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剪纸玩出新花样 新疆非遗传承人“圈粉”年轻人

2023-02-18 12:33: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18日电(潘琦)二月春风似剪刀,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传承人徐乃政的第三代弟子白丽玲也有一把神奇的剪刀。一张红色宣纸,几番对折,一番裁剪,说话的工夫,一个“春”字便跃然纸上。

  明月或许不能天天装饰你的窗户,但剪纸可以。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近年,新疆民间剪纸艺术在包括白丽玲在内的年轻人手中散发着鲜活生命力。

  这个非遗传承人,不“剪”单

  走进白丽玲的剪纸工作室,一幅长约3米的巨幅剪纸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幅作品综合了新疆代表性建筑大巴扎、乌鲁木齐市红山和舞蹈形象。大巴扎形象逼真,舞蹈动作舒展矫健,透着浓浓的“新疆味”。

  白丽玲介绍,这幅作品名叫《同心共筑中国梦》,历时1年由师徒三代人手工雕刻创作而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金奖。

白丽玲手持刻刀,正在进行创作。 潘琦 摄

  很多人都说白丽玲有一双“巧手”,这或者是天赋。白丽玲的母亲就是一名剪纸高手,三弯两弯便生出美丽的图案。小时候,这让白丽玲十分着迷。

  为了剪纸艺术,白丽玲辞去了工作,师从徐乃政。老师还专门把她送到河北省剪纸基地学习。很快,她掌握了细纹刀刻、点染、装裱等技术。白丽玲说,她剪起纸来,时常通宵达旦,忘记锅里熬着饭,壶里烧着水。但能把爱好当做事业,并实现经济自由,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翻开白丽玲的作品集,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人像、地标地识,到新疆舞蹈、乐器,剪纸作品充满特色,惟妙惟肖。她说,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剪纸作品,要经常深入到新疆各地,从群众的生活、劳动中寻找灵感。

  如今,在她的工作室里,不仅有红色剪纸作品,还有各式各样红色的证书。但对白丽玲而言,手上磨出的茧就是最好奖状。

  自创教程“纸”为传承

  剪纸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传承,白丽玲想把剪纸技艺教给更多人。

  “把非遗技术教给孩子,让他们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并从中学习、传承,这是我希望看到的。”自2012年起,白丽玲被乌鲁木齐多所中小学、职业学校、社区聘为剪纸教师,讲课上千场,上万人次听课。

  白丽玲几乎每次去学校讲课都会“拖堂”。用她自己的话说,“学生们常常意犹未尽”。“白老师,再教我剪个兔子吧”“白老师,可以教我剪‘福’字吗”。

作品《同心共筑中国梦》挂在白丽玲工作室。 潘琦 摄

  在学生的期望中,中白丽玲开辟了新教学平台,开始运营抖音号,当起了“网红”主播。

  “我专门录制了一系列剪纸网课,在抖音等平台播放,吸引了很多人慕名而来学习剪纸。”她把手机调好视频模式固定在支架上,准备好剪纸、刻刀,打开补光灯投射至剪纸上。在10分钟不到的录制时间中,手腕翻转,一个新年瑞兔剪纸逐渐成形。截至目前,白丽玲上传至抖音的视频已达30余条。

  此外,白丽玲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剪纸公益培训班,免费教学生和居民剪纸。如今,她已培养出100多名徒弟,其中包括不少艺术生和职业技能带头人。

  乌鲁木齐高中生李茹楠自11岁起就跟随白丽玲学习剪纸艺术。在她眼中,白丽玲的教学非常严厉,从剪到刻到点染,每一项技能都有很高的完成标准。“曾经为了剪好一只小燕子,白老师手把手指点我,反复修改数十次。”

  如今,李茹楠已成长为白丽玲的小助手,她们不仅一起完成参赛作品,并且从今年开始,李茹楠甚至可以独当一面替老师出席活动。

  文创衍生擦亮“非遗名片”

  除了传承,这些年,白丽玲还将剪纸玩出了新花样。为了让大众了解和热爱剪纸艺术,白丽玲坦言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剪纸最早用于房屋窗户装饰,但是传统的剪纸样式已然是曲高和寡,并不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将古老的剪纸艺术生活化、潮流化,开辟多元传播方式。把剪纸穿在身上,印在灯具、手机壳、帆布包、包装盒上。如此,非遗体验将从‘云里雾里’到‘一目了然’。把旧手艺和新样式相结合,做出一些卡通人物剪纸,可爱精致的形象或许会迅速圈粉年轻人。”

  今年春节期间,白丽玲制作的剪纸T恤卖出500件,收益5万元。可见,打破了陈旧的表现形式,“非遗”作品深受市场青睐。“今年,我计划打造一系列具有新疆特色的剪纸材料包,让更多人喜欢‘非遗’。”(完)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口中尝百味 新疆调味香料非遗传承人破解“美食密码”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17日电(潘琦)今年59岁的黄淑华,中等个子,留着干练的短发。  她是一名调味香料制作师,也是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调味香料制作技艺传承人。过去40多年,她凭借天赋、自律、努力与热情,让爱好成为事业,不断还原味道,解析美食密码。  人称“小十三香”黄淑华正...

