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1331件作品亮相国家级设计大展 中国设计迸发创新活力

2023-02-27 05:26:4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331件作品亮相国家级设计大展——

  中国设计迸发创新活力(深观察)

  本报记者 郑 娜

  在你眼中,设计是什么?是一张海报、一套盲盒,还是一件服装、一座建筑?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设计所涵盖的领域不断扩展。大到国家形象,小到衣食住行,设计无处不在,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日前,在深圳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就以上千件作品刷新了公众对设计的认知和想象,彰显出当下中国设计喷薄而出的创新活力。

  回应时代命题,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下简称“设计大展”)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举办的设计类国家级展览,每3年举办一届。本届设计大展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分为主体展和湾区特展两部分,共计展出122个案例、1331件作品,汇集了近年来中国设计与公共艺术的优秀成果。

  “本届设计大展集中体现了近年来设计是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面对大国崛起、高科技发展、信息化变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传统文化活化、红色文化赓续等时代命题,中国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策展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表示。

  作为本届展览的“重头戏”,主体展分为“展现国家形象”“推动产业转型”“助力文化建设”“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生态文明”5个板块,展出案例96个、作品1050件/组,展示了设计和公共艺术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览以一系列国家形象设计开篇。过去3年,中国经历了多个重大历史节点。中国设计师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以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主题,用独特的中国设计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推出一大批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优秀作品。

  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团队设计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以数字“70”和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作为核心元素,将“70”巧妙设计成翻开历史新页的视觉效果。“7”的造型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国徽五星及天安门图案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快氛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董卫欣设计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新馆门头壁画、围墙装饰,采用黑色铸铁装饰,以抽象图形的方式展现了1921年建党初期到2021年建党百年之间,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屹立东方。

  除了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在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国家重要外事活动以及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中,设计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并被世界所看见。策展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杭间表示,近年来,中国国家形象设计特别是视觉设计和空间设计正呈现出与内涵深度契合的全新面貌,助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结合科技发展,引领新风尚

  科技与设计的融合,是本届展览的一大亮点。

  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车设计、火星航天服前瞻性设计、水下机器人设计、智能物流系统设计、参数化服饰智能设计机器人……本届展览中,科技元素随处可见。无论是“推动产业转型”“助力文化建设”,还是“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生态文明”,都离不开科技参与,而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此次我策展的部分主要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数字孪生、智车形态、人机共生、智慧家居等多个案例主题,展示了中国创新设计从‘追踪’到‘跨越’、实现‘引领’的巨变。”策展人之一、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王昀表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冬奥健儿们乘坐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往返,车头图案是“瑞雪迎春”,车身上印着“Beijing 2022”。该车组以现有“复兴号”CR400BF型动车组为基础,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次,“瑞雪迎春”版“复兴号”模型,就陈列在展览现场。

  在“复兴号”旁边是一套“火星航天服”。2021年7月,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航天员刘伯明站上机械臂,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全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也首次亮相。此次展出的“火星航天服前瞻性设计”,正是“飞天”舱外航天服设计团队在未来载人航天产品的创新设计。

  不仅是大国重器,本届展览中科技与设计相结合的案例还有很多,涉及方方面面。如苏绣非遗传承人姚慧芬用新针法创作的苏绣作品,就运用了数字针法设计。该设计为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与清华美院研创团队对苏绣针法的拓扑学研究成果,成功将针法归纳转化为函数,生成可以记录和创新针法的计算机程序。

  “苏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累积了四五十种针法,现在通过算法,通过学习型人工智能的参与,我们可以瞬间产生无数种新针法。苏绣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这一古老艺术开发出新的设计语言。未来,这种算法还可以拓宽到其他绣种,甚至是所有纺织、编织领域,比如织锦、竹编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策展人之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介绍。

  彰显湾区特色,赋能美好生活

  作为设计大展首次增设的项目,“湾区特展”受到了特别关注。展览分为“魅力湾区”“共生湾区”“潮流湾区”“视觉湾区”“创想湾区”5个板块,展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优秀设计和公共艺术作品26个案例,共计281件/套。

  从人文情怀到工匠精神;从产学研+设计+制造业的生态系统,到数字科技与湾区智能设计带来的无限可能;从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到潮玩品牌彰显湾区时尚……“湾区特展”全方位勾勒湾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设计力量。

  “‘湾区特展’依托于设计大展的总体背景,突出自身‘先行先试’的创新性、实验性、先锋性,着重呈现湾区本土设计及公共艺术的鲜明特性。”策展人之一、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学术总编辑张新英表示。

  湾区设计有哪些特点?张新英认为,湾区在社会治理、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引领作用,同时深圳、香港这些城市聚集很多年轻人,思维活跃,创新程度很高。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湾区各个城市发展的互补性很强,在这个背景下,湾区设计形成的集群是有特殊价值的,这里的案例非常灵活、生动,也很有意思。”杭间表示。

  2022年是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第15年。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表示,本届展览的举办将为深圳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以“深圳设计”更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城市高效能治理,以公共艺术更好涵养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设计大展不仅是行业的专业性展会,也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我们国家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高科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这一高水平的设计大展能够引发公众对设计的关注与思考,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引领方向。”汪大伟说。(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中国故事丨去“有风的地方” 看乡土中国治愈力

      早春2月,云南大理凤阳邑村,“有风小院”门口,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在石板路上排起了长队。近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跟着电视剧沉浸式体验了乡村“慢生活”的观众,把电视剧取景地——云南大理、剑川等地当作疫情后第一次旅行的目的地,苍山洱海成为他们向往的“诗与...

    时间:02-25
  • 用青年力量书写文明互鉴的中国故事

      坐落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市的苏欧德国王大学,是沙特深以为荣的第一所大学。去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其间他接受了苏欧德国王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习...

    时间:02-24
  • 【每日一习话】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这段话出自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

    时间:02-19
  • 总书记的回信,激励他们续写大爱无疆的中国故事

      晨光中,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友谊医院诊室的门打开了。约90名患者有秩序地在走廊里等候中国医生看病。  2月13日,是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接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大家紧张而有序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一切仿佛和往常一样,但又有些不一样。  就在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

    时间:02-19
  • 中新网评: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中新网北京2月17日电(记者 李赫)世界需要解密中国发展的密码,中国也需要被世界重新认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17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团结奋进新征程 奋楫扬帆再出发”2023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发布...

    时间:02-17
  • “中文老师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来华留学生讲中国故事)

      回望我的中文学习之路,正是我的中文启蒙老师吴群彬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正是因为吴老师,我才一直坚持学习中文,尤其是每当我想放弃时,都是吴老师在鼓励我。  我学中文的经历,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平;也像钻进一片密林,常常看不清前路。我的中文名字是张弘毅,是吴老师为我起的,希望我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来学中...

    时间:02-17
  • 习近平回信勉励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 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 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月9日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广大援外医疗队员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你们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难,用心服务当地民众,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时间:02-10
  • 云南民族街舞团:街舞碰撞“民族风”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新网昆明1月23日电 题:云南民族街舞团:街舞碰撞“民族风”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作者 罗婕  “多年来,我们希望用‘舶来品’街舞艺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云南民族街舞团团长向东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2023年“春暖花开”中印柬蒙四国迎春文艺晚会在国内外互联网平台陆续...

    时间:01-23
  • 上海政协委员呼吁发挥新阶层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中新网上海1月13日电(记者 范宇斌)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轮值副会长、上海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卢慧文12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积极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力量,加强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  卢慧文向中新网记者讲述了两则让她印象深刻的交流往事。  “2018...

    时间:01-13
  •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原标题: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两个“加强”凸显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教师,我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时间:01-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