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走进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雏菊宝宝”离开世界之前

2023-04-20 09:21: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20日电(刘欢)近年来,面对无法治愈的恶性疾病疾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人临终关怀的相关话题。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一些儿童同样面临这样话题。

孩子在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活动 刘欢摄

  让孩子的疼痛得到舒缓,让紧绷的家长喘一口气

  “妈妈,不走,不走。”两岁的航航躺在病床上,用尽力气对妈妈蔡舟说。

  2020年,35岁的蔡舟被医生告知,她的儿子航航患有肝母细胞瘤,并且已经进入到四期,难以治愈。蔡舟与丈夫遍寻名医无果,年幼的儿子也饱受疾病的折磨,因为身体的疼痛无法进食和睡眠。

  偶然间,蔡舟观看了一部关于讲述全国首个家庭式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雏菊之家”的短视频,便带着孩子从天津来到北京,找到了“雏菊之家”创始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医师周翾。

  入住雏菊之家的第一天,经过疗护后,航航终于能够进食和交流,他说:“喜欢这里。”

  航航睡着了,周翾从医院赶来,看过孩子之后,问蔡舟:“你们大人有没有出去喘口气?”

  蔡舟这才发现,自孩子生病以来的每一天,自己和丈夫都是时刻紧绷的,“听完这句话我当时特别感动,因为从来没有人关心过我们家长怎么样。”

  周翾从事儿童血液病治疗已经28年。2013年,她开始深入儿童临终关怀领域的工作,并在次年成立了儿童舒缓治疗专项基金,致力于为肿瘤患儿及家庭提供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基金下设“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以及“雏菊之家”儿童临终关怀病房。

  “成立舒缓中心主要是想让生病的孩子能够得到缓解,让紧绷的家长能够有个地方喘口气。”周翾介绍说,中心的舒缓疗护工作不仅仅提供身体方面的治疗,更多还有心理上的照护。

  据悉,中国每年新发儿童恶性疾病4万多例,能治愈的不到80%。但全国能够提供儿童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的病床不足十张。周翾在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重病的儿童和家庭。当问到孩子最后的时刻最想去哪时,他们都会说:“我想回家。”

  于是,在2017年,周翾成立了全国首个家庭式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雏菊之家”。“我们想陪伴这些孩子平静地走到终点,尽可能减少他们临终前的痛苦,同时让亲人可以继续好好生活。”

  在这里,周翾与多位社工、志愿者一起陪着蔡舟,为孩子尽可能提供一切帮助与支持。当航航从昏睡中醒来时,他对着泪流满面的妈妈说:“妈妈不哭,妈妈要开心。”

  航航在“雏菊之家”渡过了生命最后的三个月。离去的前一天晚上,病房里面静悄悄,大家都已入睡。航航小声对妈妈说:“妈妈,走,走。”

孩子在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活动 刘欢摄

  不是所有家庭都能直面病痛与死亡

  航航离去的那天,蔡舟出奇的平静。从确诊时的难以接受,到最后一刻真的来临,她已经做了无数次的心理建设,也在“雏菊之家”的陪伴之下共同送孩子远行。“这里像是救星一般的存在。”

  但是,并非所有家庭都能这样直面孩子的病痛与临终。“雏菊之家”社工孙阳曾遇到一对父子,孩子因罹患恶性肿瘤已经到了生命的末期,他多次想要劝说父子俩来病房,但都被拒绝。

  孙阳每次去家中随访时,这位父亲都会问:“你看,我们孩子是不是已经好一点了?”

  孙阳看着孩子因肿瘤高高隆起的肚子,难以回答。“我当时觉得他很无知,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状态。”

  销售出身的孙阳觉得没有自己说服不了的人,却在父子这里遭到拒绝。他不再去探望这对父子。 再次偶遇时,他看到这位父亲抱着已经面色发青的孩子,踉踉跄跄从出租车下来,拖着腿一步步往前走着。

  “当时一看我就知道,孩子已经走了。看到这个爸爸眼神那么茫然无措,那一刻我就明白,是自己错了。”

  孙阳觉得,自己当初不应该抱着主观意见要求父亲应该如何做,忽略了家长与孩子真正的意愿,“是否到病房接受治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独自面临艰难的时刻”。

  后来,他明白,志愿者的工作并非居高临下地给予这些家庭帮助,而是与他们携手共同面对生死。

“雏菊之家”社工标志 刘欢摄

  原来孩子是生命最好的启示

  周翾在病房里,见证了许多个幼小生命的离去,也在这些孩子身上得到了许多关于生命的启示。“不要小看孩子们,他们虽然年龄很小,却能真正做到活在当下,珍惜自己拥有的每一天。”

  她看到,成年人身患绝症后不少都会埋怨自己为何如此倒霉,而孩子面对死亡却更加平静和坦然。

  曾有一个患病的孩子,因肿瘤压迫到神经,身体疼痛的同时情绪波动很大,对父母也常常恶语相向。某天,他突然提出要见周翾一面。

  虚弱的孩子躺在病床上,眼睛紧闭着。周翾来到他的床前说:“你有什么话要对周阿姨说吗?”

  孩子缓缓睁开眼,问:“周阿姨,我的腿还能不能好起来?”

