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姜涛:从“吃素”到“吃肉”,这只“恐龙”何以扭转学界认知?

2023-02-25 20: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2月20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二),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重庆2月25日电 题:从“吃素”到“吃肉”,这只“恐龙”何以扭转学界认知?

  ——专访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姜涛

  中新社记者钟旖


  恐龙,古生物中的“顶流”,自19世纪后吸引着大部分人的关注,化石是人类了解它们模样和所生存时代情况的最佳途径。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内,“上游永川龙”的物种模式标本(化石)被誉为“镇馆之宝”。

  作为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几近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迄今仍为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龙化石之一,上游永川龙对国际生物学界有何意义?有着怎样的学术价值?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姜涛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上游永川龙化石为何是镇馆之宝?

  姜涛:上游永川龙,于1976年在四川省永川县(现重庆市永川区)上游水库大坝附近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专家共同研究命名。

  上游永川龙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几近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仅缺失前肢及部分尾椎,迄今仍为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龙化石之一。从标本分析,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恐龙,体长约9米,头骨大,牙齿呈匕首状,两条后肢强健有力,指端长有巨爪,生活在距今1.5至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将它定为“镇馆之宝”主要有几个出发点:化石“近于完整”的罕见性;它是命名其他同类恐龙新属种的可靠依据;为后人了解四川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面貌,以及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宝贵资料。

上游永川龙复原装架。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上游永川龙的发现对学界而言意味着什么?

  姜涛:肉食龙,在恐龙动物群中是比较难保存完整的一类,特别是完整的肉食龙头骨,一直是恐龙研究者追索的目标。在上游永川龙出土之前,中国发现了不少植食性的恐龙骨架,著名的有许氏禄丰龙、合川马门溪龙、多棘沱江龙。

上游永川龙头骨化石。受访人供图

  虽然中国的肉食龙化石早在1915年就被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George D.Louderback)在四川荣县采集,但直到20年后才被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甘颇(Charles L. Camp)进行研究,归为巨齿龙类(也叫斑龙类)。1942年,“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将其在四川广元采集的几枚单个牙齿研究命名为“甘氏四川龙”,向最早研究中国肉食类恐龙的甘颇致敬。

  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虽然先后发现三叠中国龙、金刚口龙、吉兰泰龙等肉食龙化石材料,但相较植食性恐龙骨架,均比较破碎,因此中国的肉食龙化石在学术界分量显得较轻。这也引起国际生物学界的质疑,甚至有声音说,“中国是一个不产肉食龙的国家,中国的恐龙都是吃素的”。

  上游永川龙的发现,实现中国可靠大型肉食恐龙化石零的突破,有力回击了这一无稽之谈,让中国摘掉了“没有可靠肉食恐龙”的帽子。峨眉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恐龙专题科教片《永川龙》。

  自此,中国侏罗纪大型肉食恐龙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得以奠定。

上游永川龙化石埋藏状态。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上游永川龙的发现已过去近半个世纪,在中国已成为恐龙种类世界最多的“恐龙大国”的今天,它还将发挥怎样的价值?

  姜涛:解答这个问题,需普及恐龙研究的两个基础常识,一是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二是生物命名优先率法则。

  首先,恐龙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化石本身,保存越完整的化石越能提供丰富且权威的信息。分类学、功能形态学、骨组织学研究等,都要以化石材料为研究基础。上游永川龙化石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有赖于其高完整度的保存。

  生物命名优先率法则,是指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以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为准。如果发现“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情况,应保留最早的名称,废除较晚的命名。

  对上游永川龙的研究将是持续性的。1978年上游永川龙相关研究正式发表后,中国又陆续发现和命名的巨型永川龙、和平永川龙、自贡四川龙、南岸永川龙等化石,及后期发现并归入甘氏四川龙的骨架等,均须与上游永川龙进行比对,如能找出明显差异,其命名的物种名称才能被认可。

  以巨型永川龙的命名为例,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72年,科研人员其实就发现了巨型永川龙,四年后才在同一片区域上又发现上游永川龙。但当时受一些客观原因影响,巨型永川龙发掘出的化石材料较为破碎,造成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983年才在对比研究上游永川龙的基础上得以命名。

  近年来,国际上开始有恐龙研究学者提出,将巨型永川龙、自贡四川龙、南岸永川龙和甘氏四川龙都归入永川龙属,仅保留上游永川龙和自贡永川龙两个种名,废除其余种名。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保留”或“废除”,需要规范、严谨、科学的认证。甘氏四川龙的命名仅建立在四枚单个的牙齿上,虽然时间上早于上游永川龙,但它与上游永川龙到底是什么关系,还有待论证。目前,我正着手带领团队通过比对恐龙牙齿形态的方式,展开相关研究。

重庆自然博物馆内模拟复原的恐龙化石挖掘场景。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恐龙是了解古生物世界的一扇大门。从文博角度出发,让民众零距离接触恐龙化石,有何益处?

