、舆情的掌握更及时、更丰富。”在近日举行的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一位网络媒体负责人的分享,引发不少现场嘉宾的共鸣。  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时间:04-24
  • 建设“无废城市”为高质量发展添“绿色”

      全面整改出新出彩身边新规 8  循环经济产业园变身“无废景区”“无废园区”;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成为路面砖、路缘石;APP一键下单即可上门回收家具、衣物……这些都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市管理...

    时间:04-24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 经济学范式如何创新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王学武  刘若涵  对话嘉宾: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曦辉 中央民族大 学管理学院院长  蔡宏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习近平经...

    时间:04-24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 经济学范式如何创新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王学武  刘若涵  对话嘉宾: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曦辉 中央民族大 学管理学院院长  蔡宏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

    时间:04-24
  • 共饮一江水 川鄂共举杯 五粮液亮相“川酒全国行”演绎川酒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4月21日,以“川鄂共举杯”为主题的“川酒全国行”,在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正式启程。五粮液领衔川酒“六朵金花”,集结丰谷、文君、小角楼等川酒“十朵小金花”,以及川酒“原酒20强”等多个品牌,在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盛装登场。  活动现场,在以“共享时代机遇 共酿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五粮液展...

    时间:04-23
  • 解码首季经济数据|数字增长背后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2023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呈现出积极向好态势,在数据的背后,“开门稳”“成色优”“活力旺”“创新足”等高质量发展亮点表现突出,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有益增量。  “稳”——增速回升态势更稳,韧性十足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体上看,一季度经济数据反映了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趋势,部分指标呈现加快...

    时间:04-23
  • 有效投资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一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4.7%,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投资较快增长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7.1%,增速分别比上年全年和同期加快2.2个和4.5个百分点。总体看,随着一系列稳增长...

    时间:04-23
  • 技术创新如何赋能媒体融合?业内:不断通过传播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

      央广网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王晶)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突变式迭代,将给步入深水区的媒体融合转型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在这样的时代变局前,媒体人又该如何守正创新?  4月21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网络管理技术局指导的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技术赋能·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平行论坛在南京举行。...

    时间:04-23
  • “优质乳工程助力健康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天津举行

      中新网天津4月22日电 (周亚强)“2023年,国家批准对优质乳工程实施认证和标志管理,这是推动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进展。”22日,由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中优乳奶业研究院(天津)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天津海河乳品有限公司承办的“奶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天津举行。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加启在论坛中介绍说,目...

    时间:04-22
  • 【大国基理】工业+文旅,这座城市钢厂走出了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卓婕):春日的阳光下,繁茂的树木与远处的青山遥相呼应,一潭碧波倒映着雨后湛蓝的天空,一些游客在打卡拍照。你一定想不到,这个“景点”其实是福建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坐落于福建省三明市的三钢集团。  福建三钢建于1958年,为新中国工业建设贡献...

    时间:04-22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