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2023-02-02 22:11:49

来源:新华网

  强信心·开新局丨上调·增持·看好——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题:上调·增持·看好——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新华社记者

  持续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大量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债券、看好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诸多外资金融机构眼中,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复杂挑战,中国经济是为数不多提振全球预期的积极因素,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

  关键词一:“上调”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

  不只是IMF,大型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摩根士丹利从5%上调至5.7%,高盛集团从4.5%上调至5.5%,野村证券从4.8%上调至5.3%。摩根大通、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等同样都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信心最直白的表现。

  相比之下,国际金融市场各方对2023年的全球经济前景展望却没有如此乐观: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9%;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为1.9%。世界银行更是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至1.7%。

  “今年中国经济复苏可能是对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的主要对冲。”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说。

  其实,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三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占当年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同比增长3%,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现在,中国经济再次被寄予厚望。“中国是全球唯一有望在明年(2023年)实现企业利润和GDP体面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个好消息。就在美欧经济放缓之际,它提高了世界经济避免衰退的可能性。”国际知名财经刊物《巴伦周刊》于去年12月在其网站上如此写道。

  关键词二:“增持”

  今年1月,北向资金在沪深交易所累计净买入1412.9亿元人民币,净买入量超过了2022年全年规模。同期,明晟(MSCI)中国指数上涨近12%,连续三个月累计涨幅超过40%。

  增持中国有价证券,成为当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展望最直接的表达。

  在过去三年间,外资金融机构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市场。2020年,外资总体净增持国内股票和债券超过2000亿美元;2021年末,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上市股票和债券的总市值累计达12984亿美元,较2020年末增长23%。

  尽管在2022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导致资金大规模从欧洲、亚洲、南美等地流出,但如今,外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那些对他们造成巨大压力的因素正在不断减少,这进一步刺激他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投资。

  美国银行将中国股市转入“战术性增持”;摩根士丹利看好中国股市,“建议利用目前的机会逢低买入”;高盛股票策略团队已于近两月连续上调2023年MSCI中国指数盈利增长的预期,由8%最终上调至17%……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22年12月,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分别为73亿美元和84亿美元。2023年1月上半月,外资净买入境内股票债券合计约126亿美元。

  关键词三:“看好”

  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中国经济,不只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更是因为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与实力,以及未来蕴含的潜力。

  看好中国经济在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中国正在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品质。”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温泽恩去年12月表示,“高盛始终是中国市场的重仓投资者,未来也会继续重仓投资中国,我们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看好中国经济还在于中国持续扩大金融开放。“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更高水平基础上持续推动金融开放,这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渣打银行(中国)总裁、行长兼副董事长张晓蕾介绍,特别是过去三年,渣打中国依托中国发展和开放机遇,业绩实现持续稳健增长,并在多个业务板块取得突破性增长。

  看好中国经济还在于中国经济未来的美好蓝图。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提到,中共二十大报告里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未来十年间,中国将继续遵循以创新驱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也仍将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刘立男说。(记者刘开雄、李延霞、吴雨、有之炘)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强信心·开新局丨上调·增持·看好——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题:上调·增持·看好——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新华社记者  持续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大量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债券、看好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诸多外资金融机构眼中,当前世界经济面...

    时间:02-02
  • 沪深交易所多维度优化上市审核制度

      上市审核工作是全面实施注册制中的重要一环。2月1日,沪深交易所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多维度优化发行上市审核制度。在再融资审核方面,明确优先股纳入注册制审核范围,并将主板上市公司适用的分类审核机制扩大至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同时将简易程序的申请范围扩展至主板上市公司,对不同板块的再...

    时间:02-02
  • 兔年首现实控人喊话“兜底增持”,过往效果冰火两重天

      2023年的首个“兜底式增持”现身。  2月1日,天振股份(301356.SZ)股价高开,单日涨超13%。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此番上涨或许是缘于1月31日天振股份实控人向公司员工发起的“兜底式增持”股票倡议,即实控人鼓励员工买公司股票,并表示“亏了算我的”。  事实上,这种“兜底式增持”在A股市场并非首次出现。从过往的情况来看,在有...

    时间:02-02
  • 外资金融机构:今年中国服务业表现或优于制造业

      中新社上海2月1日电 (记者 姜煜)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2月1日发表机构观点称,中国经济复苏已走上正轨。  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ING荷兰国际集团(ING银行)和渣打银行则尤为看好中国服务业的复苏,认为今年中国服务业的表现或优于制造业。  据CIO分析,中国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比2022年12月上升3.1个百分点...

    时间:02-01
  • 公募“逆势”调仓半导体:减持绩优设备企业,增持绩差设计公司

      半导体板块内部调仓出现分化,2022年四季度半导体设备、材料板块遭公募大幅减仓,而半导体设计板块则被底部加仓。  公募们的调仓路径似乎和个股业绩表现正好相反。近期公布的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遭公募大幅减仓的半导体设备板块中,多家上市公司业绩预喜;而在公募大幅减仓的半导体设计板块中,则有多家上市公司业绩预减或首亏,且不...

    时间:02-01
  • 天振股份实控人拟“兜底式增持”

      A股再现实控人兜底增持。1月31日晚间,天振股份(301356)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方庆华鼓励公司员工增持公司股票,方庆华承诺,在规定期间增持天振股份股票产生的亏损,方庆华将以个人资金予以全额补偿;若有股票增值收益则归员工个人所有。需要注意的是,天振股份是一只次新股,于2022年11月14日上市,至今不足3个月,上市当天即跌破发...

    时间:02-01
  • 节后首个交易日A股“开门红”,沪深两市全天成交超万亿

      中新网1月30日电 (中新财经 谢艺观)30日,作为春节假期后首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高开后,盘中有所收窄,截至收盘,沪指涨0.14%报3269.32点;深成指涨0.98%报12097.76点;创业板指涨1.08%报2613.89点。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0621亿元,北向资金全天大幅净买入186.14亿元。盘面上,汽车类、航空、元器件、软件服务等行业板块涨幅居前。(完)截...

    时间:01-30
  • 沪深两市可转债存量规模突破8400亿元 春节后估值或持续反弹

      本报记者 周尚伃  Wind数据显示,按发行日统计,今年以来已有3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发行规模合计为35.31亿元。  随着可转债市场持续扩容,曾经的“小众”品种逐渐受到投资者青睐,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去年为例,全年共有147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发行规模合计为2189.93亿元,占A股再融资总规模的比例为20.39%,规...

    时间:01-17
  • 外资金融机构:看好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

      中新社上海1月9日电 (记者 姜煜)第二十三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UBS Greater China Conference)9日在上海揭幕。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Ralph Hamers在开幕致辞时表示,2023年中国的GDP将保持健康的增长,对于那些致力于投资中国的人来说有很多机会。  除了瑞银,看好2023年中国经济前景的外资金融机构还有汇丰、渣打、先锋领航(Van...

    时间:01-09
  • 2022年沪深交易所43家公司终止上市,17家退市后仍被追责

      作者:安卓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对于净化市场环境、健全优胜劣汰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义重大。  2020年底,退市新规出台,优化了退市指标,缩短退市流程,并遏制退市炒作。截至2022年底,退市新规已实施两周年,在这两年里,空壳公司出清成效显著。  第一财经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22年,沪深两大交易...

    时间:01-05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