    时间:02-17
  • 口中尝百味 新疆调味香料非遗传承人破解“美食密码”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17日电(潘琦)今年59岁的黄淑华,中等个子,留着干练的短发。  她是一名调味香料制作师,也是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调味香料制作技艺传承人。过去40多年,她凭借天赋、自律、努力与热情,让爱好成为事业,不断还原味道,解析美食密码。  人称“小十三香”黄淑华正...

    时间:02-17
  • 新疆墨玉:非遗乐器工坊为民众“弹响”新生活

      中新网新疆墨玉2月15日电 (喇小飞)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通知》,新疆3项案例入选名单,其中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乐器制作非遗工坊榜上有名。  走进巴格其村,耳边隐约可闻“都塔尔”(维吾尔族传统弹弦...

    时间:02-15
  • 国内首个非遗美学实验室揭牌:激活中华美学现代表达

      中新网郑州2月15日电 (记者 刘鹏)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牵头组建的国内首个非遗美学实验室15日在郑州正式揭牌。当日,经过五个多月精心筹备的国内首个沉浸式非遗直播间亦一并启用。  近年来,河南围绕“非遗+美学+科技”的发展模式,探索和实施非遗保护、...

    时间:02-15
  • 甘肃甘州“刺绣一姐”:直播开课讲非遗 把手工活卖出体验感

      中新网兰州2月15日电 (闫姣 卢艺文 王建军)拆开非遗材料包,面对手机屏幕摆好布料、图纸和针线,甘肃张掖市甘州刺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许静,在直播间开课讲起了非遗知识,边讲边现场指导刺绣技艺。  在许静看来,直播确实能拓宽非遗文创“走出去”的渠道,但也不能只销售成品,她的团队打包材料包,配合图纸和...

    时间:02-15
  • 两岸青年闽南水乡共赏非遗“打铁花”

      中新网漳州2月15日电 (潘燕苹)一边围炉煮茶,一边欣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表演……14日晚,福建漳州市龙文区委台港澳办和龙文区台联在闽南水乡举办“漳台青年相约非遗”活动,两岸青年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现场人潮涌动,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温铁水被匠人猛力击打后飞向天空,形成...

    时间:02-15
  • 甘肃非遗人凭“器”守艺:传承复杂花样 生肖文创拓市场

      中新网兰州2月14日电 (闫姣)“小剪刀,咔嚓嚓,奶奶在家剪窗花。剪朵梅花五个瓣,剪只喜鹊叫喳喳。”伴着声声童谣,甘肃庆阳市剪纸传承人史婷,用剪刀和纸张勾勒出一只生动的“兔纸”。  今年以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兔年说兔”系列栏目,集中展示该省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兔子。非遗传承...

    时间:02-14
  • 传非遗塑武魂 河北兄妹义务教授八极拳30余载

      中新网沧州2月13日电(王天译 刘冠一)“拉弓式、跟提步、撑拳、两仪顶……”每天早上5点半,在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八极拳第九代传人张峰指导学员们练习基本功,上百名小学员整齐队列,一招一式学得认真。图为张峰和张梅带领学员们习练八极拳。 杨洋 摄  孟村八极拳,全称“开...

    时间:02-13
  • 非遗大师跨界新作铜雕景泰蓝·金钻计时仪《伟大时刻》亮相

      中新网北京2月12日电(记者 李妮)一款跨界创新的非遗作品《伟大时刻》铜雕景泰蓝·金钻计时仪11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首发亮相。  《伟大时刻》铜雕景泰蓝·金钻计时仪融合景泰蓝、铜雕、花丝烧蓝、钟表工艺、黄金压铸、金属錾刻等多种非遗工艺于一身。由艺术设计教育家常...

    时间:02-12
  • “青春力量”焕新非遗传承

      刚刚过去的新春佳节,传统剪纸、面人、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各地春节活动增彩添色。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目前,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内容。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离不开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

    时间:02-1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