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科学家看《三体》 会被刘慈欣哪些脑洞戳中

2023-02-16 06:14: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2月14日,《三体》电视剧在高潮中收官,豆瓣8.4分。当科学家看《三体》的时候,他们会带着怎样的眼光看?会想哪些问题?

  在这部电视剧开播时,知识解读节目《解码三体》同步上线。这档由刘慈欣担任顾问的知识解读节目,邀约20余位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科幻研究者、科学家、人文学者等,共同解读中国科幻小说巅峰之作。《解码三体》每一集就如轻松有“干货”的播客,在科幻赏析中加入知识科普的思考和解密,让每天追着剧、带着困惑和交流欲的观众“恶补”知识点。

  作为《解码三体》的解读专家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科普作家王元卓,最近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节目中,他以科研工作者的视角,陪观众“影知联动”,分析科普小说中诸如“脱水”“人列计算机”“物理学‘锁死’”等细节设定。他在畅聊三体人对生命的思考的同时,从现实角度“深入浅出”剖析三体世界与我们现实生活连通的可能与不可能。

  科学家第一次看《三体》,会被刘慈欣哪些“脑洞”戳中?

  王元卓告诉记者,他对《三体》最初的印象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一个科幻爱好者的角度来讲,他之前看过像《地球大炮》《球状闪电》等作品。“整个《三体》的故事延续了大刘老师(三体迷对刘慈欣的昵称)非常大的脑洞,而三部曲展现了一个很宏大的世界观,里面很多设定都很巧妙,而且随着后面剧情逐渐向宇宙延伸,已不是以十年百年来计时了,甚至可能是千万年,脑洞是无限大的”。

  另一方面,王元卓看到,《三体》创作的一个特点是“扎根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你会感受到它仿佛是从过去走向未来,经过你身边的时候跟你对视了一下。如果再往回看一看,有可能跟我们的长辈也有擦肩的那一刻。这让我感觉整个故事既有科幻性又很贴近生活,很有共鸣。”

  《三体》中诸多脑洞大开的设定,令无数读者深感着迷。在王元卓看来,2006年刘慈欣写《三体》时的很多设定,都仿佛是对科技发展的一个预示,后来都往前进了一步。

  “以信息领域为例的三体游戏,在游戏空间里,人们可以做很多事情,这就像近两年的元宇宙,在虚拟空间里我们能做很多事情,可以切身体会,可以跟其他人交流。”

  再比如,书中的“神经元计算机”。王元卓说,现阶段叫类脑计算机更多一点,是通过仿生人大脑的神经元模型来做的一套计算系统,“这只是信息领域的,还有像高能物理学的知识,我当时读小说的时候不太了解,后来恶补了很多知识”。

  他指出,《三体》书中很多故事设定都是有科技基础的,和科学规律、自然现象相吻合。我很佩服刘慈欣的博学,以及对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

  科技想象对现实可以有指导意义,这显然是一部科幻作品最大的魅力。

  不仅是《三体》,王元卓对硬核科幻作品都抱有一种崇敬的态度,因为这些作品不仅有对知识的深厚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有丰富的畅想。在某种程度上,好的科幻作品可以帮助科学家打开脑洞,让你看到未来。

  科幻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近来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个春节,时隔4年归来的《流浪地球2》,再次引燃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信心。

  此前,王元卓曾因为给女儿画《流浪地球》的科普手绘,登上微博热搜,被网友称为“硬核科学家奶爸”,意外解锁了手绘科普书籍作家的另一重身份。

  王元卓表示,想把一个科学知识传播出去,借助科幻电影、电视剧是很便捷的,也会有放大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科学知识。2019年给女儿手绘《流浪地球》科学知识点,被很多人关注后,他一直在做通过科幻电影讲解知识的事情。

  最近,王元卓刚刚完成《三体》中的科幻知识科普手绘。他有很深感触,“因为很多科学知识要为广大青少年讲清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看到,这么多领域、学科的知识,大刘老师能驾轻就熟地放在自己作品里,是非常了不起的”。