  父母告诉周翾,孩子最开始感受到的就是腿部不适,在他的认知看来,只要腿好了自己的病就好了。周翾不愿意欺瞒孩子,只能说:“你的腿可能很长时间都好不起来了。”

  得到答案后,孩子又闭上了眼睛,一言不发,只躺在病床上用尽所有力气哭泣。哭完之后,他却变得非常平静和温和,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关心妈妈是否太辛苦,爸爸的负担是否太重。

  “那层窗户纸捅破以后,所有人都变得放松了。”周翾回忆说,那个孩子知道自己无法治愈后,在意的是今天吃什么,妈妈有没有休息好,志愿者哥哥能不能陪他打游戏,“他并不是在交代后事,他想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这就是珍惜生命最好的启示。”

  在这间病房里,不只有离去和泪水。周翾觉得,她在“雏菊之家”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许多生命的潜能,并将每一个孩子妥帖地放在记忆的抽屉里,好好留存。

  “在这里,孩子在成长,家庭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周翾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走进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雏菊宝宝”离开世界之前

      中新网北京4月20日电(刘欢)近年来,面对无法治愈的恶性疾病疾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人临终关怀的相关话题。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一些儿童同样面临这样话题。孩子在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活动 刘欢摄  让孩子的疼痛得到舒缓,让紧绷的家长喘一口气  “妈妈,不走,不走。”两岁的航航躺在病床上,用尽力...

    时间:04-20
  • 山西石楼“思源计划”:让孩子们喝上“纯净水”

    原标题:山西石楼“思源计划”:让孩子们喝上“纯净水”  开学至今,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万余名少年儿童喝上了专门净化的“纯净水”。这是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为保障全县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孩子们的饮水安全推进的“思源计划”。截至去年年底,该计划已覆盖全县中小学、幼儿园1.5万余名学生。  2021年以来,在...

    时间:04-18
  • 与孩子交流太难?试试这两个沟通技巧

      要以积极和发展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在任何情境下都要看到孩子好的一面,而不是关注缺点。要看到孩子已经做到的部分,而不是关注他们没做到什么。  ——————————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会感到跟孩子沟通真的“好难”。家长一遍遍苦口婆心...

    时间:04-18
  • 北京麦当劳“亲子读书会”让孩子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

      2023年4月15日,麦当劳中国正式推出2023年“亲子读书会”主题派对,与中信童书跨界携手,打造高质量的亲子时光,共同助力亲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即日起,顾客可以在全国2000多家家庭型麦当劳餐厅进行预约报名。  结合当月热点,麦当劳中国和中信童书的专家将每月为“麦当劳亲子读书会”精心挑选一本来自全球...

    时间:04-17
  • 深化体教融合,让孩子更全面成长

    原标题:【光明时评】深化体教融合,让孩子更全面成长   【光明时评】   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员进入校园任教,同时越来越多的竞技体育冠军从校园走出,“体教融合”也成为人们关注并讨论的热词。   从教育教学规律来看,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体”与“教”必然融合;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具备较强综合素...

    时间:04-17
  • 亲子关系新代沟?孩子的剧本娱乐,家长知多少

    原标题:孩子的剧本娱乐,家长知多少  以密室逃脱、剧本杀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发展迅速,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文化现象。据《中国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研究报告》(2021-2022)显示,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从2018年到2021年,剧本经营场所的总体数量增长了400%,青少年成为其固定的消费群体。《青少年沉浸式娱乐现状...

    时间:04-17
  • 亲子之间的新代沟?孩子的剧本娱乐,家长知多少

      孩子的剧本娱乐,家长知多少  了解不够,认可度不高,体验比例更低   以密室逃脱、剧本杀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发展迅速,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文化现象。据《中国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研究报告》(2021-2022)显示,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从2018年到2021年,剧本经营场所的总体数量增长了400%,青少...

    时间:04-17
  • 亲子之间的新代沟?孩子的剧本娱乐,家长知多少

      孩子的剧本娱乐,家长知多少  了解不够,认可度不高,体验比例更低   以密室逃脱、剧本杀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发展迅速,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文化现象。据《中国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研究报告》(2021-2022)显示,沉浸式剧本娱乐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从2018年到2021年,剧本经营场所的总体数量增长了400%,青少...

    时间:04-17
  • 四川平武:熊猫“宝妈”花式带娃 教授孩子生存技能

      中新网绵阳4月13日电 (唐雪梅)近日,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老河沟片区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素材时,发现在柏木林位置拍摄到一段野生大熊猫母子同框,熊猫妈妈教授熊猫宝宝独立生存技能的视频。熊猫妈妈教授熊猫宝宝啃、咬、推、挤等动作。 桃花源老河沟保护中心供图  视频中,熊...

    时间:04-13
  • 孩子“触网”低龄化,如何科学应对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许多学龄前儿童(3—6岁)早早接触、使用或拥有了手机、平板电脑、儿童手表等移动终端,在享受愉悦便利的同时,更面临着视力下降、网络依赖与不良信息侵蚀等问题。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手机等移动终端使用现状如何?家长对孩子使用移动终端的管理与干预是否到位?对此,光明日报记者联合有关专家,面向全国31个...

    时间:04-13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