  姜涛: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兴趣是增强学习主动性最好的动力。通过在博物馆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恐龙化石,可激发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群体的求知欲。恐龙化石是什么、怎样发现和发掘、如何复原装架等等问题,“观展”是民众找寻答案的直接途径。

重庆自然博物馆恐龙厅内景。受访人供图

  通过展览,总有一些兴趣浓厚的民众,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进一步探求相关知识。这一过程,既帮助青少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探究的种子”,促进他们立志从事国家基础科学研究。

  于文化消费而言,受众把恐龙文创衍生品带回家,也促进了恐龙文创产品的销售和开发。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恐龙化石研究方兴未艾。您认为,研究恐龙化石的意义是什么?

  姜涛:一是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不断发现和研究恐龙化石,丰富了人类对地球上曾经存在物种的认识。

  二是揭示地质学信息。如确定地层时代,解读恐龙生活时的地球气候和环境,尤其是了解非鸟恐龙灭绝的地质背景,从而在宏观层面揭示地球运动规律。

  三是将古论今,启发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不仅是哲学问题,也事关人类未来生死存亡。非鸟恐龙作为历史长河中的陆地霸主,曾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终在6600万年前灭绝,让位于后起之秀哺乳动物。人类从200万年前的直立人开始快速发展,到10万年前智人逐渐成为陆地统治者,相较恐龙的兴衰史十分短暂。研究恐龙为何盛极而衰,可为人类何去何从提供前车之鉴。

  简言之,研究恐龙,就是为了研究人类自己。(完)

  受访者简介:

受访人姜涛。何蓬磊 摄

  姜涛,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生代爬行动物化石及其相关地层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恐龙形态学、分类学。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姜涛:从“吃素”到“吃肉”,这只“恐龙”何以扭转学界认知?

      编者按:  国宝之美,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智慧,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2月20日起,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二),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中新社重庆2月25日电 题:从“吃素”到“吃肉...

    时间:02-25
  • “熊猫血”“恐龙血”…稀有血型人群用血难如何破解

      稀有血型人群“用血难”如何破解  身体健康的稀有血型成年人都应该献血,但自体储备只能算未雨绸缪,建立稀有血型库才是稀有血型人群解决“用血难”的主要途径。  ◎本报记者 陈 曦  说起稀有血型,大家都会想到Rh阴性“熊猫血”。热播剧《狂飙》中,安欣警官给高晓晨献的血就是“熊猫血”。在现...

    时间:02-15
  • 我科学家发现1.2亿年前长着恐龙头骨的鸟类新属种

      科技日报北京1月3日电 (记者陆成宽)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在1.2亿年前的早白垩热河生物群,发现了鸟类新属种——朱氏克拉通鸷。这一发现增加了基干鸟类物种和形态的多样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  “我们将新发现的鸟类命名为朱氏克拉通鸷。鸷,意指...

    时间:01-04
  • 我科学家发现长着恐龙头骨的白垩纪鸟类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金地、张泉)记者3日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在辽西热河生物群新发现一种长着恐龙头骨和怪异身体的白垩纪鸟类,命名为“朱氏克拉通鸷”。这一发现为解答鸟类如何由恐龙演化而来并演化出独有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

    时间:01-04
  • 1.2亿年前长着恐龙头骨和怪异身体的鸟 揭秘早期鸟类如何演化

      中新网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鸟类是从恐龙演化而来已是学界共识,其演化进程特别是早期鸟类头骨和身体如何独立演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家最新在热河生物群(距今1.35亿-1.2亿年)研究发现一种基干鸟类巾帼鸟科的新属种化石——长着恐龙头骨和怪异身体的白垩纪鸟类,并将其命名为“朱...

    时间:01-03
  • 云南楚雄多地新发现恐龙化石 将进行抢救性发掘

      中新社云南楚雄12月28日电 (熊佳欣)云南省楚雄州28日发布消息,该州武定县、禄丰市、双柏县相继发现恐龙化石,即将发掘的恐龙化石点共9个,其中一地恐龙生存时代为侏罗纪最早期,有可能成为中国发现最早的恐龙骨骼化石地点。各项筹备工作现已基本就绪,将陆续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  2020年底,武定县万德...

    时间:12-28
  • 恐龙界的“猫捉老鼠”?恐龙捕食哺乳动物证据首现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张佳欣)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1.2亿年前的小盗龙化石中发现了这种小型恐龙的午餐。对该恐龙化石的重新分析发现,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动物的脚骨。这是恐龙以哺乳动物为食的第一个证据。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杂志》上。  此次重新研究的化石是小盗龙化石,于2000年在中国辽宁省九佛堂组被发现...

    时间:12-26
  • 国际最新研究揭示:兽脚类恐龙之行如何始于“足”下

      中新网北京12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演化论文,研究人员报道了关于早期飞行兽脚类恐龙趾垫和足鳞形状的新数据,兽脚...

    时间:12-2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