  平时作为一名观影者,王元卓的心态是不会要求科幻电影一定具有多么硬核的科学知识,但是他“希望看到科幻电影中没有错误的设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尽量准确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科研工作者给像《三体》这样的剧集做科学顾问的原因。我们希望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唯美的画面、震撼的剧情,还能看到它在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王元卓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科学家看《三体》 会被刘慈欣哪些脑洞戳中

      2月14日,《三体》电视剧在高潮中收官,豆瓣8.4分。当科学家看《三体》的时候,他们会带着怎样的眼光看?会想哪些问题?  在这部电视剧开播时,知识解读节目《解码三体》同步上线。这档由刘慈欣担任顾问的知识解读节目,邀约20余位国内知名的科幻作家、科幻研究者、科学家、人...

    时间:02-16
  • 中国科学家新研究成果为橡胶树的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

      中新社海口2月15日电 (记者 王晓斌)记者15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获悉,该院橡胶研究所分子育种团队联合华北理工大学,在橡胶树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方面,提出了基因组杂合作物在驯化初期快速提升产量的可能机制。  橡胶树在东南亚栽培史不足150年,广泛栽培的魏克汉品种的奠基者...

    时间:02-15
  • 我科学家发现 影响胰腺癌进展新机制

      科技日报讯 (通讯员衣晓峰 罗岩 徐旭 记者李丽云)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孙备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s(以下简称lnc-RNA)影响胰腺癌进展的新机制,为胰腺癌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同时,他们还发现微小核糖核酸4736作...

    时间:02-15
  •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示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机制与原理

      中新网广州2月15日电 (许青青姚露露)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许能贵教授团队14日介绍,该团队研究首次证实了电针刺激廉泉穴能有效治疗中风后的吞咽障碍。相关研究文章于13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  许能贵是中国“973计划”针灸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针灸学...

    时间:02-15
  • 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研发新技术 提升热效率

      研发新技术 提升热效率(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物名片  秦裕琨:1933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热能工程领域研究的奠基人,参与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锅炉制造专业,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发明了用于火力发电厂的风控浓淡煤粉燃烧等技术。  近70年来,...

    时间:02-15
  • 我国科学家揭示太阳暗条连续部分爆发过程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昆明2月12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和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相关数据,研究了两个相邻太阳暗条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导致连续部分爆发的精细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

    时间:02-13
  • 中科院颁发2022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等系列奖项

      中新网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中科院)2月11日在该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并颁发了其2022年度系列奖项,包括杰出科技成就奖、青年科学家奖、科技促进发展奖,以及2022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2022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共有9个研究集体和1名个人获奖,分别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快...

    时间:02-11
  • 我国科学家发现222颗热亚矮星

    近日,湘潭大学和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利用LAMOST光谱数据,结合欧空局Gaia测光和视差数据,发现和证认了222颗热亚矮星,其中131颗是复合光谱型热亚矮星,并发现了一颗目前已知的偏心率最大的宽距热亚矮星双星,远超理论模型的预测值,对热亚矮星的形成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

    时间:02-11
  • 我国科学家发现222颗热亚矮星

    近日,湘潭大学和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利用LAMOST光谱数据,结合欧空局Gaia测光和视差数据,发现和证认了222颗热亚矮星,其中131颗是复合光谱型热亚矮星,并发现了一颗目前已知的偏心率最大的宽距热亚矮星双星,远超理论模型的预测值,对热亚矮星的形成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

    时间:02-11
  • 中国科学家发现2.5亿年前贵阳生物群

      中新社武汉2月10日电 (马芙蓉 魏海勇 王俊芳)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宋海军主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一个距今2.508亿年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贵阳生物群,为理解最大规模灭绝后的生命恢复速度和模式提供了新认识。相关成果10日在《科学》杂志发表。  近5亿年来,地球上共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

    时间:02-10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