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科技

超1800只债基净值创新高,债市走强能否持续?

2023-05-24 09:17:13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王方然

  近日,协议存款等利率下调引发“降息”预期,债市逐渐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下跌,5月23日收于2.7054%,与今年3月初约2.9%的收益率相比,下跌超20BP。

  与此同时,债市相关投资产品也迎来利好,以债券为主要配置资产的理财产品、债券基金持续走红。从理财市场来看,去年在债市踩“坑”损失惨重的理财市场不断回血,进一步“收复失地”,4月出现破净的理财产品共2004只,相较于3月减少2053只。从债基市场来看,万得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均创新高,前者从去年12月13日的2300.57上涨到5月23日的2350.77,上涨2.18%;后者从去年12月13日的1719.12上涨到5月23日的1751.39,上涨1.88%。

  “投资者接下来是否入局主要看债市后续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债市近4个月来已持续走强,机构对于后市的看点存在一定差异,有机构认为债市走强惯性仍在,没有明显利空因素下未来仍将持续走强。但也有机构认为,目前债市已超涨或将迎拐点。

  1800余只债基单位净值创新

  根据Choice数据,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1.71%,99%以上年内获得正收益。此外,共有1850只债券型基金最新单位净值创新高(即基金最新单位净值大于该基金之前历史上单位净值),其中包括长信30天滚动持有债券C、富国信用债债券A/B、中银证券汇宇定期开放债券等9只规模超百亿的债券型基金。

  大量资金涌入、收益率节节攀升之下,已有多只纯债及中短债基金“闭门谢客”,密集发布限制大额申购公告。

  5月22日,华安添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发布公告称,暂停大额申购及大额转换转入,单日每个基金账户的累计申购及转换转入的金额应不超过1万元。

  5月17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发布公告称,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自5月17日起,交银丰润收益债券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多笔累计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的限额为100万元。5月16日~17日,中银稳汇短债基金A类、C类基金份额均暂停接受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或累计超过100万元的申购申请。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3日,5月已有60余只债券型基金发布了暂停大额申购或调低单一基金账户申购额度的公告。

  有业内人士指出,基金“闭门谢客”或与近期利率下行速度加快、资金大量涌入债市有关。“一些资金看到了债市目前这波上涨行情,急于入场布局。但是对于基金机构而言,短时间巨量资金融入一方面会摊低收益,另一方面也会因配置难度加大带来风险,因此密集选择‘限购’。”

  理财市场收复失地

  除债基市场现火热行情外,理财市场也逐渐“回血”,开始“收复失地”。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4月份,理财公司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分别为4.43%、5.87%,较此前回暖明显。4月出现破净的理财产品共2004只,相较于3月减少2053只,占全市场存续产品数量的4.66%。

  有投资者告诉记者,近期部分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可以达到6%以上。如交银某5年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今年以来最新的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6.47%,还曾经在4月进行分红。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相较于债基市场收益开启“狂飙”模式,理财市场收益率回暖相对“温和”,这也与此前理财机构投资策略转向有关。

  去年底,银行、理财公司在债市波动中“中招”,损失相对严重,此后开始逐渐调整为稳健投资风格:在配置资产时候,除债券产品外,也搭配收益更加稳定的存款类产品,同时,部分理财产品采用混合估值法抹平收益波动。这一投资转向在理财机构年报中可窥见端倪,2022年年报显示,理财对债券、同业存单和以债基为主的公募基金减持规模最大,截至 2022 年末,上述三类资产规模分别为13.94万亿元、12.62万亿元和1.80万亿元,较年中分别减持1.59万亿元、0.58万亿元和0.42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收益率回暖下,投资者申购热情不断升温,理财“吸金”能力增强。数据显示,4月理财规模显著回升,12家理财公司存续规模17.2万亿元,较3月增长7.4%。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据此推算,4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26万亿~27万亿元左右,4月单月增量1.5万亿~2万亿元。已有多个理财产品提高了发行规模上限。例如,招银理财招睿和鼎高评级30天持有期1号理财计划将发行规模上限由700亿元上调到800亿元。

  后市看法不一

  在理财市场收复失地、债基市场节节攀升背后,“引擎”债市是否还能继续走强?

  事实上,债市长端利率自春节后就进入下行通道,迄今为止已持续下行3个半月。自4月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处于单边趋势,最低点已触及2.7%关口,下行速度超出多数市场机构预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债市走强或将进入尾声。

  “但目前对债市不利的因素还在累积。”开源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陈曦指出,虽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利差分位数依然高于50%,从这个角度而言,长端收益率依然有下行空间。但是,2023年的利率中枢理应高于2022年,当前债市或已超涨,继续下行空间有限;其次,政策端可能并非像市场理解的一样“保守”,应该警惕政策和基本面的预期差,追高需谨慎,建议更多转向防守。

  对于市场此前担心的经济通缩风险,陈曦回顾历史认为,物价的变化往往滞后于基本面的变化,CPI、PPI是经济的滞后指标。例如,2020年5月后,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开始在第三季度强复苏,基本面各项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势反弹,但是CPI在2020年全年一路下行,直至2021年一季度才触底回升,与经济基本面存在显著滞后。

  不过,也有机构认为,接下来债市仍有走强的空间。广发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指出,5月下旬至6月中旬,如流动性自发平衡模式延续,短端利率仍有向下修复的空间。她参考2022年类似情景的75%分位数估算,分析当前1~3年国债可能还有2~7BP的下行空间,1~3年国开债下行空间或达到6~14BP,3个月到12个月同业存单利率有2~6BP的下行空间。

【责任编辑:长风】
  • 相关阅读
  • 理性看待银行理财市场新变化

      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理财收益率的上行进一步提升了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和吸引力。据国盛证券测算,4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7.37万亿元,较3月份增加1.34万亿元。  专家预计,银行理财今年全年或将保持较好收益率水平。不过,银行理财净值化后,净值波动在所难免,未来新发产品的收益率或不及前4月收益率表现。  今年以来...

    时间:05-23
  • 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超千亿元

      本报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屈信明)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银保监会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共发行51只,累计发行规模1004.9亿元,投资者人数合计46.7万。  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较为平稳。截至一季度末,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

    时间:04-27
  • 排队等号、高翻台率 收复失地开新店 火锅业又要“火”?

      呷哺呷哺翻台率创历史最高 海底捞等位排到一百多号 巴奴引IPO传言   收复失地开新店 火锅业又要“火”?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消费持续回暖,火锅则是餐饮行业复苏的先头部队。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注意到,不仅有多个火锅品牌秀出了“夸张”的新店翻台率,进而宣布扩大门店数量,也有多家火锅企业近期爆出IPO的消息,打算借...

    时间:04-19
  • 排队等号、高翻台率 收复失地开新店 火锅业又要“火”?

      呷哺呷哺翻台率创历史最高 海底捞等位排到一百多号 巴奴引IPO传言   收复失地开新店 火锅业又要“火”?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消费持续回暖,火锅则是餐饮行业复苏的先头部队。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注意到,不仅有多个火锅品牌秀出了“夸张”的新店翻台率,进而宣布扩大门店数量,也有多家火锅企业...

    时间:04-19
  • 理性看待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理性看待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本报记者 马春阳  今年以来,累计约有30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市场环境变化之下,理财产品主动终止意味着该产品终止策略优于存续运作,是银行理财市场产品加速优胜劣汰的正常表现。虽然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规划造成一定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投资者权益其实也是一种...

    时间:04-13
  • 3月份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增长净值持续修复

      本报记者 杨 洁  随着债市稳定和回暖,理财市场也持续回暖。今年3月份,全市场理财产品新发数量环比上升,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修复。  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全市场共新发了2855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491款。其中,296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3%;2559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9%,开放式及封...

    时间:04-12
  • 银行理财市场调查:部分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报喜不报忧”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 洁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存在哪些对投资者“不友好”的现象,哪些环节仍有优化空间?“3·15”前夕,《证券日报》记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体验、调查了10余家银行的理财服务。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披及销售环节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时“报喜不报忧”;二是预期...

    时间:03-15
  • 净值化转型完成 理财产品节日营销打法生变

      “妇女节”如期而至,银行、理财公司也乘节日“东风”进行着产品营销,不过打法上却发生了变化。3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与“妇女节”相关的专属理财愈发难觅,理财市场新发售的此类理财屈指可数,多数银行、理财公司已开始借助节日之势,营销推广起了常规的理财产品。  净值比专属更重要  “妇...

    时间:03-09
  • 宁德时代回应卷入理财骗局:未发售相关理财产品 公司已报案

      中新网3月3日电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款名为“宁德时代”的app,以提供理财投资产品的形式进行理财骗局。对此,宁德时代3日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回复称,公司并未运营“宁德时代”App及发售“宁德时代锂电池”、“宁德时代专属社会公众股”理财投资产品。截图自深交所互动易平台  宁德时代表示,敬请各位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谨防受骗...

    时间:03-03
  •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回升  专家:长期看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波动上涨趋势   “我这只产品马上就回本了,希望7月份到期时能有惊喜。”2月28日,读者马女士打开某股份制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去年11月初投入3万元买的一只理财产品离回本就差40多元了,比去年12月下旬涨了400多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11月股债“双杀”...

    时间:03-01
版权声明:内容资源均来自于网友投稿、互联网整理编辑,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